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可知恥?李鴻章舌戰日本駐清公使

你可知恥?李鴻章舌戰日本駐清公使

公元1875年,年僅28歲的森有禮出任日本駐清公使,與52歲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會晤,圍繞東方國家如何學習西方,二人有過一段非常有趣的交流時局。亦可謂激烈舌戰——

李:「森大人到過西洋?」

森:「自幼出外國周流,在英國學堂三年,環地球走過兩周。」

李:「中西學問如何?」

森:「西國所學十分有用,中國學問只有三分可取,其餘七分仍系舊樣,已無用了。」

李:「日本西學有七分嗎?」

森:「五分尚沒有。」

李:「日本衣冠都變了,怎麼說沒有五分?」

森有禮則強調,日本現在還處於學習、模仿階段,還未像西方那樣能自己創造。然後,兩人自然談起明治維新後日本的一系列改革。

李鴻章表示,自己對日本的改革很是佩服,但「獨有對貴國改革舊有服裝,模仿歐風一事感到不解」。

對此,森有禮回答說,日本傳統和服過於寬大,「所以它能適應過去的情況,而於今日時勢之下,甚感不便」,服裝改革,使日本獲益不少。

李鴻章反駁說:

衣服舊制體現對祖先的追懷,「子孫應該珍重,萬世保存才是」。

森有禮回答:

如果我國的祖先至今尚存的話,無疑也會做與我們同樣的事情。一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看到中國服裝的優長之處就改穿中國服裝,「不論何事,善於學習別國的長處是我國的好傳統」。

李鴻章立刻十分尖銳地問道:

「話雖如此,閣下對貴國舍舊服仿歐俗,拋棄獨立精神而受歐洲支配,難道一點不感到羞恥嗎?」

森有禮馬上理直氣壯地回答說:

「毫無可恥之處,我們還以這些變革感到驕傲。這些變革決不是受外力強迫的,完全是我國自己決定的。正如我國自古以來,對亞洲、美國和其他任何國家,只要發現其長處就要取之於我國。」

李鴻章則明確表示:

「我國決不會進行這樣的變革,只是軍器、鐵路、電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長之處,才不得不採之外國。」

森有禮反駁說:

對將來之事,誰也不能確定其好壞。

或許是為了「回報」李鴻章剛才問他對日本改著西裝是否感到「羞恥」這樣不客氣的質問,他緊接著也非常不客氣地說:

中國現在的裝束髮辮不也是幾百年前滿人入關後才改變的嗎?

李鴻章則以此系內政答道:

「這是我國國內的變革,決不用歐俗。」

森有禮仍不依不饒地說:

但變革總是變革,當時滿人強迫做此種變革時,還是引起了「貴國人民的忌嫌」。

這場論戰,與其說是清國洋務與日本維新的不同,不如說是日本近代新士人與中國舊人的根本差距。森有禮年紀輕輕卻如此咄咄逼人,象徵著年輕的日本即將超過老邁的大清國。

論戰十年後,1885年,日本宣布立憲。當年成立了第一屆責任內閣。38歲的森有禮出任文部大臣。文部大臣集文化教育大權於一身,森有禮要大幹一番。他認為,日本人與歐美國家的人沒什麼不同,差別只在於教育程度。

「西洋人勉有形之理學,東洋人務無形之理學……」。「有形之理學」指與工業生產有密切關係的科學知識,「無形之理學」則指儒家的經學。

於是他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稱如果不對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造,就培養不出堪當重任的人才。作為文教長官,森有禮上台後,迅速頒行了一系列的法令:《帝國大學令》《師範學校令》《小學校令》《中學校令》《實業教育令》,這些通稱 《學校令》,取代了過去的教育法令。

在短短的時間內,森有禮建立起了一個以小學為基礎,包括普通教育、師範教育和實業教育的完整的教育系統,從而確立了日本現代教育體制。為日本培養了大批科學、技術和工商管理人才,對日本政治文化經濟發展的作用難以估量,是日本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因此,森有禮被譽為「明治教育的中興之祖」。

又過了十年,結束清日口舌之爭的甲午戰爭結果。大清一敗塗地,日本一鳴驚人。近代東方一老一少命運至此塵埃落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小日本、窮日本」:甲午戰前清人日本印象記
程萬軍:甲午戰前大清國的超級自信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