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病例報道:甲氨蝶呤導致唇出血性糜爛

病例報道:甲氨蝶呤導致唇出血性糜爛

病例報道:甲氨蝶呤導致唇出血性糜爛

日本千歲市醫院的Yuka Maya等人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病例報告顯示,一位82歲的老年女性類風濕關節炎(RA)患者,在服用甲氨蝶呤5個月後,嘴唇部位出現上皮脫落並形成血痂,並出現巨紅細胞性貧血,初步診斷為口唇皰疹。其他皮膚和粘膜表面沒有受累。

患者出現上述癥狀後,立即停用甲氨蝶呤,並改用靜脈輸注亞葉酸鈣(36mg/天)。患者服用伐昔洛韋治療5天。經治療,唇糜爛在10天內形成上皮。3周後,患者的貧血癥狀改善。後續使用柳氮磺胺吡啶聯合潑尼松龍替代了甲氨蝶呤。

輕度黏膜炎和口腔潰瘍是甲氨蝶呤已知的不良反應,但是嚴重的口唇糜爛比較罕見。甲氨蝶呤的不良反應在高齡、腎功能衰竭、存在藥物相互作用或葉酸依賴性酶多態性的患者中更為常見。

BMJ 2017;359:j5063

無論是否共患糖尿病,Evolocumab均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

發表於《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雜誌上的FOURIER試驗結果顯示,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9(PCSK9)抑製劑Evolocumab能夠顯著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無論患者是否共患糖尿病,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安慰劑組相當。

Evolocumab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無論患者是否共患糖尿病,對應的風險比(HR)分別為:糖尿病組HR=0.83(P=0.008),無糖尿病組HR=0.87(P=0.0052)。而且,Evolocumab不會增加基線時未共患糖尿病患者新發糖尿病的風險,包括那些前驅糖尿病的患者。在安全性方面,糖尿病組和無糖尿病組中Evolocumab治療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78.5%和76.8%,對應的安慰劑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8.3%和76.8%。

Evolocumab可顯著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7;5:941-950

EMT還有抑制腫瘤轉移的作用?新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中心的Chockley等人發現,肺癌細胞的上皮間充質轉化(EMT)上調了細胞粘附分子1(CADM1)的表達,同時下調E-鈣粘蛋白的表達,增加了其對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NK)細胞的敏感性。這是肺癌中一種新的NK細胞誘導、轉移特異性的免疫監視機制,這為阻止癌細胞轉移提供了治療機會。

很少有研究對EMT的免疫調節效應進行探索。Chockley等人EMT的一個新奇而出乎意料的結果,它增強了NK細胞介導的殺傷的敏感性。EMT增加了對NK細胞的敏感性,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轉移過程的低效。EMT 誘導了E-鈣粘蛋白的下調和CADM1的上調,這介導了對NK細胞毒性的敏感性增加。在2個肺腺癌和1個乳腺腺癌患者隊列中,CADM1高表達的患者的存活率更高,並且轉移更少。

J Clin Invest 2018;128:1384-139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新知 的精彩文章:

哪些因素導致RA患者出現腦卒中?
「生物鐘」操縱皮膚修復、情緒

TAG:生命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