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故事:孔明巧舌答孫權 孫劉聯盟共御曹

三國故事:孔明巧舌答孫權 孫劉聯盟共御曹

原標題:三國故事:孔明巧舌答孫權 孫劉聯盟共御曹


東漢末年,曹操率兵南下,企圖奪取荊州。當時據守荊州的劉備勢單力薄,根本無力抵抗,一敗再敗,陷人困境。而要解除眼前的困局,辦法只有一個,那就畏與江東的孫權聯手共同抗曹。於是,諸葛亮主動請纓,前往江東求援。


當時的孫權勢力不弱,擁有江東和10萬精兵,而且有長江天塹作為天然屏障,他本想坐觀江北各路豪傑惡鬥,坐收漁翁之利。他一看到諸葛亮前來,就明白其此行的0的,所以一露面,劈頭就問:「先生此來東吳,是因為劉備被曹操逼得無路可走了吧?」


諸葛亮向來善度人,一見孫權一表人才,便明白這種人是難以用言語說動的,於是隻字不提聯吳抗曹的請求。


寒暄之後,孫權忍不住問諸葛亮:「現在曹操共有多少人馬?你可知道?」

諸葛亮微笑著回答:「共100餘萬。」



「曹操在兗州時,就有青州軍20萬;平定河北,又得五六十萬;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萬,現在又得荊州兵二三十萬。如此算來,曹兵不下150萬,你怎麼說只有100餘萬呢?」孫權反問道。


諸葛亮不卑不亢,依然面露微笑,說:「我之所以說只有100萬,是怕驚嚇了江東之士。」


孫權的謀士魯肅也傾向於聯合劉備共同抗曹,他一聽諸葛亮所言,頓時大驚失色,一個勁地向諸葛亮使眼色。

豈料諸葛亮只是裝著沒看見,繼續說道:「現在曹操幾乎將天下完全平定了,名震天下,各路英雄紛紛投到他旗下,以目前的情勢,沒有人能與曹軍相抗,儘快解除武裝,臣服於曹操才是上策。將軍你是否已定好方針?時間剩下不多,再不做決定就來不及了。」


聽完諸葛亮這一席話,孫權心生不滿,但還是不露聲色,問道:「照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


諸葛亮答道:「當年的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名壯士罷了,尚能篤守節義,為了不服侍二主,在漢髙祖招降時不願稱臣而自我了斷,更何況我主劉皇叔乃堂堂漢室之後。欽慕劉皇叔之英邁資質,而投到他旗下的優秀人才不計其數,不論亊成或不成,都只能說是天意,怎可向仰賊投降?」


諸葛亮的這番話表明了他不把孫權以及整個江東放在眼中,孫權聽後忍不住火氣直冒,拂衣而起,退入後堂。魯肅也埋怨諸葛亮方才不該大談曹軍兵力之雄壯。諸葛亮笑而不語。


過了一會兒,孫權又轉了回來,而且面帶笑容,他重新坐下與諸葛亮相談,說:「劉皇叔一連失敗,尚且不願投降曹軍,我堂堂東吳怎麼願意受曹操控制呢!但如果我們聯手抗曹,一定可以將曹軍趕回北方。」

不久,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的局面正式形成了。後來,就有了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並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大家知道,諸葛亮出使江東就是為了聯吳抗曹的,目的明確,他明知血氣方剛、年輕有為的孫權不會屈居曹操之下,卻做出一副強硬的態度,勸說孫權投降曹操,激發了孫權的自尊心和鬥志,很順利地完成了使命。試想,假如諸葛亮不用「反辭」刺激孫權,而是低聲下氣、百般討好,能否勸說成功,達到聯吳抗曹的目的呢?肯定不容易。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針對特殊性情的人,正面勸說真的不如反面刺激有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嘜說歷史小故事 的精彩文章:

漢朝故事:劉邦稱帝欲享樂 張良三言出咸陽

TAG:嘜說歷史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