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丁克十年,我媽終於不再逼我生孩子了

丁克十年,我媽終於不再逼我生孩子了

作者:甘北

丁克網友跟我講述,她跟母親的博弈過程。

結婚第三年,她和丈夫一起,向母親表明心志,這輩子不會生孩子了。

母親起初將信將疑,把夫妻倆訓了一頓,而後又寬慰道:「現在嘴硬,等過兩年,你們就自然想要了。」

她根本無法相信,世上會真有人,一生不想要孩子。

直到婚後第五年,她31歲了,肚子還沒一點動靜,母親才著急起來。

仔細盤問才知道,她和丈夫為了守誓,一個上了環,一個結了扎,生理上絕育了。

這回,父母覓死覓活了。

母親見她一次,就罵她一次:「早知道你是這麼個人,我和你爸就不生你了。」

「那你為什麼要生我?我求你生我了嗎?」

每一次,她都用力地回罵,眼前的老父老母,就是她追求自由路上的勁敵。

他們腐朽,他們自私,他們不可理喻,他們把她生下來,就妄圖把她私有化。

一年春節,她和丈夫回娘家,聊起這個話題,彼此又起了爭端,還是那些老話,一個不肯退讓,一個主動進擊,母親情急之下,把茶水都潑了。

滾燙的水抖落,淋在母親手臂上,她慌忙跑過去查看傷勢。

母親卻一把推開她,像個賭氣的孩子,捧著手臂,跌坐在沙發上,失聲痛哭起來:「我只有你一個女兒啊……你們說結紮就結紮……」

大多時候,她一身抗爭的勇氣,憑什麼,生育權不能掌握在自己手裡?

但那一刻,她湧上心頭的,都是對父母的愧疚。

因為她的與眾不同,父母的晚年,註定沒法像其他老人,含飴弄孫,承歡膝下了。

就這樣,又僵持了兩年。

第七年的夏天,她和丈夫報了個團,帶著兩邊老人,去海邊度假。

吵了這麼多年,那塊心病,倒像結痂的傷口,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避開,生怕鮮血又汨出來。

那次旅行,竟然意外地和諧。

老人們租了一條船,去海里捕魚,還學年輕人,在沙灘邊拍了很多照片。

關於生孩子的事,誰都閉口不提。

只是最後那天下午,老人們一起去踏浪,有個孩子突然從身前跑過,手裡拎著塑料桶,一邊跑一邊揚沙,叫喊聲沿著海岸線回蕩。

四個老人默契地駐足了。

沒有人說話,臉上也沒有情緒,就那麼獃獃地站著,看著孩子跑遠。

她說:「我在那一刻,突然意識到,爸爸媽媽妥協了,是那種迫不得已、別無選擇的妥協。」

他們不再指責她和丈夫,不再提出自己的申訴,而是像個巨大的樹洞,把所有的心事都打包塞了進去。

因為他們想要孫子,卻更愛他們的子女。

直到如今,她和丈夫已經如約丁克了十年。

這十年,家裡發生了很多變化,父母妥協了也好,想開了也好,總之,他們不再執著於生兒育女。

晚年時光悠長,他們報了很多老年團,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去旅遊。還參加了各種各樣的歌舞團,學跳廣場舞和太極。

媽媽甚至打趣她:「不生也好,省得我幫你帶了。」

話是這麼說,但在路上看到漂亮的孩子,爸媽還是會多看兩眼。

親戚家的孩子來串門,不管多麼頑皮多麼討厭,二老都會逗他大半天。

網友說到這裡,突然跟我說:「我猜,爸媽一定說服了自己很多遍,才終於接受這個事實。我從前覺得,父母都是老古板,現在才發現,真正狹隘和固執的人,是我們自己。」

她後悔了。

後悔曾經,跟父母說過那麼狠的話。後悔在兩代人的鴻溝面前,選擇了爭吵,而不是溝通。

事實上,這些年來,我越來越深有體會——我們總說父母古板,卻從未認真審視過,自身的狹隘和固執。

換句話說,我們從不擅於,站在父母的立場上,去理解他們的狹隘和固執。

朋友曾講過她的經歷。

她跟丈夫結婚,兩人商議不擺酒席、不請賓客,請帖只發電子郵件,旅遊到哪個城市,就約當地的朋友吃飯。

但父母強力反對,在老人看來,沒有儀式的婚禮,是不成體統的。

為了這事,兩代人鬧得很僵。

他們不明白,結婚是自己的事,憑什麼做給別人看?

直到後來,有人問了她一個問題:「既然不舉辦婚禮,為什麼又要發電子請帖,要約朋友吃飯呢?」

她答道:「總得告訴朋友,我們結婚了吧?」

這人便問她:「那你的父母,該怎麼告訴他們的朋友,他們的女兒,結婚了呢?」

朋友說,那一刻,她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固執有多可怕。

她只在意她的朋友,卻從未在意過,父母也有朋友。

父母的世界裡,人際關係是一個封閉的圈子,沒有微信和微博,彼此的訊息,只能通過最古老的形式來傳遞。

誰家擺了結婚酒,誰家擺了滿月酒,一出門,就是四鄰八方的耳朵和嘴巴。

子女們可以不在意,逃進大城市就消聲了,但對於老人而言,流言是無處可逃的。

他們逃不出周圍人的目光,就像逃不出他們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父母子女,面臨的鴻溝之深,前所未有。在此前的幾千年,人類農耕細作,傳宗接代,一切按部就班。

但時代一下就變了。互聯網來了,明星來了,網紅來了,高鐵和飛機,一下子全來了。

我們的父親母親,變得措手不及,他們不會出門了,不會坐車了,不知道孩子們,每天捧著手機在笑什麼。

而比這一切更可怕的,是時代的思潮衝擊。

人開始強調獨立價值了,生育不再是婚姻的意義,甚至連婚姻本身,都是可有可無的。

我們追求自由,追求獨立,追求世上一切的新潮事物。但父母老了,追不上了。

我自己的爸媽,算是那種前衛的父母。

但他們學用微信時,戰戰兢兢的樣子真令人心疼,戴著老花鏡,捧著手機,生怕哪裡點壞了,一個簡單的輸入法切換,學習了至少十幾次……

他們終究學會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就像文章開頭那對父母,他們用了十年的光陰,終於接受了子女丁克的現實。

你覺得他們迂腐,他們頑固,他們不可理喻。可誰又能理解,他們的時代,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生活習慣。

從來沒有人,這樣教過他們。

都說老人就像孩子。但老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卻無法像孩子一樣迅速。

因為除了生理上的衰老,對於他們而言,接受新的,還意味著,要擦去舊的。

想起早兩天跟朋友的對話,她突然問我:「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喜歡的明星,喜歡的歌曲,奉為經典的電視劇,永遠定格在青春期了。」

可不是么,我印象中的神劇,恐怕永遠是《還珠格格》,音樂庫里循環播放的,總是張學友和陳奕迅,印象中萬人空巷的選秀,只有李宇春那一屆的超女……

Pick、鎮魂男孩、《創造101》、skr、C位出道,當這些名詞,出現在微博熱搜上,身邊許多同齡人,都開始自嘲了:這都是些啥!

你看,我們的固執守舊,和父母的固執守舊,一模一樣,不是嗎?

長江後浪推前浪,總有一天,我們也將成為,那個被拍翻的前浪。

我如今就時常在想,等我的孩子長大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我又要多努力,才跟得上他們的步伐。

答案未知且令人恐懼。

那種恐懼,或許,就像父母聽到,我們不結婚,我們不生孩子,我們要一生漂泊,一樣吧。

馬爾克斯說,一個人最初和父親相像之日,也就是他開始衰老之時。

嘗試用一種更緩和的態度,去理解我們的父母吧。因為終有一天,我們都將變成老去的父母。

作者簡介:甘北,你的情感閨蜜,我有一間大房子,活夠了就去死。我還有一個公眾號,寫男歡女愛,也寫世情冷暖,歡迎你來做客。

潘幸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潘幸知 的精彩文章:

陳數在《朗讀者》講的故事,不僅僅關於野心和勇氣
突然發現,婚禮竟然是老娘與新娘的「養兒」轉讓現場!

TAG:潘幸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