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府故事-下篇:千家萬家好門戶,幾家高過蜀王城?

王府故事-下篇:千家萬家好門戶,幾家高過蜀王城?

曾任四川按察使的明嘉靖年間進士張瀚,在他的《松窗夢語》稱:

「城中為蜀王府,其富厚甲於諸王。」

明蜀王陵墓

與地上的蜀王府相對應,位於成都東郊十陵的明蜀王陵墓葬群也是極度的華麗精美。

其中的僖王陵,其地宮布局以中軸線為基準,沿中軸線建有門樓、殿堂、庭院、廊廡和廂房,與地上的蜀王府幾可對應。

具體而言,墓室大門象徵著蕭牆南的端禮門;中庭大門象徵著宮牆南邊的櫺星門;後庭大門象徵著宮殿區的承德門;墓室寢殿自然對應蜀王生前寢宮。

而地宮的琉璃構件,皆按照蜀王府木構件四分之一的比例仿造;數百件陶俑、陶馬組成的儀仗隊,將軍、文官、武士、樂工、女官和侍女排列有序——蜀王府奢靡富麗的生活場景似乎又在地下重現。

如此看來,「北有紫禁城,南有蜀王府;北有十三陵,南有蜀王陵」一說,並非虛妄。

蜀地仁政

作為蜀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朱椿並沒有辜負朱元璋的厚望。他到蜀就藩之後,廣布仁政。

朱椿喜讀書,也愛與讀書人交往。一到蜀地,他就請來大學者方孝孺,專門教授世子。朱椿到郡學講學,得知眾讀書人貧困,就從自己的俸祿中給每人每月供米一石——後來成為定製。

對於普通百姓,朱椿心懷悲憫:他設廠施粥,供給貧窮者;當時邊境上不時有人被外族擄走,他則下令用布匹贖回。每年救濟的人數,多達上萬人。

《明史》稱:「時諸王皆備邊練士卒,椿獨以禮教守西陲。」朱椿之後兩百多年裡,四川都沒經歷過戰亂,這跟他不重兵戎重文教的理政策略有很大的關係。

大明飄搖

到了萬曆、崇禎年間,整個大明政治腐敗,江山風雨飄搖,外有滿清八旗虎視眈眈,內有李自成、張獻忠及搖黃十三家等農民武裝起於草萊。覆巢之下無完卵,作為明政權在蜀地象徵的蜀王府,亦不可能瓦全。

崇禎七年(1634年)和十年(1637年),張獻忠軍和李自成軍分別圍攻成都,困城二十餘日。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部第五次入川,從夔門逆流而上,直撲成都。而差不多五個月之前的三月十七,李自成軍已攻克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大明江山已經傾圮。

八月初五,張獻忠軍抵達成都城下。縣衙門壯勇出身的張獻忠非常善用心理戰術,他讓人用木頭做了一尊假大炮,用以恐嚇城內守軍,使其意志崩潰。

另一方面,探知城北有一段城牆為泥土築成,較為脆弱,便悄悄埋下火藥引線。初九清晨火藥引爆,一聲巨響,城牆崩塌數十丈。

八月十五中秋節,末代蜀王朱至澍率妃嬪投井,蜀藩絕嗣,明朝在蜀的統治宣告結束。

兩個月後,張獻忠在成都登基,建立大西國,改年號為「大元」。張獻忠以蜀王府為皇宮,改正殿承運殿為承天殿,改昭明殿為金鑾殿,意為自己的皇權為天所授。

然而,一心想圖吉利的張獻忠卻遇到了一句不吉利的讖言。當時成都東門外沿江一帶(今九眼橋附近),有明布政使餘一龍所建洪濟橋及回瀾塔。橋似彎弓塔如箭,民間則流傳著「橋是弓,塔是箭,一箭射到金鑾殿」或「橋是弓,塔是箭,一箭射到承天殿」的說法。聽到此語的張獻忠極為惱怒,便拆除回瀾塔。不過,「折箭」之舉並未能挽救他。

一朝焚盡

1646年初,皇太極長子、清和碩肅親王豪格偕吳三桂率滿漢大軍進剿四川。清參將楊展於江口(今彭山)大敗張獻忠,燒焚其戰船。張見大勢已去,決定放棄成都。此時的張獻忠,已因絕望而瘋狂。臨撤之際,他殺了妻妾和幼子,搗毀國庫(藩庫),並將城內外的民居、寺廟和衙門付之一炬。曾經見證了張獻忠志得意滿的承天殿、金鑾殿,自然也不能落於他人之手。

蜀王府為磚石建成,難以摧毀。其舊址曾是蜀後主孟昶的皇宮,更留下了兩根雕刻精美的盤龍大柱。不過張獻忠有的是辦法,他讓士兵在石柱上纏以棉紗,並浸以油脂,再用火猛燒,終於大柱斷裂、殿堂坍塌。蜀王府終於隨著大明政權灰飛煙滅,時為1646年陰曆八月。

經此浩劫的蜀王府,僅留下了金水橋上的三座石橋,以及橋南的石獅子和紅照壁的部分殘垣等少量殘餘物。

傳說,當年張獻忠拆毀回瀾塔時,在地下發現了一塊古碑,上面用篆書刻著:「修塔餘一龍,拆塔張獻忠。歲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紅。妖運終川北,毒氣播川東。吹簫不用竹,一箭貫當胸。炎興元年諸葛孔明記。」文中所謂「吹簫不用竹」,實乃一字謎,簫字去其竹頭,即和碩肅親王豪格的肅。

這個預言了張獻忠最後命運的故事,自是荒誕,但也反映了四川人民對於這個變富饒天府為血火大地的殘暴者的憎惡。

——END——

【蜀王府】千年民樂與你邂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巣棲 的精彩文章:

一傘煙雨鎖江南,故人何時與我還:非遺文化傳承之瀘州油紙傘
人倦懶搖團扇,小景寫瀟湘:非遺文化傳承之龔扇篇

TAG:巣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