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的邏輯:不爭之妙,幾人知道?

《老子》的邏輯:不爭之妙,幾人知道?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

窪則盈,敝則新,

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滑動閱讀上文

為什麼「曲則全」?大風過後,不懂得彎曲自己的大樹都倒下了,懂得彎曲自己的小草都保留了。曲,代表的是柔韌性;而柔,代表的是生命力。老子言:「柔弱者生之徒,剛強者死之徒。」故而柔弱者能曲,能曲者能生,能生者能全。

為什麼「枉則直」?有個詞叫「較枉過正」,是說本來想把彎的東西較正成直的,結果用力過猛,又給弄彎到另一邊去了。所以這裡的「」,是指彎曲、屈伏的意思;「」,是指伸直、伸張的意思。彎曲著反而能夠得到更好的伸張,是不是很難理解?

最近常聽到一個詞:生命的張力。張力,就是一種曲伏的感覺。一種被壓縮的怒放,一種被約束的力量。蓬蓬勃勃,似乎下一秒就要爆發開來。

生命是美妙的,但生命的綻放有一個前提,就是被曲和枉:摶摶轉轉,而致圓曲柔和。沒有這個曲和枉的過程,也就沒有花開之全,怒放之張。

窪則盈」,低洼著反而能夠得到充盈。因為充盈的前提就是:自身有缺。一個完全沒有缺的事物,誰還能讓它更加圓滿?

敝則新」,破舊了才能得到更新。因為如果你一直守舊,一直墨守成規,一直認為現有的才是最新最好的,那麼真正的新就一直不會來到。

少則得,多則惑」,少則易精,多則渙散。追求得少,心志專一,則容易有所得;追求得多,事事求博,反而會造成迷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所以聖人執守這個原則,作為行走天下處理事務的範式。什麼原則呢?有四條: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不自我顯擺,反而能夠得到顯揚;不自以為是,反而能夠得到顯彰;不自我誇耀,反而能夠據有功勞;不自命高貴,反而能夠得到尊崇。

不自我顯擺,以致內縮內斂,是為曲,故而能夠得張,全面綻放,為顯為明。

不自以為是,以致不辯不言,是謂枉,故而能夠得展,全面呈現,為顯為彰。

不自我誇耀,以致低身謙卑,是謂窪,故而能夠得盈,功勞上身;

不自命高貴,以致常知不足,是謂敝,故而能夠得新,領導眾人。

而以上這四條,體現了一個共同的理念:不爭。不與人爭顯達,不與人爭是非,不與人爭功名,不與人爭高下。不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相爭,因為我自勝。

古人說「委曲才能得以保全」,講的正是這個道理呀!不與人相爭來自利,不侵害他人來自益,不但能更好的保全自己,還能讓自己得到更大的利和益,此謂「全歸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大師兄 的精彩文章:

《老子》的邏輯:道是恍恍惚惚的,又是真實不虛的
《老子》的邏輯:愛人先愛己,治人先治身

TAG:道家大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