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荷花的光影》讀後感

《荷花的光影》讀後感

《荷花的光影—孫犁之旅》讀後感

圖書館裡看到這本書,古色古香的裝幀吸引了我的目光。深藍色的布質書脊,乳白色的書皮,毛筆字錯落有致的書名,搭配著兩片荷葉和一支裊裊的蓮蓬,樸素雅緻,彷彿聞到荷的清香。細觀之,這是孫犁老先生的忘年小友段華所著的一本記敘兩人近20年交往的回憶錄。說是小友,是對孫犁老人而言,實際現在作者已近50歲了,是一名頗有成就的作家詩人,這本書也是紀念老先生逝世15年所著,於今年年初出版。書中,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深厚的感情,記錄了與孫犁先生交往的點點滴滴,向我們描述了一位可親可敬的文壇巨匠。

孫犁先生真誠善良。初次拜訪孫犁時,段華還是一名初中生,趁暑假去京津旅遊的機會到天津尋訪老人。雖然事先發了信,到門口時依然忐忑。他不敢直接進去,就寫了張紙條,央求在院里玩耍的一個兒童送進去。結果,孫犁老人的保姆很快迎了出來,連聲有請。才一進門,就看到孫犁先生站在那裡等著,見到段華,熱情的握手,讓座,倒水……對一個貿然登門的少年,70多歲的文壇宿斗毫無架子,親切隨和,教導這位晚生後輩作文,做人,生活……臨別,還贈送自己新出版的四本書,殷殷題字,叮囑他努力學習和寫作。不僅對待段華這樣,孫犁先生還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無私地幫助和指導了許多熱愛文學的青年人,自己卻永遠那麼謙和低調,像深沉的大地,默默滋養著成長的樹苗,喜看他們開枝散葉,茁壯成長。

孫犁先生勤奮智慧。孫犁先生20多歲投身參加革命,在抗戰前線,他一手拿筆,一手拿槍,與戰友一起同日本侵略者殊死搏鬥。《荷花澱》《風雲初記》等小說奠定了孫犁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開啟了中國「詩化小說」的先河。孫犁先生的理論功底十分深厚,1941年,他在冀中寫成十幾萬字的《區村和連隊的文學寫作課本》,在抗日根據地大受歡迎,對解放區群眾文藝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難能可貴的是,文化大革命之後,從牛棚中出來的孫犁老人重新煥發了創作青春,在60多歲到80多歲的晚年,筆耕不輟,先後出版了10本作品集。「言何耕堂已老荒,劫後十種吐新芳」,篇篇散文、雜文、書論、文論等,回憶跌宕人生,談論創作經驗,研究經史古籍,探討文藝人生,老人用刻苦和勤奮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食糧。

孫犁先生淡泊寧靜。新中國成立以後,孫犁先生就定居天津。在繁華的都市居住近50個春秋,但他的家裡一直簡單樸素。屋裡除了桌椅就是書櫥,沒有電扇,沒有電視,沒有冰箱洗衣機,甚至連一架像樣的收音機都沒有。每次段華去看孫犁,老先生都是坐在一張舊桌子後面的破舊藤椅上,讀書寫作,心無旁騖。孫犁吃飯簡單,所愛者唯有喝粥。他還幽默的寫了一篇《吃粥有感》,「冬天坐在暖炕上,兩手捧碗,縮脖而啜之,確實像鄭板橋說的,是人生一大享受」。

該書的作者段華,河南淮陽人,是我的老鄉。而他所就讀的南開大學,與我的母校天津大學僅一牆之隔。作者在書中記述了他大學期間看望孫犁老人的情景,熟悉的地方,讓我覺得宛在眼前。當時孫犁住在鞍山西道,就在天津大學北側。段華從南開大學西北村的一個小門進入天津大學,那個小門就是兩校隔牆的小門,我們上學時也經常出入。穿過天大,從西北門出來,過馬路就是孫犁先生住的學湖裡住宅了。作者寫到,「天還早,城市還沒有完全從沉睡中醒來。小區里也很安靜,我陪他走著,他的拐杖在地上慢慢敲擊,嗒,嗒,聲音清幽,伴隨著他的步伐,傳得很遠很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豆子的人們 的精彩文章:

工作:需迷戀,要格鬥

TAG:數豆子的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