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為《勸學》,張之洞怎被日本老人頭甩幾大街

同為《勸學》,張之洞怎被日本老人頭甩幾大街

清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張之洞對大清戰勝日本非常樂觀,向急於求戰的光緒皇帝提出不戰而勝之計:

「只要我們召回公使禁止對日貿易,這個資源匱乏的小國,就會陷入窮境。用不了一年,他們就會不戰自亂。所以我們強化海禁就夠了。」

事後證明,張之洞之計,就是個笑話。

有人評價張之洞是個巧宦,他寫的鼓吹「中體西用」的《勸學篇》也不過是投機,奉行中庸之道的左右逢源。

而依我看來,張之洞的勸學更像東施效顰。因為在他之前,早有一位日本學者出版了同名書作《勸學篇》,二人「撞書」了。

不過,卻不存在抄襲問題,而只是暴露水平問題。因為日版的這本《勸學篇》,不僅對於東方世界國家層面學西方之本釐清,而且還把個體人向西方學什麼說得通透。

這位日本學者,就是現行日本最高面值紙幣:一萬日元上的老人頭——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1835年出生,日本九州人,比張之洞大兩歲。出身士族。與張之洞不同,福澤諭吉雖是一位士人,卻不是士大夫,他一生沒任什麼官職,但這卻成為露臉的事。因為這正是他想要新士人生:獨立。福澤一生,一再表露出與官方的一種距離感,政府數次相邀他都拒絕出仕。著書與辦學是福澤諭吉的兩大事業。如今日本的慶應大學,就是他當年創辦。

福澤諭吉的初學是漢學。他的父親便是一位不算出名的漢學家。福澤諭吉出生時,父親剛剛得到了一部名為《上諭條例》的漢籍,於是給他起名「諭吉」。福澤諭吉家學淵源,少年時除了《史記》《漢書》《戰國策》之外,曾經讀過十一遍《左傳》。但最終他對漢學卻「恩將仇報」。自青年時代開始學習「蘭學」起,他就對漢學產生了疑慮,尤其25時遊歷歐美之後,就成為徹底的西學者。力日本應棄絕漢學與儒教傳統,全面接受西洋文明。他說,「陳腐的漢學如果盤踞在晚輩頭腦里,那麼西洋文明就很難傳入我國。」他甚至認為,「中國文明開化不可期,有一百個李鴻章也不頂事」。

1885年,五十歲福澤,先於張之洞十年,發表了著名的《勸學篇》,但見識之深刻令人驚嘆。

「一個國家所以能夠獨立,那是由於國民具有獨立之心。如果人人都想做官、舉國上下都是老一套的十足官氣,那麼國家無論如何不能強盛」。

——這是福澤諭吉《勸學篇》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句。

很多中國人以為,福澤諭吉是主張日本對外侵略的理論家,殊不知他對日本的首要貢獻,不是擴張,而是「獨立」二字。

福澤發表勸學篇時的日本雖處維新之中,但依然存有東方傳統,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飛黃騰達做個一官半職,在這種情況下,有機會做大官的福澤卻不願做官,就是要給年輕人打個樣,「做獨立的榜樣」。

福澤諭吉指出,人人想作官的弊端,那種情況猶如蒼蠅麇集在腐食上一樣。人人都認為不依賴政府就沒有發跡的機會,因而就毫無自身獨立的想法。

福澤諭吉認為:一個國家的強盛之道,首先在於強民,而強民的標誌,是國民具有獨立之心。

福澤諭吉認定,人人想作官的思想是孔子儒學教育的遺害。所謂「青雲之志」乃是祖先遺傳下來的「官場迷信」,他希望能從這種迷惑中把人們喚醒,使之懂得文明獨立的本義。

福澤諭吉反對脫離實際的學問,排斥孔子。因為他判定儒學是近代社會「脫離實際的學問」。福澤諭吉認為,世上的事物千千萬萬,教師不可能將它們全部傳授給學生,因此,發展能力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所謂能力,即研究和處理事物的能力。而能力不是單一的,它包括記憶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這些是獨立的人與獨立的國家最需要的有用東西,而落伍的儒學是提供不了的、無用的。

福澤諭吉主張重視實用知識的學習,他眼中的實用知識就是指洋學,即西方科學。所以他大力提倡學習西洋科學,他不僅重視數學等自然科學,對法學、社會學等西方社會科學也更為推崇。

福澤諭吉的勸學在近代日本影響巨大,受他影響,明治政府維新過程中明確提出「和魂洋才」的標誌性口號。他創辦的慶應大學和《時事新報》,也催生了一批「近飛日本」的青年精英。他與日本政治家一道改變了日本。如果把國家比喻成一杯水,政治家改變的是杯子的形狀,而他改變的,則是水質。如果說近代日本,宗教信仰有神道,領袖是天皇;那麼普世信仰有獨立說、自由論,教主就是福澤諭吉。

對於近鄰中國,福澤看得很透。在清日還未開戰時,他就鼓動對中國下手且必有勝算。什麼依據?福澤認為,晚清中國只有外在文明,沒有內在文明。

什麼是內在文明,什麼是外在文明呢?福澤諭吉在他的《文明論概略》一書中有著細緻的論述。在此,筆者刪繁就簡,一段蔽之:凡是能用錢買來的,比如洋槍洋炮,乃至日用洋貨,都是外在文明;而用錢買不到的,譬如世道人心的改變,方屬內在文明。

這個分法,令人們不難釐清:

你用什麼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住什麼,衣、食、住各方面流行的生活方式,是可以用錢買來的,與內在的、本質的文明無關,屬於外在文明。而你的價值觀你的思想,是用錢買不到的,卻決定了你的精神本質,則屬內在文明。一個國家要長進,外在文明易取,內在文明難求。

福澤的文明觀間接給出了大清國不行的答案。為什麼洋務運動不能改變中國文明狀況?因為改革兵制,建造巨艦,購買大炮,如此等等用人力可以製造,用金錢可以購買,是文明的外形,而非其本質,是文明的表象,而非其精神。而文明的實現,是對文明本質精神的領會與實踐。只搞技術文明,不搞政治文明,忽視文明的本源,開化的目標終究不可能實現。

福澤認為,與歐美相比,大清國根本就不是個文明國,而是野蠻的部落。並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論斷:

其一,法治精神——實行古代專制,全無法律可據;

其二,科學精神——沉溺既深,不知科學為何物;

其三,尊嚴方面——屈辱而不知恥;

其四,人道方面——刑法殘忍。

福澤將上述四方面歸結為「中國四個野蠻特質」。針對這個樣子的中國未來,福澤諭吉進行大膽預言。認為中國在「文明東漸之風潮」下,不可能自保,「已無獨立維持之道」。如果沒有「志士出現」,「如我維新、國事開進、改革政府、改造政治、務使人心一新」,則「不出數年,其國必亡,其國土必為世界文明諸國分割。」

以上就是日本最高面值的福澤思想,那麼對比福澤這個萬元先生,香帥張之洞的勸學到底能值幾文,想必各位不難得出自己的估算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東林智囊之後徹悟中國千年禍源
為救大明他三度借兵日本卻最終不歸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