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最殘忍的事,莫過於10年後孩子對你說「當初你們幹嘛不逼我!」

最殘忍的事,莫過於10年後孩子對你說「當初你們幹嘛不逼我!」

我多年前在美國工作時,有位華裔同事。他兩三歲隨父母從台灣來到美國,上了一個州立大學,畢業時正值美國1990年那一輪經濟蕭條,開始在美國找不到工作,就回台灣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來才回到美國。

他在公司里很精明能幹,人也很帥。我曾問他:美國華裔的父母是不是真的對孩子要求很高?他想了想說:「I wish they had pushed me harder。」 - (我真希望他們當時對我逼得更緊一些。)我當時第一個孩子只有三四歲,第二個孩子還沒出生。但作為一個媽媽,聽後覺得很震動,他這句話讓我記了差不有20年,也一直讓我對如何做媽媽誠惶誠恐。

他的父母也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會這樣想。

01

今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閔行校區霍英東體育中心舉行,姚明穿著超長學位長袍作為畢業生代表做了發言。他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要感謝我的父母,是你們要求我在17歲踏入CBA職業賽場前做出承諾,一定要在運動員生涯結束後回到學校讀完大學。

如果沒有這個像封印一樣的承諾,在校讀書的幾年中我不止一次想到過退出,特別是在上高數課的時候。

而通過這一歷程,我也更加相信學習的過程比結果還要重要。

正是因為父母當年的逼迫,人到中年的姚明,為了實現承諾,工作再忙、底子再薄的他,也咬牙堅持,7年的磨礪讓他更懂得過程比結果重要。

每一個成功孩子的背後,都離不開一個不停鞭策的父母,沒有父母就沒有他們的今天。

02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奉行充分尊重孩子個人意願的想法。

「不要逼孩子學他們不想學的東西,快樂就好.」

「他還是個孩子,玩鬧是他的天性。」

當我們說這些話的時候,聽上去是在尊重孩子,但會不會是另一種形式的放任?

每個父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前途。

小朋友 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為什麼 別人在那看漫畫

我卻在學畫畫 對著鋼琴說話

上面的這段歌詞,被寫在周杰倫的《聽媽媽的話》中的開頭,同時也道出他的童年經歷。

只有四歲的他還什麼也不懂,別的小朋友在看漫畫出去玩的時候,他卻只能面對冷冰冰的鍵盤。

母親的嚴厲讓他彈好了鋼琴,如今他十分感謝母親。在《開講啦》中,周杰倫說:「一技之長比學歷更重要,現在我很感謝母親」。

周杰倫,曾坦言,自己學琴是被逼的。

一開始他學的是畫畫,但玩性大,水平久未長進,很快便放棄了。後來他改學鋼琴。

為了防止兒子重蹈覆轍,每當他練琴時,媽媽就拿著棍子站在後面,為此,一站就是五六年……

身為父母的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喜新厭舊」的典型。一個玩具,到了孩子手上,喜歡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天。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小孩好奇心強,求知慾也大,一旦熟悉了一件東西,熱度很快會消失。

但學習一項技能,除了興趣,更重要的是堅持,而父母的逼,就在於引導孩子懂得堅持。

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要太任性。不要讓未來的孩子埋怨你現在沒有逼他堅持,折騰未來的你。

03

曾有很多家長朋友留言說,孩子在升入高年級或者是上了初中後,出現了成績大幅下降的情況。

詢問了一些從事教育行業的朋友才知道,這種是正常情況。

最近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造成了孩子之間的差距?

大概就是自律吧!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習慣很難改變,這是不變的真理。

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去培養他的習慣,讓他隨心所欲,難道長大後他自己就會懂得糾正不好的習慣嗎?

不要覺得小的放縱、小的不認真只是小事,學習本就是一件件小事的集合,堅持做好每件小事、慢慢養好好的習慣,才能掌握更高難度的知識。

我們的每一次堅持,都是給孩子的未來添一份底氣。

04

這裡的「逼孩子」絕對不是一味地強硬與武斷,所有的強制都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施行。即要恰到好處的讓孩子意識到堅持的必要性,又不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我們想要孩子去學習、去練字,我們自己也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讓孩子明白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在言語上我們要多鼓勵他,發現他的小進步,及時獎勵孩子;而不是對孩子說「你再不學習,我就不要你了」。

千萬不要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

孩子被「逼」學習的過程可能是「殘酷」的,但在殘酷的背後,可以看出父母培養孩子各項特長的遠見和指引孩子走向成功的決心。

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後悔,我們就要承擔起責任,在孩子想要放棄某項學習的時候,對他說一聲:「孩子,再堅持一下,爸爸媽媽陪著你。」

那麼有沒有「逼孩子太甚"的情況呢? 什麼情況下家長要收手?

家長總是希望孩子好,但你仔細想一下,你認為的好,經常和孩子的想法是不吻合的。怎樣才能找到」適度鼓勵和不能逼得太緊「之間的平衡呢?

美國心理學家Dr.Koplewicz建議,首先你要了解你的孩子 - Know your child。當你push 孩子遇到反抗的時候,要反省自己的做法。他回憶說,自己兒子7歲時,為了培養孩子獨立生活和社交的能力,他們送孩子去了一個6周的住宿夏令營。兒子回來後說」恨透「了那個夏天。他後來意識到孩子確實還沒成熟到可以離家這麼久。第二年暑假他們就休息了一個夏天,第三年的時候,送孩子去了一個2周的夏令營,孩子才高高興興地有所收穫。

Dr. Koplewicz 說確實有父母」逼孩子太甚「的情況發生。如果孩子有很明顯的情緒變化,或者學習上或者課外活動里出現焦慮和不能正常進行日常的活動(dysfunction), 家長一定要停下來,重新評估自己對待孩子的方法。

(本文參考了網路文章和文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好辦法,是把他往死里誇
好的教育,就是能造就活潑潑,改良社會的生命

TAG:美國留學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