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愛捷克電影

最愛捷克電影

書影遊蹤

 阿布

「你最喜歡哪國電影?」如果有人這樣問我,韓國?美國?西歐?日本?我的答案是:都不是,東歐特別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為方便起見,以下都簡稱捷克)、匈牙利,尤其是捷克電影才是我的最愛。波蘭電影如去年去世的瓦依達導演的《大理石人》、《鐵人》、《希望之人》三部曲雄渾而略顯冗長,匈牙利電影如《證人》詼諧又沉重,捷克電影如《失翼靈雀》、《天堂過客》,從十多年前關注起就如痴如醉看了好幾遍。而近兩年我看過最好的電影,也恰好都是捷克片。

先說《女教師》和《米拉達》,這兩部捷克電影主角都是女性,不過一個是反派,一個是正派。她們都是捷克現代史的見證者;不過,諷刺的是,即使在捷克轉型後,將學生依據家長地位劃分為三六九等而區別對待的惡女教師仍然保住了教職,只是從教俄語變為教英語;而身為律師、國會議員的米拉達,經歷了一戰、納粹、二戰,卻在冷戰中被當作國家的敵人處死,直到二十多年前方才昭雪,捷克首都布拉格更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條街道。《米拉達》由美國N etflix投資製作,英語對白貫穿全片令人頗感違和,敘事似乎是嚴格按照人物生平來拍的,整體上較為平庸而缺乏戲劇性。但《米拉達》最令我心動的鏡頭出現在開場時:從美國返回捷克的米拉達的女兒,要出席一個接收母親遺書的公開儀式。負責此事的女部長希望她進入大廳後在記者的閃光燈下打開遺書。然而,她堅持要自己先看看,畢竟,對她來說,米拉達是首先作為母親屬於她,其次才是作為一名捷克傑出人物而屬於公眾。而心悸一幕出現在片末:米拉達的丈夫帶著女兒到監獄見她最後一面,一家三口不是隔著玻璃窗而是面對面,看守卻不許雙方有任何身體接觸。我在想:女兒為什麼那麼聽命?就算衝上去抱住母親幾秒也好啊,最多被看守強行拉開嘛。到終場出字幕才知道:米拉達的女兒在她死了二十多年後,才被允許離開捷克前往美國與先去那裡的父親團聚。如果當時母女擁抱了,或許就沒有後來父女擁抱的機會了。

作為人質的不止米拉達的女兒。斯洛伐克影片《人質》(又名《我們是如何弄潮的》),主角是一個鄰近奧地利邊境的斯洛伐克小鎮上的小男孩。小鎮有山有水有洞有狐狸,風景之美羨煞我也,女老師不是挑精揀瘦而是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體育老師也願意為惹禍的孩子背背黑鍋,班上雖然也有仗勢欺人的小團伙,但他和其他同學特別是一個小女生心有靈犀,再加上爺爺奶奶疼愛,簡直想代替他投胎到那兒。然而,最大的問題是,孩子的父母因冷戰東西方對峙而滯留奧地利,「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即使父母1968年趁著布拉格之春風吹到小鎮前來探親,但沒多久鎮上的人目睹蘇聯坦克由此入侵捷克,一家只能再分別。還是爺爺有辦法,他以旅遊為名帶著孫子搭上最後一班國際列車前往奧地利,當地官員也識趣送個順手人情放行。最後,小男孩父子團聚而祖孫又要分手,因為爺爺還得回國。

而去年看的《柔浪》,故事也發生在一個捷克小鎮,小鎮風情萬種,女人們儀態綽約,玫瑰、蠟燭、棍棒、鋼琴……浪漫又莊嚴,以兒童視角戲謔蘇式影響有趣又深刻,以性為線索貫穿全片顯得大方而不情色猥瑣。捷克電影幾年不見,越發爐火純青!如果有機會,我好想踏足波蘭、捷克、匈牙利這三國,細細品味電影內外的東歐風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坐看夏朝成信史
全國13個課題通過立項 南都旗下公司項目入圍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