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中國「龍王」董枝明

中國「龍王」董枝明

一個人能一輩子一直干自己喜歡的事就是快樂的,中國「龍王」董枝明就是這樣的。

今年美國《時代》雜誌出版了一期名為「偉大的科學家--改變世界的天才和遠見者們」的特輯,列出了古往今來最偉大的101名科學家,包括了伽利略、牛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和霍金等,而81歲的董枝明先生作為唯一的一名亞洲科學家名列其中。

其實董先生應該不會在乎這些,因為他獲得的榮譽已經足夠多,他是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榮譽會員,是中國地學界「竺可楨野外工作獎」獲得者,也是日本青少年心目中排名第二的「最喜愛的人」。然而這些獎對他而言都是身外之物,不管有沒有,董先生56年來從未離開過恐龍,他的生命因恐龍而豐富多彩。就像他所說的「我最大的愛好就是找恐龍」。的確對於干我們古生物這行的來說,化石是第一位的,沒有化石標本就像「無米之炊」,再能幹的「巧婦」也一籌莫展。

董先生是山東威海人,他13歲時在青島參觀過一次恐龍展,恰逢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楊鍾健先生那時剛在山東萊陽發掘研究了棘鼻青島龍(屬鴨嘴龍類恐龍),他一下子就對這龐然大物著了迷,從此便和恐龍結緣。1962年復旦大學生物系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從此與龍相伴未曾分離。董先生活潑喜動,他曾是復旦田徑隊百米跨欄選手,對野外工作情有獨鍾,所里同輩稱他「山東」。每每與我們談及1963年的新疆考察他也是百說不厭,那時條件的艱苦是現在難以想像的,吃、住、行更似百年前的舊社會。董先生一副豁達坦然,說「我不怕,只要別人敢吃的東西我就吃,別人敢睡的地方我就睡」。

自貢恐龍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恐龍博物館,也是唯一以恐龍為主題的世界地質公園,而它的誕生和董先生息息相關。細節不必詳述,但沒有董先生對恐龍化石的敏感、熱愛和執著,沒有他們每年長達大半年的野外工作,就不會有自貢恐龍的今天。董先生為他研究的自貢恐龍取的名字也特別有情致:李氏蜀龍,獻給蜀國都江宴的創舉人李冰;太白華陽龍,獻給當年久居華陽國的李白。

2014年在自貢恐龍博物館

改革開放後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古脊椎所也迎來了世界恐龍發現史上的一次壯舉:1986-1990年的「中國-加拿大恐龍考察計劃」。那時我們窮,考察都是花別人的錢,但野外工作一點也不輸給別人。作為中方野外負責人,董先生和古脊椎所的同仁們通過這次考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發展,讓中國恐龍的研究走向世界;同時董先生也是第一個在北極圈裡發現恐龍化石的人,並在那裡升起了五星紅旗。

中加恐龍考察隊員合影

董先生帶領的1992-1993「中-日絲綢之路恐龍考察」徽標

如果你喜歡一件事情,最傷心的就莫過於看著它被毀掉,而最高興的就是把它好好保護起來,並和眾人分享。億萬年前的恐龍化石能夠保存下來並被我們發現實屬不易,但被發現的恐龍化石卻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在退休後的這二十多年裡董先生最熱衷的就是恐龍化石的保護和利用。可以說在中國幾乎所有保存恐龍化石的博物館和地質公園都有董先生的身影,而其中最得意的就是祿豐世界恐龍谷。二十年前,祿豐川街阿納村的羅家有隨他的父親在農田裡刨到了一塊恐龍骨頭,董先生立刻意識到其重要性和潛力,在他不懈奔波下終於促成了2008年祿豐世界恐龍谷的開園。當地政府還特地為從此經過的高速公路增加了一個恐龍山的出入口。如今這裡已是雲南旅遊一道亮麗的風景,真正使恐龍成為21世紀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董先生也很早就在恐龍谷的紅山綠水間搭建了自己的「世外桃源」,一年半載獨享其樂。

2012年董先生和Peter Dodson教授在祿豐世界恐龍谷

2014年在雲南元謀考察

幾年前我曾「建言」董老師「您因恐龍能得到的也都得到了,是不是可以考慮休息下干點別的了?」。董老師沒有回答我,現在想來怎麼會提這麼傻的問題。「科學養老」就是最好的,看古脊椎所的諸多「80後」耄耋前輩不還都在爬山涉水孜孜筆耕嗎?真是「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來到祿豐世界恐龍谷,你就會看到醒目的「等你兩億年,相聚恐龍谷」的標語。人是自然的產物,我們人類的命運必定穿越了億萬年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息息相關,就如同達爾文要告訴我們的: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我們本是同根生。我想那億萬年前的恐龍定是化作了塵埃又溶入到了董老的血肉。

(作者系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古脊椎所 的精彩文章:

TAG:中科院古脊椎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