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游牧民族簡史

中華游牧民族簡史

七步前年寫「東晉十六國」時發現一個現象:華夏文明主導的大一統王朝持續的時間往往較長。而且隨著統治技巧的不斷提升,倘若沒有外力的衝擊,王朝的根基很難在內部垮塌。最近看蘇力教授的《大國憲制——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一書,作者提出一個觀點:大河(主要指黃河)的泛濫和游牧民族的侵掠兩大威脅,迫使中原農耕民族抱團,從而誕生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深以為然,試擬一文簡要談談中華游牧民族。全文近5000字,看官慢用。

殷商:殷商原先定都毫(bo2,今河南商丘),後幾度遷都。商王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之後,商朝的都城才穩定下來。商王朝在殷共傳八代十二王,歷時254年。遷都的原因說法很多,學者們認為主要是水患和政治鬥爭。也有觀點稱跟地力枯竭有關,認為商王朝前期農耕技術尚不夠發達。不過,從衛星圖上看,位於太行山腳下的安陽,確實更容易避開黃河水患。

西周:公元前11世紀,來自西岐的周部落滅了殷商,將中原民族的活躍範圍從華北平原往西擴張到黃土高原(關中平原)。除了河道遍布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封閉的成都平原、苦寒的東北平原外,中國大地適合農耕的土地基本都得到開發。中原民族開始與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正面接觸。周朝自稱「華夏」,以區分「四夷」,分別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西戎應該是最早登上歷史舞台的游牧民族。公元前771年,內鬼申侯(褒姒bao1si4的父親)勾結犬戎,聯合入侵周朝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眾叛親離,亡身於驪山腳下。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繼位後,為避犬戎鋒芒,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離開關中後的周王朝沒有了西安的王氣,從此深陷諸侯汪洋大海,一蹶不振。

東周(春秋戰國):在周平王東遷時立下大功的秦襄公獲封諸侯。秦國在與西戎的戰爭中牢牢守住關中,逐漸成為春秋舉足輕重的大國。《羋月傳》中的義渠就是西戎中的一支。春秋時,東周王權衰弱,諸國紛亂,戎狄成虎狼之勢。危急關頭,名相管仲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尊王襄夷,扶華夏文明之將傾。戰國末期,匈奴興起,遭遇趙國天下名將李牧痛擊,十餘年不敢南進。然而,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像李牧一樣的天才畢竟少有,秦、趙、燕等國更多是通過興修長城來阻擋北方游牧民族的鐵騎。

秦漢:秦一統天下後,公元前215年,始皇帝命大將蒙恬率兵30萬北擊匈奴,拿下河套平原。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頓(mo4du2)單于殺父自立,首次統一北方草原。匈奴帝國如雲蓋頂,重新佔領河套。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征討。硬碰硬的結果是劉邦被圍白登,後靠陳平妙計,行賄冒頓單于閼氏(yan1zhi1,單于的妻子),這才灰溜溜得脫。

此後數十年,漢朝實行和親政策,安撫匈奴,直到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驅匈奴遠循漠北,封狼居胥。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經過漢武帝的打擊,匈奴實力大減,再無法單獨對中原文明形成威脅。有觀點認為,後來讓西方聞風喪膽的「上帝之鞭」匈人就是被漢朝驅趕被迫西遷的匈奴分支。有意思的是,歐亞大草原的最西端是匈牙利草原。因而今天的匈牙利人也樂於自稱匈奴人的後代。

歐亞大草原示意圖

東晉十六國:東漢末年以後,中原戰亂不止,人口銳減。為了彌補兵力和勞力的不足,中原政權開始招誘周邊各少數民族。董卓和馬超的兩支西涼鐵騎就是來自漢、羌(qiang1)邊界地帶的涼州。王翰的《涼州詞》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以匈奴、鮮卑、羯(jie2)、羌、氐(di1)為首的胡族民風彪悍,趁著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趁火打劫。一時神州陸沉,中原成為游牧民族的牧場。

南北朝: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拓跋鮮卑成為北方胡族混戰的最終贏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馮太后影響下,漢化非常徹底,遷都洛陽、穿漢服、說漢語、改籍貫為洛陽,甚至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

北魏末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六鎮起義。六鎮是北魏設立以抵禦漠北游牧民族柔然的軍事重鎮。在平叛起義的過程中,鮮卑化漢人高歡和漢化鮮卑人宇文泰撕裂了北魏,分別建立東魏和西魏。兩位梟雄死後,他們的兒子高洋和宇文覺分別廢掉傀儡稱帝,建立北齊和北周。北齊鮮卑化風氣極盛,帝王多暴虐兇殘,被柏楊稱為禽獸王朝。

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北方再次統一。公元581年,北周軍事貴族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公元589年,隋南下滅陳,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近300年的分裂。

隋唐:隋唐之際,北方突厥興起。隋末亂世時,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都曾依附突厥勢力。唐初,突厥甚至兵臨長安僅40里,唐太宗李世民臨危不亂,殺白馬與突厥結「渭水之盟」。突厥後來分裂、最終亡於唐朝和回紇(he2)。回紇和大唐的關係整體較好,安史之亂時,唐朝還徵調回紇兵幫助平亂。突厥滅亡之後,突厥後裔並未發展成為一個統一的現代民族。20世紀90年代開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亞塞拜然和土耳其六個突厥語國家希望通過突厥語族為紐帶,加強國家間合作。近年來,土耳其民族主義大盛,總統埃爾多安在西方人眼裡更是「獨裁者」的代名詞。德國土耳其裔球星厄齊爾就因為在世界盃前與埃爾多安合影而遭受德國輿論討伐。泛突厥主義者還企圖把魔爪伸到我們的新疆。可笑維吾爾族的祖先就是歷史上的回紇,恰恰是突厥之敵。

盛唐時的華夏文明迎來了一個新對手,松贊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松贊干布和大唐文成公主的漢藏聯姻已成千古佳話。吐蕃與唐朝兩百多年間時戰時和,藏族與中國其他民族之間的關係達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

為抵禦突厥、回紇、吐蕃等游牧民族的侵擾,唐睿宗時開始設立節度使。唐玄宗設立了十鎮節度使,為作戰不受羈絆,甚至允許一人兼任數鎮。李唐皇室本就有鮮卑血統,因此唐朝民族政策十分寬鬆,安祿山、史思明、高仙芝、李光弼、哥舒翰這些安史之亂的角們都是少數民族將領領兵。英明半生的唐玄宗李隆基養虎為患,公元755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終於反噬,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出逃四川,他的政治生命從此告終。安史之亂熄滅了盛唐的榮光,但真正摧毀大唐根基的是公元878年爆發的黃巢起義。黃巢被史書記載為食人魔王,經過黃巢起義的摧殘,唐朝終於喪失元氣,中原迎來又一輪亂世。

五代十國:這輪亂世的正朔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其中後唐、後晉、後漢為沙陀族建立的政權。沙陀原為突厥一個部落,在唐末鎮壓黃巢起義中立了大功。沙陀族將領李克用和漢族軍閥朱溫主宰著唐末亂局。朱溫建立後梁,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xu4)建立後唐,李克用養子李嗣源的女婿石敬塘建立後晉,石敬塘的愛將劉知遠建立後漢。

後晉高祖石敬瑭為求自保,向契丹求援,稱臣進貢不說,還拜比自己小10餘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並割讓燕雲十六州。李克用和耶律德光的父親耶律阿保機是結拜兄弟,按輩分,石敬瑭拜耶律德光為父輩倒也不算大逆不道。但是燕雲十六州虎踞華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無需多言。燕雲十六州的喪失讓中原民族在游牧民族的鐵蹄面前顯得如此無力,石敬瑭也因此成為最受漢人唾棄的皇帝之一。

宋:趙匡胤奪了柴榮的後周,他的大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契丹是此時北方草原的新主人。國號為遼的契丹族漢化程度很高,數下中原之後,遼國最終與北宋簽訂檀淵之盟,此後雙方和平保持了一百年。遼國後來被金國所滅,耶律大石領數百鐵騎開萬里國土於中亞,建立西遼,將耶律氏的國祚又延綿了近百年。西遼後亡於蒙古,開化的契丹族融於各民族之中,耶律氏後來多改劉姓,耶律這個姓氏甚至遠比鮮卑的慕容更為罕見。

西北的党項族在河西走廊一帶建立西夏。西夏國雖然不大,卻在宋、遼以及後來的金之間形成三足鼎立。最後,西夏為蒙古所滅,党項同契丹一樣,不復見於史書。

女真人的大金兵踏汴梁,靖康之恥成為南宋精英們揮之不去的陰影。岳飛的《滿江紅》唱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宋朝鑒於前朝武將藩鎮割據,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沒有邊將坐鎮,北宋只能依靠中央禁軍的力量。北宋號稱80萬禁軍,然而遇到無能的宋徽宗,權力過於集中的副作用就爆發出來,國破家亡,為千古笑。

成吉思汗的蒙古是歐亞噩夢,這個可怕的大帝國頂峰時面積達3287萬平方公里,是歷史上僅次於大英帝國(3367萬平方公里)的世界性帝國。蒙古騎兵如旋風一般刮過歐亞大草原,摧毀一切存在。縱驍勇的女真人也不是蒙古兵的對手。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

明:136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驅逐胡虜,元順帝北逃,中國再次回歸由漢族建立的王朝統治之下。北歸的蒙古和其他游牧民族仍是中原政權的心腹大患。為了加強北方防禦,永樂帝遷都北京。成吉思汗直系後裔統治著蒙古高原東部草原,被稱為韃靼(da1da1),後分為漠南蒙古(主體為今內蒙古)和漠北蒙古(主體為今外蒙古);蒙古高原往西還有西部蒙古,被稱為瓦剌(la4),後分為準噶(ga1)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hu4)特等厄魯特四部。

韃靼被明朝打壓之後,瓦剌勢力漸長。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忽悠下,北征瓦剌無果,撤軍途中被瓦剌圍困於土木堡,史稱土木之變。幸有于謙挺身而出,力保北京,避免靖康之恥的再次發生。此後,瓦剌逐漸衰弱,到清朝時向中央政權稱臣。乾隆時,瓦剌土爾扈特部從伏爾加河下游不遠萬里東歸伊犁,震驚了世界。

韃靼後來整體採取親近中原文化的策略。著名的俺答汗在隆慶年間被明朝封為順義王,雙方互市。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死後,其所在的漠南蒙古(包括黃金家族在內)歸順後金,蒙古帝國徹底消失。

明朝後期北方最大的勁敵不再是蒙古人,而是二次崛起的女真人。明將李成梁一生赫赫戰功,卻坐視努爾哈赤做大。女真人以八旗精銳橫掃關外,甚至繞過長城直撲北京。禍不單行,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讓明朝顧此失彼。公元1644年,甲申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明將吳三桂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清朝統治者以為崇禎帝報仇的高姿態,迅速擊潰沒有長遠戰略目標的農民軍隊。

清:清朝時,滿蒙同為少數民族,清廷對蒙古王公恩禮有加,並通過滿蒙聯姻、盟旗制度、藏傳佛教等統治技巧,有清之日,滿蒙相安無事。清朝對北方游牧民族唯一大規模的戰役是對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打擊。準噶爾噶爾丹汗野心勃勃,他先是進攻漠北蒙古喀爾喀部,然後進軍漠南蒙古,威逼北京。最終被康熙帝擊敗,服毒自殺。此後,雍正、乾隆兩朝都有對準噶爾用兵,最終在乾隆年間徹底平定,清朝完全控制新疆地區。

清朝中後期遇到的對手就完全不是一個量級,堅船利炮轟得滿清帝王懷疑人生。這就不在本文討論範疇了。總的來說,相對之前的王朝,清朝的游牧民族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清朝把東北視為龍興之地,一直不允許漢人開發。直到公元1861年,迫於沙俄對我黑龍江邊境侵蝕,咸豐帝開禁放墾。一時間,闖關東人口達3700萬之多,被稱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肥沃的黑土地近年來卻被諷刺為造假聖地,悲乎。

游牧民族代表著與農耕文明不一樣的生產生活方式。有研究稱,相比農耕民族難得吃肉,游牧民族能夠攝入更多的蛋白質,因此身體素質更好。《人類簡史》中也認為,「農業革命其實是一場騙局,一場拉低了平均生活水平的騙局。」

上圖顯示,在人類社會步入農耕社會時整體身高下降

當然,不管怎麼說,相比於畜牧業,農業可以養活更多人口。當天災或人口繁殖過快時,南下掠奪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唯一選擇。破壞遠比建設容易,因此肆虐中原的游牧民族千年不絕。在與游牧民族的不斷角力中,農耕民族依靠著更強大的組織秩序,不斷自我進化。而游牧民族也在不斷吸取農耕民族的精華,努爾哈赤就靠一本三國打天下。在幾千年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磨合中,這才形成了我們今天包括漢族在內56個民族的中華民族。《大國憲制》中引用伯克的觀點:「(國家)不僅是生者之間的,也是生者、死者以及未來者之間的契約。各朝各代的約定都不過是永恆社會這一偉大初始契約中的一款。」在這個扁平化的互聯網時代,即使不說高大尚的民族自豪感,擁有國家認同的大國也能夠為商業提供廣闊的市場、低廉的邊際成本,從而加速技術迭代升級,使全體公民受益,意義仍然非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七步成闕 的精彩文章:

怎麼更準確地判斷比賽的勝負?

TAG:七步成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