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攻打城池就需要數年,為何實現統一隻需數十年?其實原因簡單

古代攻打城池就需要數年,為何實現統一隻需數十年?其實原因簡單

中國古代的城池是一個地區的中心地帶,城池內部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各種各樣的資源。兩軍作戰時,即使是把對方打的片甲不留,落花流水,只要不把城池攻下,就得不到有價值的東西。因此,在中國古代,兩軍作戰是以奪取城池為目的的,這也更加凸顯了城池的重要性。城池又叫城郭,是一種軍事防禦建築。城指的是城牆,池指的是護城河。護城河,顧名思義就是環繞著城牆,並且具有防禦作用的人工河流。《孫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將軍用兵最高的策略是運用謀略,最下等的策略是攻打城池。之所以將攻城看作是最下等的策略是因為攻城的代價極大。古代的城池大都佔據地理優勢,易守難攻。

攻城一方大約要有5倍甚至10倍之於守城方的兵力,才有可能成功攻下城池。建興六年,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他帶兵攻打陳倉時,即使手握五萬兵馬,也對陳倉城束手無策。雙方僵持了二十多天都沒有結果,最後蜀軍退兵。安史之亂時,睢陽城守將張巡在內無餘糧,外無援兵的情況下一直堅持到了十月份。此外,攻城器械也嚴重影響到攻城的效率。宋代以前,軍隊攻城的機械非常簡陋,攻佔一座城市往往要耗時很久。既然攻城如此困難,那麼繞城就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朱棣發動靖康之役時,就是繞過了濟南,直接攻打南京。既然可以繞過城池,直奔目的地,那麼為什麼還要攻打城池呢?古代的城池大都倚仗著地形優勢,修建在戰略要地。

輕易的繞過城池很容易受到前後夾擊,腹背受敵,如果此時再遭遇糧草危機,很容易全軍覆沒。由此可見,攻打城池非常的費時費力。古代攻打城池就需要數年,為何實現統一隻需數十年?其原因有三。其一,皇帝的文書可以拿下所有城池。君主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最有話語權的人。俗話說擒賊先擒王,在攻打一個國家時,首要的目標就是要拿下都城。只要君主投降了,那麼攻下城池只是早晚的事,當年秦始皇掃平東方六國的時候,就特別愛用這招。其二,殲滅守城軍隊的主力。將守城軍隊引出城外,殲滅其主力部隊就可以提高攻城的效率。

很多時候,守城軍隊根本做不到守城不出,長時間的死守孤城再加上孤立無援,很容易造成糧草危機和人心渙散。其三,中國人強調大一統的思想。當兩軍爆發統一戰時,往往有一方是方興未艾,正在蓬勃發展,一方面臨衰落,逐漸走下坡路。平民百姓沒有太高的思想覺悟,他們只關心自己的性命安全。只要自己能夠活下來,社會能夠穩定,能夠安居樂業,他們並不關心是誰做了皇帝,掌握了政權。《春秋公羊傳》就提到過大一統的概念,「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這種大一統的觀念,這種歸屬感和認同感也在一定程度加速了統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閑談 的精彩文章:

晚清最神秘的組織,她率3000婦女打擊八國聯軍,卻被洋人做成標本
他是抗日第一功臣,傷亡2萬人卻殲滅日軍15000人,如今卻無人知曉

TAG:讀史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