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立秋非要「貼秋膘」?關於立秋前後的養生,看這一篇就夠了!

立秋非要「貼秋膘」?關於立秋前後的養生,看這一篇就夠了!

立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立秋並不真的意味天氣馬上轉涼

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後。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於颱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真的要「貼秋膘」嗎?

民間有習俗是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恢復體能,有足夠的能量和體力抵禦冬天的寒氣,而民間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知道大魚大肉、山珍海味雖然能增加體重,卻損害了健康,並且天氣仍有暑氣。可「貼秋膘」這個概念本身卻沒有錯,只是貼秋膘 ≠ 多吃肉,真正學會貼「秋膘」,是既要適當增加體重,又要合理飲食;既要講究陰陽平衡,又要補氣補血。飲食上科學搭配,營養均衡,才能達到健康貼秋膘的目的。

調節心情謹防秋燥

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

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乾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癥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飲食要溫潤滋補和「增酸」

立秋後白天仍然炎熱,但早晚寒氣將漸盛,虛弱人群要避免寒氣侵體。不同於長夏屬濕,入秋後燥令當時,天氣乾燥,靠近暑天屬「溫燥」、靠近冬天屬「涼燥」。溫燥容易「動血」,不妨吃些滋潤的食品,如——

而秋季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乾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在飲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禦過盛肺氣之侵入。例如蘋果、葡萄、柚子等食物。

穿衣和運動時要關注天氣

就全國範圍看,秋天逐漸深入,冷空氣勢力將逐漸加強,活動趨於頻繁,氣溫明顯下降,晝夜溫差增大,且「一場秋雨一場寒」。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應該未「寒」綢繆,注意加強禦寒鍛煉,提高抗寒能力,以便在強冷空氣和寒冬季節到來時也能夠適應氣候環境,避免由於氣象原因誘發或加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氣管炎、肺炎、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各種心腦血管病。

但剛剛立秋的時候,濕熱仍沒有完全消退,進行健身鍛煉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於劇烈。而「動功靜練」的洗髓功便是極佳的選擇,可以補足氣血,強腎固本,足以應對即將到來的秋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筋洗髓功 的精彩文章:

感受達摩古法易筋經之精髓
少林古法達摩易筋經十二式習練要領

TAG:易筋洗髓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