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僑務工作被美媒炒作成「滲透」 新加坡人打臉

中國僑務工作被美媒炒作成「滲透」 新加坡人打臉

資料圖:新加坡的位置

【環球網軍事報道】「新加坡警惕中國向華人施加影響力。」6日,美國《紐約時報》以此為題刊文,污衊中國的僑務工作,稱中國在利用文化和民族情感滲透新加坡的華人群體,試圖讓他們為「祖國」服務。「這是炒作『中國威脅論』的陳詞濫調」「中國在新加坡的影響力與美英等國沒什麼不同」「這是在支持種族主義」……這篇文章在社交媒體上遭到不少新加坡網民的質疑。在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兩位新加坡華人看來,同時認同國籍身份與民族身份不存在任何矛盾。

《紐約時報》稱,作為一個年輕的移民國家,新加坡一直以來在鼓勵各族裔公民與其自身文化建立聯繫的同時,促進新加坡人的國家認同。但當地人越來越擔心,崛起的中國可能會「破壞」這種平衡。近年來,中國加強兩國民間交流,比如協助組織海外華僑聚會、安排新加坡華人訪問祖籍所在地、協調留學項目等。中國的這些僑務工作被《紐約時報》解讀成中國在拉攏新加坡人,並藉助他們對新加坡政策施加影響。

外祖父母從中國福建移民至新加坡的李啟山(化名)幾年前曾到祖輩的故鄉泉州旅遊。「那種感受還是挺奇妙的。當地人的口音與我外祖父母一樣,我會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也覺得和這個地方有了更深層的感情。但我不認為這種感情有任何的政治含義。」李啟山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身邊一些年長的親戚朋友也參加過「尋根活動」,但初衷基本上都很簡單,就是希望晚年能再回故鄉看看。

一名熟悉中國事務的新加坡華裔媒體人7日也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組織的活動只是普通的僑務活動。其面向的群體更多是在當地工作的中國人,對在海外土生土長的華裔影響力有限。李啟山對此表示認同。他說,由於新加坡特殊的民族構成和歷史背景,其教育體系一直更傾向於向公民強調「國家認同」而非「民族認同」,「華人不會輕易改變對新加坡的忠誠,他們對中國的感情更多是一種文化上的羈絆」。但這樣的聯繫可能會被部分人士理解為一種「滲透」,尤其是對在新加坡生活的其他少數族裔而言,中國加強與海外華人的文化紐帶是 「十分敏感的事情」。

「人與人的交流不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勢必夾雜著情感因素,共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可以加強人們的共情。」李啟山對記者說,「我不認為海外華人對中國有一些情感認同是壞事」。

廣西民族大學中國-東盟海上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葛紅亮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紐約時報》的觀點是典型的西方雙重標準的體現。首先,回望鄉里是人類共有的情感,前段時間在德國球星厄齊爾與土耳其總統合影風波中,德國足協主席的保守言論不被西方媒體認可,在對待海外華人「尋根」的問題上,它們也不該非議什麼;其次,即使有華人團體在政治生活中為其所屬族裔說話也是正常的,畢竟很多國家都有代表不同族裔利益的遊說團體;最後,新加坡實際上一直藉助中英雙語優勢在中國與西方之間扮演重要角色,該角色也恰是新加坡成功法則的關鍵。美媒發出這樣不利於中新關係與新加坡的國際政治作用的聲音並不明智。(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軍事 的精彩文章:

美航母將攜無人加油機部署西太 針對中國意圖明顯
美想用「擊沉演習」恐嚇中國?專家:均可有效攔截

TAG:環球網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