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將悠然古意融入當代,用清凈之心造園

將悠然古意融入當代,用清凈之心造園

織夢行雲

 仙籟情深

駱集益 

00:00/02:19

這個時代,最奢侈的或許不是那些明碼標價奢侈的東西,而是文化留存下來的「古意」。在台灣就有一個這樣的一個人,丟下生意不管,在放手讓兒子打理,自己台北的山坳里,用「古意」打造一個自己內心的桃花源……。

風花雪月、山水園林、文房四寶、書畫絲竹、飲食茶道……,這些根植於中國文化的唐宋文人生活方式,在春余園子這樣的空間被融入進了當代的日常之中:

一濃一淡,一忙一閑,一鬧一靜……

停下來,慢慢體會世間的美好

生活本不該被填滿,留一筆空白給自己

春余園主:唐春余先生

春余園子的主人八十歲時,丟下熱鬧的生意,放手交與兒子打理。

帶著太太跑到台北遠郊的山坳里,為自己造了這個園子——『春』取自園主祖父的字,『余』則是主人的名。這是載著兩代人夢想的清凈園子。

春余園主唐白余祖籍江蘇,2歲時跟隨家人到台北,由祖父一手帶大。

幼時離鄉,在他的記憶里,家鄉已成了異鄉。

雖說來台時生活不易,但祖父依然保持著文人的生活態度:

譬如喝茶,譬如整潔,譬如歸隱於山水田園的夢,譬如家國與鄉愁......

這一切都成了唐白余造園的發端。

十年前,因緣聚合,唐白余選中了位於台北三芝藝術家聚居區域內的此地塊,決心竭盡所能打造屬於自己的夢想空間。

他並不著急,「沒有錢,先買地,再慢慢想,一點點地攢。」

就這樣園子修得很慢,整整八年,修修停停。

八年一夢,謂之「造園」。

春余園子努力追尋著唐式風貌,所有線條都做得粗粗鬆鬆,不拘於細節。

園中景觀,多是就地取材。山石,是從這塊土地上挖出來的;植被,也是本地原生;甚至連園子里的那條溪水,也是施工時挖出的地下水,自流形成的。小處有浮萍與苔蘚,遠處更有悠然可見的「南山」。園子採用低矮的小竹籬笆圍著,也並未像蘇州園林一般築起高牆,借著山景與周圍的野趣和古樹融為一體。

唐白余強調只要大線條做對了,之後的一切都是那個本質:木頭就是木頭,石頭就是石頭,所有東西都要回到原位。如此這般,近景有園,遠景有大山古樹,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便是無限閒情逸緻。

「我就是希望人們從進園開始,就能放鬆下來,不要連走路都要小心翼翼,生怕破壞了什麼。因為『松』才是中國園林的真趣。」唐白余說。

門扉、窗檯、草木,每一處細節,都透露著主人的深思熟慮與怡然自得。

行至老式院落的門庭外,是自然園林景緻。進屋,玄關處掛著古式燈籠,於清冷中添一處暖色。簡單的插花,勾勒出空間寧靜雅緻的氛圍,整體空間讓人不禁產生誤入古迹之感。入門右側是附設舞台的用餐區,而左側,則是餐後品茗處,園主刻意將餐飲與茶敘區隔開,認為如此才能真正享受這裡的時空環境,一鬧一靜,氣味隔離,讓不同的情境有完整的獨立存在,於悠然中多一份愜意。

整個建築的空間兩層樓挑高,一層餐廳的餐桌環繞著巨大的落地窗展開,邊上只擺上幾桌,視線所及處,將庭院之景引入室內,饗宴之時,美食、美景兩不辜負。空間留出空曠的表演區域,每逢客至,園主夫婦亦陪坐在窗角桌上,就著茶席一同欣賞藝術家隨性的表演。空間刻意的留白,每一位來賓都能充分感受到空間的舒適,慢慢體會,在溫潤專註中的是散不開的寧靜致遠。

上二樓,看到一側有書法作品的屏風,是唐太太收藏日本書家的作品,作品文字描述的是春、夏、秋、冬庭園景緻,觀後令人心曠神怡,與旁邊的古董傢具搭配在一起,顯得古色古香,典雅,大氣。

在看似無痕的小佛堂牆面後,便是主人伉儷居住的空間,公私兩便。牆角書桌被書法包圍,閑適的午後,一壺茶一闋蝶戀花,便可偷得浮生半日閑。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春余園子不僅有四時花開,還有山風明月,紫藤架下的茶空間,在此觀山嵐聽雨聲、品茗,別有一番滋味的寧靜。春余園子的這種方式,深得台灣作家舒國治的欣賞,他曾說過。「在台灣,春余園子一定要去,食物精到,園林更是綜合享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能量收穫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上最小的庭院,卻是生機盎然的小宇宙
荷塘,月色,聽雨聲

TAG:正能量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