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你看到的世界,太小了

你看到的世界,太小了

我們都有一個越獄時刻。

1986年9月,新聞聯播突然播出驚險一幕。

轟天巨浪下,一個赤裸上身的男子受困危崖,命懸一線,身邊就是滾滾長江。

男子是挑戰長江漂流的探險隊員,他的密封船在虎跳峽被激流打碎,受困5天4夜,直至隊友繫繩攀崖,方獲生路。

那個年代尚無直播,新聞聯播滾動播報,全國人民血脈賁張。

一個社會的青春期就此開啟,許多人雖焊在計劃經濟軌道上,但心裡渴望看到更廣闊的的世界。

挑戰黃河,挑戰長江,成為那個時代的壯舉。在洛陽,挑戰黃河隊伍出征,萬人灑淚相送,鑼鼓聲像夏日密集的驚雷。

探險隊員穿過高山,衝過壺口,闖過深峽,在濁浪中完成壯舉,回鄉時,他們在汽車上高唱費翔《故鄉的雲》。

「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我已是滿懷疲憊,眼裡是酸楚的淚。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的行囊……」

漂流熱潮很快消退,但人們對世界的好奇才剛剛開始。

那時旅遊是奢侈品,他們期待有人能代替自己看看這個世界。

1988年7月1日,上海男人余純順走出家門,開始徒步中國之旅,這一年他38歲。

偶遇者記載到:余純順頭髮蓬亂捲曲,滿臉胡茬密布,唯有雙目乾淨如泉水。

8年內,他走了8.4萬公里,到了23個省市自治區,拜訪了33個少數民族,抵達中國國土的最東、最北、最西,沿途拍攝上萬多張照片,寫了400萬字筆記。

他的行走,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寄託。所到之處,政府機構都邀請他做演講。

許多人,天天盼著《中國青年報》,追蹤余純順最新行程。

他背了太多人的夢想,在金沙江畔,一位乞丐把僅有十幾塊錢,塞給余純順。乞丐說:你比我重要。

一位路遇新疆女司機說:「我在車上看著這個上海男人的背影,心想,以前自己遇到的困難都不能叫困難了。」

他改變了許多人對上海男人的印象。遠征羅布泊前,他和上海大學生交談。錄音輾轉到了余秋雨手上。

余秋雨在書中記下這最後的演講:

「我選擇了孤獨,選擇了行走。我已走了八年,還會一直走下去。在遠天之下,有我遲早要去的地方……」

1996年夏天,余純順遠征羅布泊。電視台要為他拍攝一部突破人類極限的紀錄片。

羅布泊河床乾涸,大漠遠天蒼茫一線。從高空俯瞰,羅布泊像巨大的耳朵,耳朵中心是生命禁區。

那年6月11日,余純順拒絕了隨行人員車輛,從羅布泊北端出發,向南行進。

第二天,一場特大沙塵暴切斷了一切聯繫。18號,人們通過直升機找到了帳篷。

背負著九十年代前行的余純順,仰卧在帳篷中,右手高舉,左腿彎曲,彷彿行走時突然被定格。

他死後,上海市為他做了一個展覽。

那個夏天,每天都有數萬人,頂著38度高溫,來到人民廣場邊上的舊美術館,與他告別。

謝謝你,走了那麼遠,幫我看過那麼遼闊的世界。

第二年,他的朋友,女詩人蓮子,去西部旅行,在一家小藥店櫃檯上看到報紙,上面角落裡寫著余純順墓被盜。

藥店外,塵沙滾滾,蓮子忽然覺得,那個背著理想探險的時代,結束了。

余純順離去,點燃了一個有關夢想的引信。

1995年,開了中國大陸第一家戶外用品商店,主要客戶是中國科學院和專業登山隊。

一年後,新浪網成立了旅遊論壇,一群年輕人聚集於此,立志像余純順一樣行走遠方。論壇里誕生個新詞,叫做驢友。

同年,一個女孩在北京創立了綠野網,2000年,一些旅遊愛好者在深圳創建了磨坊網,一南一北,戶外者開始遠行。

九十年代地震後重建的麗江,成為大眾圖騰,連帶的蒼山洱海以及更遠的川藏雪脈,都成為夢想目的地。

這時,旅行不再是壯舉,不再是朝拜,而是享受生命的方式。越來越多普通人,尋找自己的越獄時刻。

2009年,安徽女孩張小硯和夥伴阿亮從四川雅江進藏。一路翻山越嶺,顛沛流離,到拉薩時,已彈盡糧絕。

返程時,她花83塊,一路靠搭車、募捐、賭球,從拉薩遠征2300公里返回成都。

那還是個窮游西藏尚無嘲諷的年代,她的遊記在天涯上被千萬粉絲奉為神帖。當然回復中也有謾罵和不屑。

她不在意,自封為馬托幫幫主。馬是以夢為馬的馬,托是烏托邦的托。

其實83元游西藏,只是她一時興起。

出發前,她看講切格瓦拉年輕時的電影,開始討厭自己成了衰老後沒回憶的人。

「人生很短,不要有回望時的殘酷,你有什麼理由去拒絕你將夢想生活的世界?」

在雅江,她拍了一下摩托車,和夥伴阿亮說,「哥們兒!激情旅行開始了,你會發現生活是個奇蹟!」

入藏時,有人騎著著價值19萬摩托,嘲笑她的摩托是「民工摩托」——「這兩人竟然一點功課都沒做,到了一個地方連玩什麼都不知道,太可笑了。」

小硯立刻反唇相譏,「好笑嗎?玩而已,需要做什麼功課呢?你以為考公務員呢?玩都玩得那麼累,做人簡直無趣。」

這個騎著豪華摩托的人,無法複製小硯走過的那條川藏線。因為他捨不得他那車。

前路有懸崖、爛路、毒草、惡狗、螞蝗、打劫。張小硯一路闖關,「如果你走出去了,那路上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那年冬天,張小硯的遊記《走吧,張小硯》出版,很快成為噹噹銷量第一。

小硯說,她很普通,不漂亮,沒學歷,所做的不過是撕開了一個口子。「這本遊記發生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價值觀和對生活的態度。想去就去,快樂就去。」

上節目時,楊瀾問她「你這麼折騰到底想完成什麼願望」。

她回應說「做越來越像我自己的那個人」。

出書那年秋天,小硯60歲的爸爸帶著遊記列印稿走川藏去了。

他關了照相館,手書告知:因為我還年輕,我要去旅行,暫停營業。

而今,小硯住在廬山,山泉釀酒,自得其樂。

她7月的微博寫道:西瓜在泉水裡泡著,蟬在樹上歌唱,姑娘們在瓶貼上印酒號……牽牛花真的會牽牛來嗎?

2012年,入山時,她發出話:給我講一個好故事,送一壇酒。沒故事的同學,就以勞力換,或者帶些下酒菜也行。

這是「我有故事,你有酒么」的出處。

越來越多自由的靈魂,行走在路上,在征服國內山川同時,他們將視野投向海外。

2004年9月,歐洲29國正式對中國公民開放旅遊。

有人直奔德國,來到柏林牆畔,輕撫三毛在《傾城》里提到的那片城牆,「東柏林,在牆的後面,你去過那個城嗎?」

有人花30美金,乘木頭船遠遊紅海,比黃浦江輪渡還小一倍的木船上,擠著索馬利亞人、衣索比亞人、吉布地人和葉門人,只有他一個中國人。

還有人花3個月時間,研究如何從土耳其出發,入境最多中東小國。到達伊斯但布爾後,他因時差失眠,好容易入睡後,在清真寺宣禮聲中恍然驚醒。

一切都是新鮮又陌生的體驗,遠方已不再遙不可及。

2013年夏天,張昕宇和梁紅夫婦,將自己旅行途中錄製的視頻,製作成節目,放到優酷。

6月13日,這檔名為《侶行》的節目上線,24小時內突破了200萬播放量,3個月播放量過億。

15期的節目里,兩人一同遊歷了索馬利亞,鬼城切爾諾貝利,馬魯姆火山……

2014年2月,在南極長城科考站,張昕宇與梁紅舉辦了中國人第一場南極婚禮。

婚禮前,張昕宇給包括奧巴馬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元首發去郵件,希望得到他們的結婚祝福。

5個元首給他回了郵件。

德國總理默克爾,用了《小王子》里的話:愛情不是終日彼此對視,而是攜手瞭望共同的遠方。

兩人結伴旅行的初衷,始於汶川地震,張昕宇帶隊救援後,忽覺生命脆弱。

「我跟梁紅說咱們現在過的生活快樂嗎?這是你想過的日子嗎?咱們小時候那些理想還都記得嗎?三天的時間決定改變生活方式,不做生意做自己。」

同樣想改變生活方式的,還有一對年輕夫婦。

他們沒給孩子上3萬的早教班,也沒上8萬的雙語幼兒園,選擇帶孩子環遊世界。

從德國新天鵝堡,到華盛頓歷史博物館,再轉途耶路撒冷哭牆:

他們寫了一篇《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 800W 的學區房》,刷屏朋友圈。

信的結尾,孩子媽媽引用龍應台《目送》中的話:

「讓你的眼裡擁有更廣渺的世界,你才會帶著包容與好奇之心走的更遠;帶你領略更多的人生百態,你才懂得人生的意義對每個人來說本就不同。」

旅行是自由的,旅行亦是叛逆的。

旅行總能在一成不變的人設之外,打破人生的邊界。

旅行是暢快的,旅行也可以更舒適。

這個時代,已不需一人遠征酷熱的荒漠,或者孤獨行走異國街頭,世界正在重新定義旅行。

認識一對情侶,此前去巴黎遊玩,與司導相處甚歡,幾年來每次去巴黎都在「皇包車旅行」App約上同一位司導,「也算是見證了我們從戀愛到拍婚紗照的全程」。

「我們能想到最好的旅行方式,其實是自己在海外的華人朋友開車帶著玩,他會幫你解決所有的問題,安排好所有的事,而你只需要買一張去找他的機票。」

「境外包車游」被稱為「下一代的旅行方式」,包下一輛車,司機懂中文且能當導遊,相當多了一個華人朋友。

你要做的,其實只是出發。

最近在影院看到新上映的《西虹市首富》,有關「夢想」,而「旅行」向來與「夢想」不相分離。也許這也是「皇包車旅行」這種在線旅行品牌植入影片的用意。

快樂地觸摸夢想,正是這個時代旅行的意義所在。

有夢就該出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摩登中產 的精彩文章:

股災三年,每朵浪花都有主導浪潮的錯覺

TAG:摩登中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