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失聰女孩考上清華博士!請看,無聲世界的「學霸」這樣煉成

失聰女孩考上清華博士!請看,無聲世界的「學霸」這樣煉成

父母堅持不懈的努力成就了江夢南的今天。今年9月,吉林大學研究生畢業的江夢南即將進入清華大學攻讀生命科學博士學位。

常言道:堅持不一定能成功,但放棄一定會失敗。人生從來不是一場計劃好的旅行,而是一條充滿變數的路。當命運給你開了玩笑,給你封上了一段路,你就需要迅速找到另一個出口,並堅持不懈走下去,同樣會發現一段別樣的風景。

江夢南和父母在一起。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我們沒有必要為了自己的缺陷而自卑,反而更加需要努力去克服困難。因為,只要堅持地努力,我們的未來一樣是『有聲有色』充滿光明的……」2018年暑假,在湖南省郴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一位大學生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給100多位聽力有障礙的孩子做了一個勵志演講。她自信洪亮的聲音通過手語老師的翻譯,傳遞到了聽障孩子的心裡,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有的孩子眼裡還涌動著激動的淚花。

台上演講的女孩名叫江夢南,是一位有聽力障礙的人。

江夢南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一個瑤族教師家庭。6個月時,一次肺炎引起的持續高燒,導致江夢南雙耳失聰。但她沒有被命運扼住喉嚨,而是堅持不懈地挑戰自我,學會了用眼睛「說話」,從基礎教育階段一連串的獎狀,到獲得吉林大學本科、碩士學位,再成為一名2018級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和同齡人相比,江夢南蹚過了一條更為曲折湍急的河流。而站在河的彼岸,江夢南說:感謝父母超出常人的信念,以及自己多年來的鍥而不捨,讓她收穫到人間的諸多美好。

堅持,讓女兒走出無聲世界

1993年,對趙長軍、江文革夫婦來說,是喜悅與痛苦並存的一年。令人喜悅的是,6個月前,女兒的到來圓了他們的夢,所以給她取名江夢南,寓意「夢裡江南,歲月靜好」;不幸的是,6個月後,由於用藥不當,導致江夢南極重度神經性耳聾,給這個家庭籠罩上一層陰霾。

教育周刊:當發現孩子身體出現異樣的時候,作為父母,你們是如何面對的?在康復的路上,有何選擇?做了哪些堅持?

趙長軍(江夢南父親):夢南6個月時得了肺炎,但當時我們夫妻都不在身邊。住在農村的奶奶就把她帶到當地赤腳醫生家及鄉醫院打針,但是高燒持續十幾天不退。當我們知道時,就趕緊把她送到郴州市的醫院進行治療,高燒退後,卻發現孩子表情木訥,我們擔心她的聽力出現了問題,而醫院因為孩子太小無法作出診斷。由於我們住在窮山溝里,加上工作忙,直到1993年暑假,心裡不踏實的我們帶她跑到了省醫院,「無聽力,系極重度神經性耳聾」的診斷結論,讓她媽媽直接暈倒在了現場。

我們希望這個結果是儀器故障所致,不顧醫生的勸阻要求再次檢查。其實,檢查費用是十分高昂的,一次就要近300元,這相當於我那時候一個月工資。即便這樣,不死心的我們又去了湖南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湖南省兒童總醫院,面對同樣的檢查結果,醫生們都建議我們不要再奔波了,讓孩子早點去學手語,為今後的成長做準備。

江文革(江夢南母親):起初,我們也想到了給她佩戴助聽器,但醫生說,助聽器只適合聽力損失小於95分貝的孩子,而夢南對135分貝的刺激都毫無反應,所以言語康復幾乎沒有希望。但我們不顧醫生的勸導,堅持買了一副國產的盒式助聽器,開始了艱難的康復之旅,沒人指導,也沒有現成的經驗。而且,助聽器在一歲多女兒的眼裡,儼然一個新奇的玩具。不到半天,耳機線掙斷了,耳機也被送進了嘴裡……為此,我們想了各種辦法讓她配合訓練,但是半個月、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了,夢南還是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不能有意識地發音。

教育周刊:後來,是什麼讓你們又堅持走言語康復這條路?

趙長軍:正在絕望時,一個鏡頭閃現在我的腦海里。記得在夢南出生那年的央視春節晚會上,有一位叫萬選蓉的女士和她兒子做了一個節目,講的就是媽媽如何用愛和毅力讓聽障兒康復的故事。於是,1994年元月,我們帶著孩子來到北京尋求希望。

為了查清夢南的失聰到底是不是因為那次高燒所致,我們帶著她去了協和醫院、同仁醫院及中日友好醫院,檢查結論都是一致:「器官發育正常,染色體正常,系高燒所致極重度神經性耳聾。」至此,我們無奈地放棄治療。

江文革:從醫院出來,經過多方打聽,我們找到了萬選蓉老師工作的中國聾兒康復中心。當時,她是言語康復部主任。萬老師得知我們來京的緣由,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還給我們介紹了一些經驗知識,並同意接納女兒為康復學員。為了夢南治療,我們已經債台高築。而且作為教師的我們心裡都有一股韌勁,萬老師能在沒有先例、沒人指導的情況下讓兒子的言語實現全面康復,身為教師的我們,只要有愛心、耐心和恆信,堅持地做下去,也一定會讓鐵樹開花。所以,懷著感激與希望的心態,我們告別了萬老師,決定回去一搏。

回到住處,疲憊不堪的大人相對無語,女兒扶著床沿自顧自地玩著。可能是她的球掉在了地上夠不著,忽然發出了一個求助信號———一聲含糊不清的「媽媽」。我們像觸電般不約而同地跳到她身邊,迫切地把她的小手放到她的脖子上,讓她再喊,體會到聲音的振動。終於,一句句含混不清但又有意識的聲音從女兒的口中迸發出來……當時覺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聲音。

教育周刊:沒有任何醫學背景的你們,通過什麼途徑來對她做康復訓練?如何得到專業的支撐?

江文革:夢南的突然發音,我們於是看到希望,也堅定了走言語康復這條路。但為了準確地掌握言語康復的方法,1994年暑假,我帶著女兒來到了湖南省聾兒康復中心,自費參加特教老師培訓。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得到了我們縣首例特教教師資格證書——「聾兒聽覺言語康復師」資格證書。

回家後,為了讓她同步能夠看到我說話,我就買了一面大鏡子,然後每天抱著她對著鏡子說話,讓她能同步看到我們倆的口型,並讓她感受喉嚨里不同發音的氣流震動。家裡也是到處貼滿各種生活中的名詞的卡片。一個詞,我們往往要反覆練習上萬次。就這樣,經過幾年不懈的努力,她學會了說話,而且言語能力和同齡兒童相去不遠。她不僅學會了普通話,還學會了當地的方言,到了中學還學了英語。

鍥而不捨的求學路

在父母的堅持康復訓練下,江夢南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康復,而且還很好地學會了拼音,這對她語言的開發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後來,在江夢南的堅持不懈努力下,她以優異的成績讀完小學、中學,並走進心儀的大學校園。

教育周刊:幼兒園沒有學業壓力,但在學齡段的學習中,一定存在一些困難。如何讓她能融入到小學的課堂環境中?如何在選拔性考試中脫穎而出?

趙長軍:的確,她能發音說話了,但由於聽不見聲音,上學讀書還存在困難。我們經過反覆思考,決定讓她「笨鳥先飛」,所以課下全力輔導她,並讓她學會自學;為了讓她獲取別人的信息交流,就訓練她「讀唇」能力。其實,所謂「唇語」,就是靠看別人說話時嘴唇的動作來解讀別人說的話,這是一種很難的技巧,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並付之於大量的練習。為此,我們還找來了兒童心理學、家庭教育以及聾兒康復方面的書進行學習。通過艱難的訓練,漸漸地,女兒能通過別人說話時的口唇變化而分辨出說話的內容,她的閱讀速度也有了驚人的提高,做好了入小學的準備。

江文革:1998年秋,與她一起入幼兒園的同學都讀一年級了,我們考慮到她的聽力不好,想讓她晚一年再讀。1999年秋季開學時,夢南無論年齡還是智力都已經具備了上普通小學的條件,我們高興地帶著她去報名,但老師卻委婉表示暫時把她列為旁聽生。考慮到學校對老師有成績的考核,身為老師的我們也理解老師的苦衷,於是就答應她旁聽。

由於格外珍惜上學機會,再加上要靠觀察老師的口型「聽」課,夢南在課堂上就十分專註,學習也很刻苦。一直到四年級,她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她的努力讓她擺脫了「旁聽生」的身份,有了正式學籍。後來夢南竟主動提出要跳級,理由是趕上當初的小夥伴,將耽誤的一年時間補回來。於是,2003年,她直接從四年級跳級到了六年級。小學畢業時,她的成績科科優秀,還被學校推薦為「市級三好學生」。2007年中考時,夢南也取得了七門功課全A的好成績,被郴州市幾所重點中學同時錄取。高考時,又以615分的成績被吉林大學錄取。

堅持,讓她融入主流社會

大學期間,江夢南連續三年獲得校級獎學金,連續兩年獲得「東榮」獎學金、獲得「白求恩醫學」獎學金。還被評為吉林大學2015年度自強自立大學生、2018年度自強自立研究生的稱號,並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專業錄取為博士生。

教育周刊:從小學到大學,你成績始終優秀的原因是什麼?面對那麼多超出同齡人的困難,你是如何克服並堅持下來的?

江夢南:可能在外人看來,我學會說話就已經是一個奇蹟了,但是我父母他們不僅教我學會了說話,還教我學會了讀唇,所以對我來說,這是個非常寶貴的能力。

在我的印象中,我上小學時放學後的時間及周末寒暑假的時光幾乎都是在爸爸媽媽的輔導中度過的。兒時的我也貪玩,為了多玩一會,也常常和父母鬥智斗勇。不過現在看來,因為當時父母的堅持,給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讓我有了自信和意志力,我才能走到今天。

中學時,為了鍛煉自己,一直沒離開父母的我主動選擇了離家較遠的學校。那時,對我而言最大的困難是人際關係。因為聽力障礙,導致了我和同學的交流不太方便,很多時候我經常站在一旁看著他們聊天。那種內心很難融入進去的孤獨難以表述。由於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唇語方式,我需要和剛認識的人接觸幾天,才能比較快地熟悉他的口型,我不斷地去嘗試,儘力去融入集體生活。當學習節奏變快時,如果每節課都依靠讀唇,學習效率就太低了,所以我基本是依靠看黑板和書本自學,下課時找同學借筆記。住校期間,由於沒有父母督促著起床,為了早起學習,我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將手機設置好鬧鐘,並調成振動模式,我曾經試過用橡皮筋把手機綁在手上,但是因為血流不暢,手壓得難受,所以就一晚上都將手機緊緊抓在手裡,後來成了習慣。

教育周刊:一路走來,你憑著自己的堅持不懈,一步步戰勝了困難,取得優異的成績。還拿到了清華大學的博士錄取通知書。此時,你最想對父母說什麼?

江夢南:感謝父母對我的堅持、不放棄。我童年時,為了給我治病,父母那點微薄的工資難以度日,所以家裡早已債台高築。為了還清欠款,父母利用課餘時間承包了一片近20畝的茶園。那個時候,家裡請不起工人,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動手。當時父母學校有一個規定:教師不準從事第二職業。承包茶場本來就是偷偷進行的,所以他們只有利用放學後、周末和寒暑假的時間。因此,那段時間,是父母最困難、最辛苦的時期,但父母卻從來不抱怨,盡最大努力支撐著家庭,為我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是父母的樂觀堅強和鍥而不捨的精神做後盾,才讓我蹚過命運那條無聲的河流,讓我很好地融入到主流社會。

堅持,帶著夢想再出發

一路走來,除了自己的堅持,江夢南經常將「感恩」兩字掛在嘴邊。寒暑假,她一有時間就去特教學校當志願者。談及未來的夢想,她想攻克耳聾醫學難題,給更多的人帶來幸福。

教育周刊:在吉林大學讀書的7年間,應該說是你生命中最美的青春年華。吉林大學給你的生命增添了什麼?給你的人生注入了哪些力量?

江夢南:因為聽力的原因,我在老師那裡得到了比正常同學更多的關照,學校領導也給了我很多的鼓勵。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年5月,我被評為吉林大學2014年自強自立大學生標兵,學校邀請我的父母作為家長代表參加表彰典禮。全國政協委員、學校黨委書記楊振斌在辦公室接見了我們一家,他拉家常式的話語讓我父母內心充滿了信心和自豪。聊天結束後,父母特別想和楊書記合影,但他們看到楊書記特別忙,不希望給他添麻煩,就沒主動提及。讓我們感動的是,楊書記得知父母有這個想法後,他忙完手頭的工作,便立即來到父母的住處,主動要和他們合影留念。他也一直關心我的學業。當我去清華參加博士生複試的時候,楊書記考慮到我的聽力問題,就給清華大學致電說明了我的情況,希望能為我爭取到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當我被清華大學錄取後,他為了讓我能更好地迎接即將到來的博士生涯,還幫我聯繫醫院,免費為我做了人工耳蝸手術。所以說,這7年來,在我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是在吉林大學度過。吉林大學也見證了我人生的幾次重要轉折,培育了我的情懷和理想,為我撐起了走向社會的風帆,是我永遠的精神家園。

教育周刊:從大學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你為什麼都選擇了和醫藥有關的專業?在未來的求學生涯中,你的人生夢想是什麼?

江夢南:專業的選擇和我的成長經歷有很大關係。兒時的我經歷了很多痛苦和磨難,我不希望別人再去經歷這一切。所以,從小夢想著能夠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幫助他人驅除病痛。但後來我發現,有聽力障礙的我不適合做臨床醫生,所以從本科到研究生我都選擇了和醫生相近的藥學專業。而博士選擇了清華大學的生命科學專業,也是希望自己今後能有機會進一步探索耳聾背後的原因和機理,為攻克這個難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更多的人走出無聲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政協網 的精彩文章:

陝歷博壁畫修復與「陝西古代文明展」升級
又一批!3位全國政協副主席先後出京,分赴各地參加重要會議

TAG:人民政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