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線路一:詩和遠方——重走唐詩文豪路

線路一:詩和遠方——重走唐詩文豪路

全文共2629個字 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

文字凝練到極致便是詩;詩延展至巔峰便是唐!大唐三百年豪邁,孕一條文脈貫通古今,筆端流淌間區區幾字,道盡天機人倫世事百態。天佑中華,降而生唐;天佑大唐,文星璀璨。本線路選取久負盛名的唐詩大家,擇其描寫長安之名句融入其間,跟隨這些天選之子,在文與景之間,體味大唐與詩的默契。

李白與長安酒肆——八仙庵

相傳,李白被玄宗召來長安,起先很受唐玄宗的重視,吃飯時玄宗親自把湯給他調涼,這叫做「御手調羹」。玄宗把他留在朝廷,專為皇帝起草一些重要文件。但李白是個胸懷大志、想為國家出力的人,滿腹的才華得不到重用,便借酒澆愁,經常和一些好友到長安街頭飲酒作詩。當時的長樂坊一帶老徐家的稠酒頗有盛名。

他們經常來這裡喝酒吟詩,每次都要一醉方休。因而後人就在他們經常喝酒的長樂坊立一個石碑,並修了「八仙庵」。據說庵中第一仙就是李白的畫像,像下有這樣的詩句:「李白酒中仙,不做朝廷官,但辭長安去,漫遊雲中山。」當時的「八仙庵」是為了紀念李白、賀知章等酒中八仙而修的。

李白與大唐西市的長安酒肆也有著不解之緣。唐玄宗開元、天寶時期,西域的胡商(商胡)、胡僧及胡姬爭相湧入長安,從事貿易、宗教、文化等活動,其中胡姬給人留下的印象尤為鮮明生動。李白本來就集盛唐人俊爽朗健的精神、傲岸不屈的品格、恢宏豪宕的氣度、脫塵超凡的情懷以及「任俠」的英雄氣質於一身。他喜歡「胡氣」濃郁的人和地方,毫不掩飾對胡姬的喜歡。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少年行三首》其二

銀鞍白鼻騧,綠地障泥錦。細雨春風花落時,揮鞭且就胡姬飲。

——《白鼻騧》

何處可為別,長安青綺門。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其一

李白筆下的這些胡姬,是帶著本民族的歌舞藝術及對東方大國的嚮往,通過絲綢之路來到長安的。她們活潑開朗,多才多藝,堪稱外來的民間文化使者,是當時頻繁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她們見證了大唐的繁盛,是大唐文化天空中的一抹亮麗色彩。

杜甫長安居十年

杜甫於唐玄宗天寶五載(746) 來到京城長安。他滿以為從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出處同上) 的政治抱負,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在政治上屢屢受挫的同時,他的經濟條件也日益惡化。他滿含辛酸地寫下了這種生活的情狀:「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處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由於政治失意和生活窮困,杜甫對黑暗現實的認識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詩風也跟著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他看到最高統治集團的「開邊」政策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寫下了《兵車行》和《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宗和楊氏姐妹荒淫無度的生活,寫下了《麗人行》。而在天寶十四載(755) 歲末( 安史之亂前夕) 寫成的傳世名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更表現了他深廣的憂憤。這些光芒四射的詩篇標誌著詩人創作上一個全新時期的到來——他已走上了現實主義的廣闊道路。

西安南郊現存有杜公祠,祠院內有三間享殿,殿內供有杜甫泥塑坐像一尊。祠內最珍貴的文物是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0 年)杜甫寫的《俯太中嚴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這是現存唯一的杜甫墨寶。

劉禹錫與玄都觀

詩人劉禹錫的境遇與長安玄都觀有著不解之緣。貞元二十一年,王叔文政治革新失敗,劉禹錫作為王叔文的黨羽,受牽連貶謫為連州刺史(今廣東清遠下縣),上任途中又遭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十年以後,憲宗念及劉禹錫的才學,將他從朗州召回京師。著名的《玄都觀桃花》就是在他回到長安後寫的: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此詩被公認為諷刺權貴,憲宗覽之,更是怒不可遏。一怒之下,又將其貶為播州刺史(今貴州遵義)。又過了十四年,劉禹錫回到長安,再游玄都觀,寫下另一名篇《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從讀到的詩篇來看,劉禹錫是一個豁達的文豪,所以臨老時還能寫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與此相關的,還體現為他文風非常硬朗,白居易也稱一般人不敢和劉禹錫酬唱。 「自我」或許更接近他詩歌的核心。

白居易長安「居大不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少時家境貧困,曾經拿著自己的詩去京都長安拜謁當時的文壇領袖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這個名字感到好笑,於是自言自語地說:「居易居易,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啊!」等讀到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顧況連忙改口說:「我剛才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唐代的長安無盡繁華,無數文人騷客曾在這裡盡顯風流,當然,這座舉世聞名的國際化大都市也「居大不易」,很少有人知道,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在這裡搬了5 次家。白居易初至京城,居於永崇坊之華陽觀,即如今的雁塔南路省委大院內。後來白居易當上了秘書省校書郎,便遷至長樂坊居住,他家舊址就在如今的交大校園南邊一帶。當白居易官至京兆戶府曹參軍時,又搬到宣平坊,即如今的祭台村一帶。後來,白居易還在如今的西安統計學院、和青龍寺一帶居住過。

相關地點:白居易居住地,今交大校園、祭台村、青龍寺一帶。

杜牧與樊川

杜牧出生在唐代京城長安一個顯赫的官僚家庭,童年和少年時期是在長安度過的,直至25歲中進士進入官場,晚年又回到長安居住,他的一生與樊川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一生宦海沉浮,前後四次任職於長安,對樊川非常熟悉。儘管在外地做官,但提起故鄉樊川,詩句捻手就來。「北闕南山是故鄉」、「余之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帶雨經荷沼,盤煙下竹村。」(《憶游朱坡四韻》)」

相關地點:樊川

王維與輞川

王維不僅是唐代著名的詩人,還是個畫家,他的才名成就了輞川的盛名。這個畫家詩人,在開元十九年(731),狀元及第,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官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除了詩畫,王維對官場升遷沉浮置之不理,對營造別墅卻十分感興趣,最負盛名的就是輞川別業。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

輞川,即輞川鎮,位於藍田縣中部偏南。這裡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隨處可見。

相關地點:藍田輞川

(創意研究單位:西安旅遊設計研究院,版權歸其所有)

編輯:藏羚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安智庫 的精彩文章:

TAG:西安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