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既然「煩惱即菩提」,為什麼還要對治煩惱呢?

既然「煩惱即菩提」,為什麼還要對治煩惱呢?

文:太橋旦曾堪布

煩惱的本質

「煩惱即菩提」有兩個層面——顯現的層面和本質的層面。在顯現上,煩惱就是煩惱,菩提就是菩提;但在本質上,煩惱就是菩提。煩惱並沒有一個獨立於菩提之外的本質,菩提也沒有一個獨立於煩惱之外的本質,二者的本質都是法身。

暫時顯現的假象是煩惱,究竟的實相就是菩提。沒有證悟之前,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證悟之後才能看到究竟實相。我們現在的心識是被無明染污的,因此是在煩惱的世界中生存,證悟者則以般若智慧安住在實相之中。

煩惱與菩提是一體的兩面,負面是煩惱,正面是菩提;惡性循環是煩惱,良性循環就是菩提。就像冰和水,煩惱的狀態就是冰,菩提的狀態就是水,二者本質相同,顯現迥異。心的本性就好比是一條花繩子,在無明煩惱的狀態下,會把它錯認為是一條蛇,而證悟菩提之後,就能認出它實際上是一條花繩子。看錯時是煩惱,看對時就是菩提,這完全取決於各人如何看待它。對於凡夫來說,煩惱就是煩惱,菩提就是菩提。

基道果中的「煩惱」

在「基、道、果」三個修行階段中,在基與果的階段,都可以說「煩惱即菩提」,不過在基的階段,「煩惱即菩提」只是個理論,只能在概念、知識上對其有所了解而已。但是僅僅在理論上認識「煩惱即菩提」是不夠的,還要通過在道的階段實修,然後在果的階段證得「煩惱即菩提」才行。基與果中「煩惱即菩提」的本質並沒有差別,但是從基變成果也不是那麼容易,因此在基與果之間存在一個「道」

正如釋迦牟尼佛,他為了證悟「煩惱即菩提」,從初發菩提心到證悟佛果,修行了三大阿僧祇劫,這是一個超過天文數字的久遠時間。如果容易,又怎麼會經歷這麼長的時間呢?在如此漫長的時劫中,佛陀無數次地為眾生付出身體、財富、眷屬等所有的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勇猛精進地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萬行,不斷投生為各種形式的生命來度化眾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證得「煩惱即菩提」。釋迦牟尼佛從初發菩提心開始,正式進入資糧道的修行,從資糧道到見道經歷了一大阿僧祇劫,從見道到成為七地菩薩經歷了第二大阿僧祇劫,從七地到十地經歷了第三大阿僧祇劫,最終才證悟佛果。從最初的發菩提心直到成佛之間,全部都是「道」的階段。就像冰變成水需要有一個過程,生米煮成熟飯也要有個過程,所以佛陀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成佛,這就是修「道」之難。

說它難的確難,說不難也不難,迷悟只在一念間。就像手心與手背,反掌即得。迷的時候是煩惱,悟了就是菩提。迷的時候我們錯把繩子看成蛇,悟的時候就看到了繩子,雖然所謂的「蛇」與繩子是同一個東西,但我們由於迷惑而把繩子看成蛇的時候,卻會像看到真正的蛇一樣,同樣會恐懼不安,同樣也不敢靠近,此時的繩子對我們來說,作用與蛇無異。對於唯一真實存在的繩子,在我們同一個心相續中,先後卻有了兩種認識,一個是蛇,一個是繩子,蛇是假的,繩子是真的。所以當我們看見蛇的時候是迷惑的,是無明顛倒;當我們看見繩子時才是清醒的,是正知正見。在殊勝的佛教見地中,無論是般若見、自空見、他空見,還是大手印、大圓滿等,基礎都是中觀的見地,尤其是中觀應成派的見地。

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將煩惱轉為菩提,但是不能因此就認為修行的意義不大,因為修行必須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聽聞佛法而產生聞所生慧的階段,也就是了解的階段;二是思維佛法而產生思所生慧的階段,即覺受的階段;最後是修持佛法而產生修所生慧的階段,即證悟的階段。我們現在還處於了解的階段,只是了解佛法的理論和概念,所以聽聞了「煩惱即菩提」之後還不能產生實際的作用,或者說「煩惱即菩提」還只是個文字般若。了解之後,我們不斷修持,就會逐漸進入覺受的階段,了解的程度也會越來越深入,可能以前聽聞的佛法道理都是屬於佛經的,現在變成一半是佛經的、一半是自己的。覺受不斷加深之後,會逐漸引發證悟,我們就會真正明白「煩惱即菩提」的含義了,這時候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證悟是無法言說、無法形容的,這時候,煩惱的的確確就是菩提了。

譬如一個人得了黃疸病,他看到雪山是黃色的,雖然別人告訴他雪山是白色的,但是他就是沒辦法看到白色。不過他了解到「雪山是白色的」是事實,這時候,他就是處於了解的階段;經過治療,他的黃疸病逐漸減輕,他的眼睛也逐漸好轉,他看到的雪山也就開始變得越來越白了,這就是覺受階段;最後,他的黃疸病徹底痊癒了,他也終於看到雪山完全是白色的,這就是證悟的階段。

我們現在是被無明蒙蔽,被業障束縛,再加上我們有很多根深蒂固的習氣染污,所以無法顯露出真實的自己。無明、我執、煩惱、業障蒙蔽了我們的智慧,我們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的評判都是對的,即使錯了也認為是對的,所以我們盲目地喜歡自己做主。例如幾個人在一起吃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偏愛,同樣的菜,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有人喜歡吃辣,有人就接受不了辣味,這就是在生活中各人積累的習氣使然。我們每個人都在無始輪迴中積累了數不清的煩惱習氣。

煩惱即菩提,二者皆如夢

煩惱即菩提是從本質上講的。佛法中有相對的真理和絕對的真理,在相對上,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這就是世俗諦。但是在絕對真理中,煩惱和菩提是同一本質,這是勝義諦。正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就是煩惱與菩提的本質狀態,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等一切二元對待,因此也就不存在一個實有的煩惱和實有的菩提相互對立。「煩惱即菩提」就是從勝義諦的角度來描述的,但這僅僅是一個描述而已,千萬不要把煩惱和菩提看成是兩個實際存在的東西,然後生硬地把兩個不同的東西說成是一個東西,絕對不是這樣的。因為超越了二元對待,煩惱和菩提都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其本質都是空性的,所以說煩惱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煩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並非只有輪迴如夢幻泡影,涅槃也同樣如夢幻泡影。煩惱就是輪迴,涅槃就是菩提。既然煩惱是如幻如夢,菩提也是如幻如夢,那我們還追求什麼呢?事實上,最終我們並沒有一個可證得的東西,輪迴就像在沉睡中做了很多噩夢,涅槃就是從夢中醒過來而已。或者像是一個人生了病,通過吃藥治療,最後痊癒了,但是這個人並沒有得到一個額外的「健康」。健康就是我們本來的狀態,我們只是恢復了這個狀態而已。所以菩提並不是一個實有的「東西」,也是如幻如夢。涅槃如幻如夢,佛菩薩也如幻如夢。

煩惱在顯現上雖然是無常的,但本質上與菩提一樣,都超越了常和無常;煩惱如幻如夢,菩提也如幻如夢;煩惱的本質是空性,菩提的本質也是空性;煩惱的本質是法身,菩提的本質也是法身。所以說,煩惱即菩提

我們現在還沒有證悟,還不能證明煩惱即菩提,就像廚師還沒有生火做飯,生米就還是生米,還沒有成為熟飯。

對治煩惱的方法

我們在生起煩惱時,往往都是毫無覺知地順從煩惱,從來沒有觀察過,自己為什麼會發脾氣?為什麼會失控?為什麼如此失態?為什麼會做出如此害人害己的事情?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凡夫一直在放縱自己的煩惱,修行人則能對治自己的煩惱。當你生氣的時候毫無抵抗地被嗔恨牽著鼻子走,說發脾氣就發脾氣,那就不是修行人;如果要發脾氣的時候,你先喊個暫停,觀察一下,到底是什麼東西讓自己發脾氣、讓自己變得那麼凶,那就是在修行。有些人有煩惱、有些人沒煩惱,有時候有煩惱、有時候沒煩惱,這是什麼原因?因為煩惱都是藏在很深的地方。

煩惱固然有很多種,但我們都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對治煩惱:

第一種:因為煩惱是無常的,所以當煩惱生起的時候,我們可以靜坐下來,讓煩惱逐漸消逝。因為煩惱就是一念接著一念的相續念頭,所以即使是我們震怒的時候,如果能認識到這個煩惱是無常的,剛剛那個震怒的念頭已經過去了,現在只不過是這個念頭的延續而已,你就不會繼續追隨這個煩惱念,從而能夠平靜下來,戰勝煩惱。

第二種:是遵照《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按照這樣的觀點去觀察煩惱,認識到煩惱如夢、如幻、如影的虛幻不實,以及如泡、如露、如電的短暫無常,從而減輕對煩惱的執著。

第三種:如果你境界更高,可以安住在空性之中,觀察一下,是誰在生起煩惱?煩惱的本質是什麼?煩惱從哪裡生起?煩惱現在處在哪裡?煩惱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透過這種觀察來檢視煩惱到底是什麼東西,最後就會發現根本找不到這個煩惱。第一,你找不到煩惱的位置,內外、上下、左右,都找不到這個煩惱;第二,你也找不到煩惱的形狀,是四方形、三角形狀還是圓形?第三,煩惱是紅色、黑色還是白色?你找不到它的顏色。最終我們就會發現,煩惱的本質就是空性。

此外,對於初學者,我們除了可以通過思維無常的道理來對治煩惱,還可以乾脆逃避煩惱。譬如你對一個人非常反感,面對他的時候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那就應該馬上離開,不要繼續跟那個人待在一起,所謂「眼不見心不煩」。這是一個暫時逃避的方法,適合初學者使用。另外我們也可以通過持咒、觀想佛菩薩的方式來對治煩惱。

不管採用哪種方式,最重要的是,當我們生起煩惱的時候要立刻認出煩惱,就像禪宗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如果能夠很快就覺察到煩惱,煩惱就不會持續發展了;如果我們覺察得太遲,煩惱就會發展得力量很強大,那就很難控制住煩惱了。因為煩惱是在一剎那一剎那、一秒一秒、一分鐘一分鐘地持續壯大,如果我們能在剎那間或者幾秒鐘之內就覺察到煩惱,煩惱就不會再持續發展下去。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能夠保持覺知,我們不需要對煩惱做任何改造,也不需要任何對治,就是自自然然地,首先意識到煩惱生起,然後放輕鬆,安住在煩惱的本質之上,它的力量就不會變得很大。你今天這樣做,明天也這樣做,煩惱就會越來越沒有力量,越來越受控制,任何煩惱都是一樣的。

有些人脾氣大、有些人貪慾大、有些人嫉妒心強、有些人很傲慢,這都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養成的習慣,你今天習慣這樣,明天也習慣這樣,今年習慣這樣,明年也習慣這樣,我們就是這樣放縱、發展了這些煩惱習氣,所以即使我們知道自己有那麼大的煩惱習氣也改不了,因為我們平常就沒有對治它。譬如一個人發脾氣,吵架、打人,這時候他什麼正念都沒有,只想砸東西、打人、發泄,做了之後才後悔,但是一切都已經發生了,造成的損失也無法挽回了。這都是從最初一念很小的嗔恨發展起來的,如果最初能夠有所覺知,能夠對治那個嗔恨的念頭,就不會發這麼大的脾氣了。

因乘與果乘中的「煩惱即菩提」

我們心的本性是非常非常奇妙的,是純凈的,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妙,所以稱之為「妙明真心」,心的真相就是這樣。如果能夠在一剎那中認識到這一點,這一剎那就是佛,但是我們連一剎那也認識不到。即使有人能在一剎那間認識到,但很快又迷失了,就像陽光剛一出現,立刻又被烏雲遮住了一樣。

根據顯教的說法(顯教不是指漢傳佛教,藏傳佛教本身就有顯教和密教兩個體系),八地菩薩才能現證「煩惱即菩提」。因為要從最初發心一步一步修行,一直修行到八地,果才會出現,所以顯教的修行叫做「因乘」而金剛乘不是這樣,金剛乘從最初就被傳授「煩惱即菩提」的道理,雖然你還沒有證悟,但在見地上直接就是八地菩薩的見地,所以金剛乘也叫「果乘」。顯密二者的教育方式不同,顯教是因乘的教育,是對初學者的教育,好比是從幼兒園開始的教育;而金剛乘則是果乘的教育,是高層次的教育,是對根器更成熟者的教育。

因乘與果乘的最終成就雖然相同,都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但二者的成就速度是不同的。譬如屋子裡有十盞燈,有十個開關分別控制著十盞燈,如果想要點亮十盞燈,就需要依次打開十個開關,這就是因乘的教育;另外有一個開關是總開關,能同時打開十盞燈,這就是果乘的教育。金剛乘的初學者雖然可以一下子就達到八地菩薩的見地,但是他還沒有證悟,還是一介凡夫,只是了解了八地菩薩的見解而已。所以我們不要誤解,不要以為自己學習了金剛乘的教法,就能立刻達到八地菩薩的境界了,如果真是這樣,那你上樓下樓就不用坐電梯了,直接飛上飛下就可以了。

「煩惱即菩提」在顯教中談得比較少,在金剛乘,尤其是大手印和大圓滿的法教里,當下就是這樣修行,初學時,煩惱就是菩提,而不是從因地開始修習,例如先像小乘一樣修習少欲知足,生起出離心,然後再慢慢生起大乘菩提心等等。

但是真正能夠按照金剛乘的方式修行的人很少,一般人很難接受「煩惱即菩提」的道理,總會把煩惱和菩提看作是完全對立的兩件事,就像看待水火不容一樣。

無始以來,我們只是習以為常地把煩惱當做根深蒂固的存在,而且幾乎都是它在控制我們、主宰我們,我們一直被煩惱束縛而沒有自由。事實上並沒有任何一個人綁住我們,不讓我們解脫,沒有任何一個人讓我們受苦受難,沒有任何一個人讓我們墮入地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作繭自縛」。正如帝洛巴大師所說:「束縛你的,不是顯現本身,而是你對顯現的執著。」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橋旦曾堪布 的精彩文章:

兒女能否走上學佛之路,就看你的了朗讀篇
《大手印五支證道歌》簡釋(上)朗讀篇

TAG:太橋旦曾堪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