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經歷了什麼?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經歷了什麼?

大多數人都沒想到,安史之亂的爆發,會成為盛世的終點。對這場動亂的判斷,杜甫並不旁人更高明。當安祿山起兵的消息傳來時,杜甫正在從長安前往奉先探親的路上。對於這次變動,杜甫認為,那是盛世中的災難。但是,憑藉官兵的善戰,這些胡兵會被很快鎮壓下去。

對於在戰亂中要投身戰場的百姓,杜甫感到了憐憫。不過,也正是這種憐憫,可以感受到,杜甫覺得戰爭依然離自己很遠。他剛剛升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不久,前途大有所為。

在叛亂開始的大半年裡,杜甫一直待在奉先。亂世哪有太平日。安祿山進逼潼關後,杜甫帶著家人從奉先逃往天水,準備避難。僅過一月,京師陷落,唐玄宗倉皇西逃。安祿山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他就是要最快的速度,攻破唐帝國的核心中樞,促使唐王朝的覆滅。

在無法勸阻唐玄宗逃亡的情況下,太子李亨只能在靈武即位,繼續號召天下義軍,共同抗擊叛軍。

杜甫不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避世逃難。他主動前往李亨的靈武大本營,希望能為國效力。不料,卻在半道上被叛軍抓回長安。如果說,唐玄宗的逃亡,只能杜甫對這場叛亂的耳聞。在長安的經歷,則是他的親生經歷。叛軍在城中比土匪更加殘暴,婦女老幼,統統難以倖免。

老百姓只能卑躬屈膝,換取活下去的機會。昔日王公貴族,現在流落街頭,形同乞丐。戰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杜甫仍在寫詩。只有詩歌,還能讓他的內心的積壓可以得到宣洩。

在長安待了大半年後,杜甫終於找到逃跑的機會。他一離開,就直奔唐肅宗的鳳翔行在,後擔任左拾遺的職位。此時杜甫對唐朝保有極大的信心。唐朝在人們的心中,畢竟仍是盛世的強大星星。百姓仍然願意支持,況且唐肅宗又是一個懂得積極進取的皇帝。而且,洛陽、長安都被先後收復。唐朝正在籌劃,準備拿下安史叛軍的河北大本營。

在整個戰略部署中,鄴城成了雙方交戰的關鍵點。這是進入河北的關鍵。雙方都清楚其中的價值,大量精銳投入其中。最後的結果,卻是不了了之。唐朝沒有取勝,安史叛軍也消耗巨大。雙方算是打了平手。

對於杜甫而言,這是對於信心的一次重大摧毀。當他從洛陽回到華州的時候,看到的不再是一個王朝的興衰,更多了對普通人的關注。「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百姓為戰爭投入巨大,但在關中饑荒時,朝廷卻沒有組織救災,而是讓他們自生自滅。對盛世的讚歎,只是希望生活能更好一些。如果連生存都無法保障,再嚮往的盛世,也不過是一個空話,只是隨時破滅的白日夢。

杜甫看不到希望。他的詩歌里到處是關於死亡的哀嘆,生靈的悲憫。「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戰爭變得虛無。在鄴城之戰結束後不久,杜甫就辭官離開,前往成都,直到安史之亂結束,再也沒有回到中原。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微信公眾號: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腦洞外星人 的精彩文章:

王莽篡漢後,劉氏宗族憑什麼重新奪回江山?
在清朝,即便你是親王重臣,這個地方也不要隨便進去

TAG:腦洞外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