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沙龍:文化名媛的客廳

沙龍:文化名媛的客廳

現代漢語里的「沙龍」一詞,屬於西洋舶來品。它是法語Salon的音譯,該法語詞又源於義大利語salone,即軒敞的主廳、會客廳。

自17世紀開始,巴黎上流社會的名媛貴婦們常在住宅的豪華客廳里招待賓客、組織交談,客廳漸漸成為以言談和娛樂為目的的社交場所,人們便把這種在客廳里舉辦的社交聚會稱為「沙龍」。

法國:沙龍女主人,現代女性的先驅

17世紀初,法國巴黎開始出現一種新型的圈子:知名的貴婦人定期邀請社會各界名流聚集於家中客廳,圍繞文學、藝術、哲學和政治話題暢所欲言。

客廳里彙集了時代最顯赫的名士淑媛,來賓們高談闊論,形成了一個遠離宮廷和教會的新的公共空間。這種客廳會談形式誕生後迅速傳到了歐洲各國,德國、俄國和英格蘭等地都先後出現了著名的沙龍。

歐洲歷史上第一個沙龍是由著名的朗布依埃侯爵夫人(M. de Rambouille)開創而來,她從1610年起,定期在其「藍屋」(Chambre bleue)招待社會名流和文人墨客,邀其共聚一室、談論詩文。她的沙龍吸引了高乃依、巴爾扎克、黎塞留、大孔代、帕斯卡等重量級的文化名人。

朗布依埃侯爵夫人的文學沙龍

沙龍里有相當數量的王公貴族,沙龍女主人憑藉高超的社交能力,將市民階層中的作家和知識分子引薦給上流社會有影響力的人們;一旦作品被沙龍認可,在整個巴黎和法國收穫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升。

到了18世紀,法國沙龍盛極一時,巴黎共有一百多位貴婦人經營著自己的沙龍,一個個「女才子」走到歷史的前台爭奇鬥豔。她們還獲得了一個專門的稱謂:Salonnière(沙龍女人)。

在沙龍文化流行的時代,成功地主持一個沙龍可以為女主人贏得前所未有的文化聲譽,結交眾多具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沙龍女主人們並沒有幾位成為了真正的文學家,但是她們對推動文學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覷的。

17-18世紀的法國沙龍也被認為是「婦女解放運動的排練舞台」,因為在沙龍活動上,必不可少的並不是某一位大思想家或者大文豪,而必定是腹有詩書、才思聰穎的女主人。她們才是沙龍的核心,不僅負責挑選賓客,還要制定規則和維持討論,並不時用機俏的語句作出點評。

沙龍女人們無不具備機智、敏銳、獨立和自信的品質;與美貌相比,她們更追逐才情。在各民族文明依舊將溫柔、賢惠、忠貞等品德作為女性範本的時代,巴黎沙龍女人的身上已經綻放出現代女性的光輝。

中國:從文人雅集到「太太客廳」

文人聚會在中國歷史上也不算是新鮮事。

隋唐時期,傳統文士酷愛雅集,從帝王至臣民,「或十日一會、或月一尋盟」,或詩酒唱和、或書畫遣興,切磋文藝、娛樂興靈。

魏晉時期,社會上曾盛行「清談」之風,氏族名流相約綠郊山野,面向松風竹月,就自然、名教等有關玄學的問題分析問難、反覆辯論,並將此舉視為高雅之事,王羲之筆下的「蘭亭雅集」還流傳為千古絕唱。

古人雅集圖

兩個多世紀後的清末民初,近代沙龍文化終於傳入中國,在北平和上海這樣的大都市迅速流行開來。上海有崇尚法國文學的曾樸沙龍和探討英美文學的邵洵美沙龍,北平則有朱光潛主持的讀詩會以及最有名的「梁家客廳」(主人梁思成、林徽因夫婦)。

1931年,林徽因一家遷居北平東城北總布衚衕3號。她開始在家中定期舉辦茶會,吸引了當時北平文化圈裡幾乎所有最優秀的學者前來參與討論。這些人大多有清華北大及海外名校的教育和任職背景,中西學養深厚,研究領域涉及文學、哲學、考古學、經濟學、歷史學等眾多領域。

梁家客廳的常客有詩人徐志摩、哲學家金岳霖、美學家朱光潛、作家沈從文和蕭乾以及漢學家費正清等人,在30年代的中國,這可以說是一個頂級知識精英的集合。

林徽因在北平總布衚衕3號的家

李健吾在回憶林徽因的文藝沙龍時,曾有一番懇切的評價,在他眼裡,林徽因缺乏傳統婦女幽嫻的品德,因為她對任何問題都感興趣,特別是對文學和藝術。她又喜好和人辯論、時常口若懸河,就連談鋒健旺之輩也得在她面前甘拜下風。

前來做客的費正清也說:「她(林)交際起來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這個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場合,所有在場的人總是全部圍著她轉。」

沙龍女主人的風頭可謂一時無兩,卻也曾遭批評。

1933年,冰心女士發表了一篇奇文《我們太太的客廳》,文章以一個傭人的炫耀口吻講述了這樣的故事: 「當時當地的藝術家,詩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閑的下午,想喝一杯濃茶,或咖啡,想抽幾根好煙,想坐坐溫軟的沙發,想見見朋友,想有一個明眸皓齒能說會道的人兒,陪著他們談笑,便不須思索地拿起帽子和手杖,走路或坐車,把自己送到我們太太的客廳里來。」

冰心與林徽因

謝女士這篇文章著實刻薄,勾勒了一位矯揉造作、愛出風頭的社交婦人和圍繞在她周圍的附庸。才女之間的鬥法令人忍俊不禁:林徽因從山西考察古建築回來後看到文章,立即令人給冰心送去了一壇老陳醋。

大概令雙方均意想不到的是,圍繞這一樁「恩怨」竟有了半個多世紀的眾說紛紜,林太太的沙龍因此獲得了更為久遠的名聲。

女性進步的舞台

沙龍是上世紀初知識分子們向西方文化學習和借鑒的歷史產物,其在中國的產生、發展對於推動社會文化進步的積極作用不言而喻。

它為近代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們開闢了一個嶄新的都市文化空間,介紹新潮思想、引薦文壇新人,有利於知識分子在此切磋觀點、拓展人脈,進而創造新作、開闢流派,因此具有明顯的時代先鋒性質。沙龍最興盛的20世紀三十年代與中國現代文學的高峰期不謀而合,或許也印證了這一點。

林徽因與周培源、梁思成、陳岱孫、金岳霖合影

除了對社會思想文化的積極影響,沙龍的最大意義其實是對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內涵的開拓。當時中國有眾多文化名人主持的沙龍,就連胡適和魯迅等大家也常舉辦類似沙龍的聚會,可最受歡迎的沙龍還是女性主持的。

沙龍興盛的同時,社會對女性的看法在逐漸進化。彼時的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們更願意和有性格、才華和幽默感的女性交談,至於好看的皮囊、富貴的家世和賢良的品德似乎都已令人乏味。

沙龍的盛行突破了傳統社會對於女性的期待,女性第一次以一個主導者的姿態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兼具才智和抱負的沙龍女主人從沙龍中拓展了自己的力量,甚至在中國文化史上首次打出了女作家主導男性輿論的旗幟,其影響力也得以滲透到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中去。

註:「沙龍」(salon)原代表的空間意義目前仍被認可,因此人們亦用「沙龍」指稱藝術展覽,含「展廳」之義,此文不多做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岸有耳 的精彩文章:

法國人在上海做了什麼好事?

TAG:左岸有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