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刺繡、點翠、絨花……你知道《延禧攻略》里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匠心嗎?

刺繡、點翠、絨花……你知道《延禧攻略》里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匠心嗎?

古裝宮廷劇《延禧攻略》正在熱播,劇中考究質感的服化讓觀眾眼前一亮。為符合「歷史原貌」,劇中服飾運用了大量的中華傳統非物質文化,還專門找來了曾在故宮擔任文物修復工作的綉娘為劇組縫製服裝。刺繡、緙絲、打樹花、雕刻、描金、熏香、絨花……個個工藝都極為考究,將東方美學與清宮文化完美結合,頗有中國味道。

1

髮髻

劇中女性角色多梳著清宮裡的傳統髮髻——「小兩把頭」髮型。除大典禮時后妃戴朝冠外,喜慶節日后妃都要戴鈿子。戴上鈿子,腦後再垂髮辨就不合適了,於是后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加以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髮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為這種髮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后妃稱其為「小兩把頭」。

「小兩把頭」的出現,是從實用角度出發的,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發展,后妃髮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美容、美飾的審美型發展。

2

刺繡

GIF

劇中服飾,大量融入了中國古法刺繡元素,包含緙絲、手推綉、打籽綉、盤金綉等多種刺繡工藝,緙絲、打籽綉、盤金綉、手推綉……盡展獨妙匠心和歷史沉澱。

這一次,終於在古裝劇中看到了來自滿族的非遺文化——錦州滿族民間刺繡。作為國務院批准列入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錦州滿族民間刺繡在劇中主要體現在服裝設計上。

3

團扇

劇組根據人物性格用心地為劇中的每位娘娘設計了不同圖案的緙絲團扇,緙絲工藝是中國絲織工藝中的頂級藝術,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經彩緯顯現花紋,形成花紋邊界,如雕琢縷刻般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的絲織工藝品。甚至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更有著 「織中之聖」的美譽。

緙絲的傳承人顧建東表示,與刺繡在底料上綉圖案的工藝不同,「緙絲」的圖案是通經斷緯一絲一絲織就而成。在製作一幅緙絲製品之前,需經過牽經、穿扣、打翻頭、刷經面、粘經面、開經面等流程,如果中間稍有差錯,整幅畫就會淪為次品。

2006年,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4

點翠

GIF

點翠最早見於漢魏時期,流行於明清,於乾隆年間工藝達到頂峰,多見於宮廷權貴之家。點翠工藝的發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一度達到頂峰,晚清到民國仍然流行,後因全面抗戰爆發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用點翠工藝製作出的首飾,光澤感好,色彩艷麗,鳥羽毛屬於有機物,一百年左右便會褪色。這種技法呈現的效果雖然美得讓人窒息,但據說翠羽必須由活的翠鳥身上拔取,才可保證顏色之鮮艷華麗,病死的翠鳥羽毛一般還不能製作好的首飾。因此,即使制一朵頭花也要犧牲很多隻美妙的小生靈。

在劇中,喜歡佩戴點翠頭飾的妃子,往往地位比較高,性格比較凌厲,搭配的服飾也更為華貴。

5

絨花

GIF

絨花——是南京有代表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絨花都是手工製作,因為其特殊的表現手法直到現在都無法用機器生產

劇里生性節儉的富察皇后提出以「通草絨花」代替金銀珠寶裝飾,這在歷史上也是確有其事。富察皇后為節省宮廷開支,「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

絨花在康熙、乾隆年間盛極一時。造型上,它可與真花媲美,經久不衰;寓意上,絨花諧音「榮華」,具有吉祥祝福之意。因此,絨花不僅深受後宮佳麗的喜愛,民間也有規模浩大的「花市大街」,集中銷售絨花。所以,用絨花做裝飾的習俗由來已久。

通草絨花不是天然花草,而是人工製成的工藝美術品。其製作工藝還是首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裡也被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了。

6

領約

領約,清代乾隆朝規定,是后妃、女貴族們穿朝服時佩戴在朝袍披領之上的飾品。領約形似項圈,金銀打造,上面通常要鑲嵌各種珠寶玉石,當然,上面所飾的東珠數、兩端所垂絛色,主要用來區別等級。

7

壓襟

真正的壓襟,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端是單條帶鉤的銀鏈子,掛在右側胸前第二顆扣子上;中間是主件,稱為「事件壓口」,體型較大;下端則銀鏈綴著各種小件銀器、鈴鐺或流蘇。壓襟不僅可以令衣物平順,體現出人的儀態美,行走時還會發出輕柔悅耳的聲響,聽之令人心生愉悅。

8

耳飾

滿族舊俗,女孩兒出生後,一耳穿三孔,戴三鉗,稱為「一耳三鉗」。富者用金、銀、翠、玉為質,貧者以銅圈充之。清代宮廷后妃及民間女皆此妝束。據史料記載,在乾隆四十年選秀女時,規定每個滿洲婦女都必須要在每隻耳朵上面扎三個孔,戴上三隻耳環。因此,在過去的滿洲貴婦畫像上,她們都是「一耳戴三鉗」。

劇中人物的造型,都遵循了清朝滿洲宮內的規矩,耳飾上也嚴格地用了「一耳三鉗」。不過,依身份不同,所佩戴的耳墜,差異也就大了。皇帝的后妃耳墜都是金龍蟒銜東珠各2顆,且東珠的品質會有差異;皇子福晉及貴族夫人的耳墜,則是金雲銜珠2顆。能夠考慮到這個細節,可以說這部劇也是很用心了。

9

雲肩

雲肩是古代女性披在肩上的裝飾物。最初只是用以保護領口和肩部的清潔,後逐漸演變為一種裝飾物,多以彩錦繡制而成。在中國服裝史上,雲肩是平面與立體設計巧妙構思的典範。

雲肩自隋朝以後發展成為一種衣飾,圍脖子一周,佩戴於肩上。到清代時,雲肩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婚嫁時,更是青年婦女不可或缺的衣飾。發展到後來,雲肩多在歲時節令或婚嫁時佩戴

10

手持

延禧攻略里有個小細節:富察皇后手裡總是拿著一串十八子手持,隨手在捻,每次捻到佛頭的時候,不論在說話還是在做什麼,都自然的反轉佛珠折返盤迴去。

現存清宮舊藏的十八子手串,部分佛頭位置系有掛扣,結合清代宮廷后妃肖像畫與晚清后妃照片,發現手串戴於手腕之外,也被懸掛在衣襟扣絆,手串佛頭位置的掛扣,即是為了這種佩戴方式而專門設計。手串選材多用珊瑚、碧璽、翡翠、青金石、瑪瑙、蜜蠟、水晶等材質。佛頭、墜角多用翡翠、珊瑚、珍珠、碧璽裝飾。

除此之外,劇中爐煙、宮燈、字畫、手工品等都不僅僅是道具,多數都是真的古董或出自傳統手藝人,如此巧奪天工的物件、擺設展現了整個團隊對作品的用心程度和對還原歷史的認真態度。

精美絕倫的道具背後,是一顆顆對中華傳統文化保持敬畏的手工藝人的匠心,也體現了《延禧攻略》劇組對於中華傳統手工藝傳承、弘揚的初心,讓我們更了解中國文化歷史、中國非遺文化之美。

來源:整合自網路

編輯/楊晨

責編/劉昆

大家都在看

陝西省婦聯官方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秦巾幗 的精彩文章:

我的入黨故事 記憶里的花火
入伏迎高溫,這些事兒您一定要知道!

TAG:三秦巾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