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條300米的江陰小街,承載了江陰1400年的悠長歷史!

這條300米的江陰小街,承載了江陰1400年的悠長歷史!

行走丨發現丨感受丨人文

讓旅行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一張老照片,就是一段記憶;

一組老照片,就是一段歷史。

那些已經變遷的街景小巷,

是歲月流轉無可挽回的腳步。

GIF

關於江陰司馬街,有這樣的歷史記載:司馬街是江陰城內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東西走向,它始建於南朝梁代,至今已有1400多年。 老街長約為300多米,從隋代開始,就逐漸形成了一條商業街。

司馬街,每個江陰人都知道,它是橫貫江陰城的主幹道西大街的一段,但日漸荒涼的老街使得很少年輕人知道它悠久的歷史。

司馬,本是曾經掌管軍隊行伍的官名,後被人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江陰這短短的司馬街,曾出了兩位兵部尚書

一位是明代兵部尚書徐晞,告老還鄉後在司馬街府邸改造孟園,時人作詩稱讚該園:「卷幔山川盡,憑欄日月來。」

另外一位是清朝同治年間的兵部尚書曹毓瑛,相傳他在與慈禧閑聊時,機智地將江陰境內的君山、黃山、盤龍山、鳳凰山、長山、稷山、定山、龜山、花山和香山巧妙組合,口佔一詩:「君皇(諧音黃)龍鳳長,稷定桂(諧音龜)花香。」成為恭維慈禧的兩句頌詞。

曹毓瑛

徐晞逝世後,皇帝賜坊額「恩榮弈世」、「大司馬」兩塊,鑲嵌在一座氣勢不凡的石牌坊上,所以江陰人慢慢將這條街稱為司馬街。

司馬街悠遠的歷史已難考證,但是,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司馬街仍然是城內的主幹道,街寬約12米,彈石路面,當年來往的自行車總要發出叮叮噹噹的顛簸聲。後來鋪上了瀝青路,並在一邊種上了香樟樹木。由東向西有著不少的商店,特別是東面一帶,商鋪一家接著一家,有理髮店、副食店、郵電局、良友書場、澄江醫院、虹橋飯店、江陰飯店、煤球店、大餅油條店。而縣部門幾乎也在此一字排開,包括第一管區、公檢法、商業局、工人俱樂部、江陰體育場等。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從老虹橋開始向西(今日精品商場門口)延伸,縣委發動男女老少進行義務勞動,將內河填平,並順著彎曲的河道建成了現在的人民中路,從此司馬街東側消失在縣城的變遷中。

1984年

第二百貨公司、副食品公司,承載著當年人們多少的記憶

1984年

冬日雪後的司馬街,寬闊平直的道路,行色匆匆的市民。

司馬街小商品一條街

1993年,隨著城市改造的進程,司馬街西段的老房也開始拆除。

1993年

雖然已經失去了主幹道的功能,但曾經的熱鬧卻依舊有跡可循。

司馬街拆遷通知

司馬街拆遷前後對比圖

1993年,司馬街居民舊宅被拆現場。對於老街人來說,那是回不去的過去。

歲月更迭,恍如隔世。當年的主幹道,如今只是一條狹長的窄巷。而小巷邊,早已沒有林林總總的商店,取而代之的,是各色美食。南來北往的客,五湖四海的味,雖然大多是小店小面,卻能讓人感受到小街活色生香的美麗。

司馬街·2018

在這條老街上,還有一處文物保護單位,可以依稀遙望老街的過往。

江陰中醫史陳列館

看懂故居那些事兒

江陰市中醫史陳列館,亦是清末江陰著名中醫、經方派大師曹穎甫先生故居。始建於清順治年間,是一幢有3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

曹氏故居為清初仿明建築,原為五進,1990年移建,存中廳及兩側廂。中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架,前為船篷式,後有軒;兩側廂各面闊一間,進深三架。

陳列館1991年初由江陰市文化、衛生兩局共同籌建,同年12月7日建成開館。

陳列館有藏品500餘件,大部分為醫藥世家祖傳品,部分為本地出土的中醫文物,反映了江陰中醫源遠流長的歷史。

開館時間:

周一至周六8:30 - 16:30

一座城,一條街,

一段光陰的故事……

越過晨昏,走遍四季,

在看似紛亂的老街,

偶遇一份美麗舊時光。

部分資料圖片來源:鄉愁江陰濤聲依舊(江陰旅遊雜誌第十三期)

版權及聲明

1、本微信號所轉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版權歸屬於原作者及原版權所有者,僅作分享。

2、本微信號所轉載內容若原作者及原版權所有者不願意在此刊登,請及時通知我們予以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陰旅遊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來江陰,我會帶你去……
小荷又露尖尖角,帶著江陰最全賞荷地圖約起來!

TAG:江陰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