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邦扔孩子背後的真正動機,他並不是真的無情無義

劉邦扔孩子背後的真正動機,他並不是真的無情無義

提到劉邦,有人愛有人恨,有人誇有人貶,例如曹植就曾以「彼能任其才而用之,聽其言而察之,然而名不繼德,行不純道」,來評價他。的確,劉邦在歷史上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群雄逐鹿里脫穎而出,開創王朝的是他;慢而侮人,罵詈諸侯髃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的也是他……在劉邦的一生里,書寫輝煌的同時,也留下無數受人詬病的話題,其中最為人知的便是他曾經在彭城之戰時,由於不敵項羽的三萬騎軍,被迫逃難,在途中為了減輕車子重量,加快速度,三番二次將車上的親生兒女踢下車一事。而今天,我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談劉邦此舉背後的真正動機。

在大眾眼中,劉邦在逃難過程里將孩子踢下馬車僅僅是為了保命,極其自私,但千百年後,人們再細細審視劉邦這一行為,其實蘊藏著大智慧,也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無奈。

彭城之戰,劉邦五六十萬聯軍不敵項羽三萬騎軍,打了敗仗本就士氣低落,何況還要如喪家之犬般逃難,一路逃命,劉邦作為一個領導者敏銳察覺到此時此刻與自己一起逃跑的士兵惶惶不安且有怨懟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清楚的明白,他需要安定人心,而他安定人心的方式,不能是用語言鼓舞,而必須用行動證明,他環顧四周,最後將目光落到了自己孩子身上,那一刻他的內心在做鬥爭,一方面他是父親,可另一方面他是捲入政治的男人,在短暫的糾結之後,他選擇了將孩子們踢下車。

劉邦用行動告訴隨行的士兵,危難之際,我選擇犧牲自己的孩子以減輕我們逃跑的負擔,提高我們逃難成功的幾率,保全各位的性命。試想一下,當時一起逃難的士兵看到這一幕是覺得劉邦狠心者多,還是感動於他與眾人共進退的多呢?在生死關頭,在那個時代,從後來劉邦與眾人順利突圍,避過楚軍就可以見得後者居多。這是劉邦的智慧,他懂得如何在逆境中扳回一成,卻也是他的悲哀,因為從他選擇走上與項羽爭霸天下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得不在很多時候捨棄很多東西,包括骨肉親情。

千年後,當我們站在道德層面去審視劉邦的行為,作為父親和丈夫,他都是不合格的,但他的不合格卻成就了他成為一個優秀君王。

劉邦出身卑微,在社會最底層摸爬滾打,他不同於項羽生來就是天之驕子,一路順風順水走到高處,他如履薄冰的走著每一步,只為走到最高處,可他是為了一己榮華嗎?不,不是的,相比項羽,他是真正懂得百姓苦,想要天下百姓都安居樂業,過上有田可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沛縣起義,他拋卻了個人生死,鴻門宴上,他放棄了一個男人的尊嚴,帝王之路,他走的艱辛而緩慢,但他從不後退,因為他知道,項羽是個好將軍,有勇有謀,心懷大義,可他卻不會是一個好帝王,太過驕傲的少年不屑於權謀之術, 可安邦定國更需要的是帝王之術。所以劉邦他隱忍著,他一直堅守著內心,想要走到最高處,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然後去改變天下。

史書里記載下了劉邦踢下孩子,卻沒有記錄下他的無可奈何,當後世唾罵他不配為人父之時,也少有人明白他內心的苦楚。他犧牲了自己的兒女情長,當呂雉被囚於項羽軍營時,他無能為力,他捨棄自己的骨肉親情,在逃亡之路上,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孩子,世人的誤解與鄙夷他選擇視而不見,為的只是有朝一日,四海昇平,天下安定。

他不是無情無義,只是在特殊時期,他不能困於小情小愛。否則在他登基之後,呂雉為後,呂雉弄權,他又怎麼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劉盈立為太子,分明不是帝王之材的孩子,身體羸弱,個性懦弱,他又為什麼不廢立?答案很簡單,當他終於實現心中所願的時候,他才終於可以放縱自己的情感,他才能做回當年在沛縣那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縱情放肆的自己,他會保護自己的妻子,會維護的孩子,只是啊,這一天距離他出發的日子太久太久了,他走的太遠,以至於世人都看不清他的心思了。

參考文獻:

《後漢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亭殿閣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真實的富察皇后,兒子不幸夭折,乾隆為她寧可不要萬壽無疆
奕訢能力智力都在咸豐之上,為何道光沒選他作為繼承人?

TAG:亭殿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