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老實巴交的農民到欺君罔上的權臣,楊秀清經歷了些什麼?

從老實巴交的農民到欺君罔上的權臣,楊秀清經歷了些什麼?

時至今日,史學界對「天京事變」爆發的原因還未達成共識,但楊秀清的專權跋扈,目無王法,欺君罔上則是主要原因之一,這一點則毫無爭議。事實也的確如此,若不是楊秀清鋒芒畢露,處處得罪人,還經常藐視天王權威,很難想像一場兄弟相殘的「天京事變」會爆發。其實,早年的楊秀清並非如此,他是一個非常和善之人,內心充滿著仁慈;雖然父母早逝,生活貧困不堪,但楊秀清還盡量從賣燒炭得來的大部分錢財用於救濟孤兒寡母,以及那些比自己生活更加艱難之人。可以這麼說,他是一個好人,是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燒炭佬」;楊秀清的個人品格正是中國古代農民形象的縮影。

楊秀清的這種樸素之精神,正是封建時代中國統治者所需要的,因為這可以從根本上保證統治秩序的穩定。在楊秀清剛剛取得「代天父傳言」的那些日子裡,他屢次假託「天父」之名來歌頌洪秀全,讓所有拜上帝教信徒們擁戴這位上帝的二兒子,耶穌的親弟弟,一起為實現天國夢而奮鬥。定都天京後,尤其是在太平軍連連獲勝之時,楊秀清卻一反常態,開始以「天父皇上帝」之名義來斥責洪秀全,甚至還要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杖責洪天王,讓其非常難堪。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為何楊秀清會從一位救濟孤兒寡母,擁戴洪天王的老好人變成一位目無尊長,欺君罔上的大逆不道之徒呢?其中之原因,就兩個字,即是「權力」。

在專制主義傳統異常濃厚的古代中國,擁有權力就擁有一切,金銀財寶、高檔豪宅、妻妾成群,還是不是信手拈來之事。所以,權力對人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多少忠臣良將無不因此而墜入深淵,成為大逆不道的造反者,東王楊秀清自然也就是其中之一。

楊秀清出生於桂平縣一個貧困的山區,家中一貧如洗;五歲那年,他親眼看到父親是如何死的,即是吃著山上尚未成熟的野果,腹脹而死。五年後,母親也因飢餓而死,死前最大的願望是吃上一碗香噴噴的油炒米飯,但她永遠也沒有這個機會了。即使生活困苦,但楊秀清卻不向現實妥協,他拒絕父親楊慶善的收養,獨自一個上山開始了「耕山燒炭」的生活。由於地主的盤剝以及商人的訛詐,楊秀清的勞動果實經常受到侵犯,一點安全感都沒有;楊秀清是憤怒的,但在沒有絕對實力的情況下,憤怒就是最大的軟弱,是無謂的掙扎。

鴉片戰爭後,馮雲山獨自一人來到紫荊山區宣傳拜上帝教,並在曾玉珍家中認識了楊秀清;兩人交談甚歡,有種惺惺相惜之感,於是楊秀清加入了拜上帝教,開始了他充滿傳奇之一生。1847年秋,洪秀全不顧馮雲山強烈反對,堅持要繼續搞搗毀寺廟這種容易激化與士紳階層矛盾的極端做法。結果可想而知,金田村的團練首領王作新配合桂平縣令將馮雲山逮捕入獄;洪秀全則灰溜溜地跑去廣州請求兩廣總督琦善放人,理由是信仰自由,可惜他連總督府的大門都進不了。原因很簡單,洪秀全是何許人也,兩廣總督豈是他能隨便見的,實在搞笑。

沒有了馮雲山這位天才的組織者,拜上帝教亂成一團,準備就地解散。相對於洪秀全而言,楊秀清就顯得比較務實,是實幹主義者。針對當地人相信「神靈附體」這種迷信事件,楊秀清在信徒集會之時突然倒地不起,口吐白沫,全身發抖。在會眾準備給他灌薑糖水之時,楊秀清突然站了起來,表情異常嚴肅;他說自己就是「上帝」,現在給你們指示工作,你們要聽從洪秀全的話,拜上帝教現在有一百天的「苦難期」,這是上帝的考驗,不是清妖所為。楊秀清的這種做法,看似荒誕不經,形同惡作劇,但卻非常適合當地民眾,信徒自然也就繼續呆在拜上帝教,不做另外打算。

在政教合一的太平天國,楊秀清既然取得「代天父傳言」之權力,那他在宗教上的地位就要遠高於洪秀全,當然這指的是關鍵時刻。按照馮雲山設計的「軍師負責制」,天王洪秀全並沒有掌握實際權力,而是一位「虛位」元首,是國家的形象代表;太平天國的真正權力則掌握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等軍師手裡。1852年9月,太平軍在永安大規模分封,授予東王楊秀清節制其他諸王之權力。不久,隨著馮雲山和蕭朝貴的相繼陣亡,楊秀清便一家獨大,成為太平天國的實際領導人,手握大權。1856年6月,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楊秀清也達到了個人威望的頂峰。

由於天王洪秀全臨朝不理政,而且屢次不聽別人勸告,繼續推行毀滅傳統文化之做法。楊秀清便覺得洪秀全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自己可不想當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楊秀清想做的是司馬昭,架空洪秀全,自己當皇帝。這便是權力的誘惑,讓楊秀清從樸實的老農夫蛻變成欺君罔上的大逆不道之徒。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漲知識。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李鴻章在危難之際屢次拋棄曾國藩,為何曾國藩還視其為接班人?
同是首義五大王,為何楊秀清總是欺壓韋昌輝?這裡告知你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