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偷家族》:在生活的殘酷與美好的人性之光中熬煉

《小偷家族》:在生活的殘酷與美好的人性之光中熬煉

一個人在成都靜靜看完了是枝裕和的新作《小偷家族》,看到字幕結束,最後一個音樂符休止,才獨自默默離場。再次回到陽光下,除了一些情節還在腦海里回閃,心情已經迅速平定下來。

是枝裕和的電影,我並不陌生,前兩年曾一口氣看過他的五六部作品,印象最深的不是他後來的那些成熟之作,反而是他自認為不夠成熟的處女作《幻之光》。從《幻之光》開始,是枝裕和的作品就有了幾分悲劇的氛圍,主題大多與普通人的命運有關。有人說是枝裕和的電影故事溫柔而殘酷,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麼所謂的溫柔與殘酷,在《幻之光》里已鋒毫畢現了。

再後來,是枝裕和的電影講述出現了一些變化,內容更聚焦於家庭題材,色調也比《幻之光》要明亮了許多。或者說,他的電影故事略微遠離了個人對命運的苦思,而更加嫻熟地開始向現代性靠近。如果我沒有記錯,《幻之光》後,是枝裕和的電影不再使人感到深沉而壓抑,更多帶有療愈的作用。顯然,這是導演自身探索的結果,或許也是商業和文藝某種程度上的折中。是枝裕和早期的電影風格的確有些像候孝賢,但漸漸的,他找到了自己想要表達的空間,更關注現實,開始不遺餘力地聚焦家庭題材。個人感覺,他的創作仍在精進之路上。

一個重要的變化是,是枝裕和出道不久,不再滿足於個人化的傾訴,而將嗅覺對準了正在發生的現實。

或許是有意要擺脫偶像的影響,是枝裕和勇氣敢地踏上了現實主義的不歸路。對這條更艱辛而不易討好的路,是枝裕和有些底氣。這種底氣,一方面來自他駕馭題材的能力日益增強,另一方面,則來自日本的影視土壤中,素有拍攝家庭故事以及呈現家庭人際關係之間細膩情感的優秀傳統。

大體而言,日本的影視,多極為關注個人,而不是集體,更不是什麼家國情懷。與之相映襯的是,日本的文學家也同樣對普通人的命運離合和心路軌跡高度關注。無論時代如何遞進,日本文藝工作者起碼具備一個常識,那就是文藝的使命始終離不開「個體」這個活生生的幽靈。

島國多難,加之對細節的留意,日本人擅長呈現細微的情感。這些情感本身,每個人都具備,但也常易被忽略。如果沒有個人意識的啟蒙,日本藝術家不可能有如此強烈的創作慾望,即個人的感受永遠是第一位的。相比這方面,我大漢民族比較粗拉,不太擅長表達個人,這是因為中國人曾長久地生活在集體秩序之中,追求束縛中的穩定,故個人的小情感,往往壓抑於權威之下。

是枝裕和在傳統的基礎上還是有所創造。猛得一看,是枝裕和之前的若干部電影(《幻之光》不算)像是一部作品,只是故事不同而已。這種作業方式的便利在於,不會大失水準,但弊端在於,容易讓觀眾審美疲勞。除非能像小津安二郎那樣以鮮明的風格屹立於時間之河,否則創新極難。

《小偷家族》是是枝裕和路線的一種延續,多驚艷談不上,但故事本身的飽滿度更高,也更容易催淚。

值得肯定的是,是枝裕和並沒有好高騖遠,而首先是認認真真地講了一個豐滿而易打動人心的故事。故事分兩大部分,上半場講小偷家族的日常生活,下半場由於外部力量的介入,日常外衣下的生活秘密開始加速逐層剝落,到影片快結束時,真相大白,每個家族成員都明白了自己的境遇,以及自己和他人的真實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偷家族》實際上聚焦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關係。故事的戲劇性在於,這個家族實質上是拼湊起來的,不可告人的,也是大人奮力維護起來的。家庭成員之間沒有血緣關係。他們都是被原生家庭或社會遺棄的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群人,莫名其妙地共同生活在一個逼仄的屋檐下,有老人,有大人,有少女,有小孩兒。這些人因為「搭錯車」而聚合了在一起,甚至干著為社會所不齒的勾當,但奇葩的是,他們中間仍有一種溫暖的磁場,保持著一種微妙的默認的底線,發自內心地呵護著人與人之間的界限。

由於各自都有過生活的不幸,因此誰也不會強人所難。正是這種界限意識,維護住了一段共度的美好時光。因血緣的隔離和生活的壓迫,彼此互為犄角,其凝聚力反而超過了很多親緣家庭。

從生活本身看,這是一個極為不堪的家族,每個大人也都是自私和精於算計的,首先都要自保,其次才是其樂融融。但其中的邏輯更貼近現實的複雜性,不是那種傳統的純粹的父愛和母愛。

大人們沒有刻意裝成聖人,活得儘可能真實,除了那些有可能破損家庭關係的秘密,不到最後一刻,不會講出而傷害他人。假如沒有意外的發生,這家人的美好理論上會無限延續下去。

但警察的出現最終掰碎了這個家庭,結局不無殘酷。老人去世,草草埋在了自家的院子里,大人各自承受後果,收養的兩個小孩子也不得不分離,走向各自的生活。溫情最終無力戰勝社會法則。

是枝裕和這一次在情節的設計上做足了功夫。一開始使觀眾以為僅僅是一個靠偷竊維持生計的窮困家庭,看到後來才知道,這個充滿齟齬和笑聲的家庭竟有著驚人的秘密。但也正因為此,故事的張力臻於圓滿。

根本上說,《小偷家族》仍是一個愛的故事。但這不是一個純愛的故事,而是扒出生活的里子給人來看。影片快結束時,所有的秘密已沒有了包藏的意義,分崩離析已成定局。坦白將觀眾的情緒真正帶入了高潮。儘管坦白的方式仍然是克制、一閃而過而波瀾不驚的,效果卻是相反的。

於是我們看到,生活的殘酷和美好的人性之光在《小偷家族》里不可思議地如血肉般長在了一起。混沌的生活中,二者攪拌在一起。故事裡的人行走在刀鋒之上,日常以珍珠般的美好抵禦殘酷,而殘酷反過來又攫住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擊碎了美好。生活的熬煉大致如此。

對普通人而言,生活中的迎頭一擊,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沒有永遠的溫室,更何況還是小偷家庭。電影中看起來像是殘酷勝利了。但體驗殘酷過後,觀眾更難忘的,仍是生活之河裡流泛著的那些細碎的閃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貓在人間 的精彩文章:

漫談印度:一個人的行走

TAG:貓在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