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尼德羅 | 在帶娃上,80後這屆父母堪稱史上最累

尼德羅 | 在帶娃上,80後這屆父母堪稱史上最累





一個月前,我和妻子帶著孩子回老家。因為路途較遠,我們藉機在中途幾個城市做了停留,以便會會老同學、老朋友。我特意登門拜訪了其中的三位朋友,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了娃。因為三位朋友夫妻雙方都在上班。所以,他們每家都有一位女性長輩來幫忙帶孩子。





我趁機跟這些奶奶或外婆聊了聊,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她們所有人都在訴說同一個點:沒想到現在帶個孩子要費這麼大勁。




「過去,我們帶自己的孩子,根本沒什麼感覺」

,感慨和我母親一模一樣。




母親在我們的孩子1歲之前,奔赴千里來幫忙。差不多半年時間裡,她曾數度感慨:

「我們以前帶10個,也比不上你們今天1個!」




作為80後父母,雖然我沒辦法穿越回去體驗當年帶娃的感受,但就目前而言,我必須要承認養娃真的很費勁。所以,我很認同這些長輩們的感慨,也試圖尋找僅僅在30年之間就發生的這一巨大變化的原因。









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




首先,30年的時間裡,帶娃環境的變化是巨大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從熟人社會過渡到了陌生人社會,從小型社會過渡到了大型社會。80後乃至90後出生時的中國,農業人口至少佔據了2/3。也就是說,大部分中國人其實都生活在農村。農村和城市相比,一個很基本特點就是規模小,人和人之間都認識,是一個熟人社會。




以我自己為例,小時候在農村里長大,沒有上過幼兒園。父親在外工作,母親下地幹活,我從5、6歲開始就跟著一群大孩子一塊遊盪。我們掏鳥窩、摘果子、抓魚、游泳,完全是放養的節奏。我們有個小夥伴的房子就在水庫邊,家門口有一棵桃樹傾斜著生長,大半棵樹都位於湖面上方。夏天的時候,桃子還沒完全熟,我們就爬上樹,吃一口青澀桃子,然後縱身一躍,撲通跳進水庫。




通常在暑假裡,我一大早出門,有時候中午就在別家蹭飯,傍晚才會回家。如果不回家,母親就會拿著棍子到處找我......也就是說,

母親離開我10個小時,也不會覺得慌張,只有夜不歸宿,才會膽戰心驚。





 


資料圖:曾經的童年




而在同一時期的城市裡,單位制尚處於解體的前夜,很多孩子在爸媽上班之後,就在院子里玩。我的一位朋友長在城市,她家是石油系統的,她從4歲開始,父母就把她丟在家裡,也不鎖門,雙方都很淡定。而算一下時間,即便父母中午回來吃飯,孩子離開父母的視線也超過了3個小時。




所以,30年前,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熟人社會還是常態。

在熟人社會中,人和人之間有一種潛在的信任網路,理論上,每個人都是可信任的——不信任的人會迅速注意到;反過來,在陌生人社會中,就像我們今天,就算在小區樓下,即使有過一面之交,我們也默認他可能是偷竊孩子的潛在兇手。




我曾問過許多媽媽,你敢把孩子(5歲以下)留在小區樓下一分鐘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不敢」。

僅僅是1分鐘,而且是小區樓下,也沒有人敢,何況在商場、在街上?而在熟人社會裡,每個人都是朝陽群眾,都在用餘光幫我們看娃;但在陌生人社會裡,我們必須有專門的人,在專門的場所來看娃,不但用眼睛,也要用攝像頭監視。




這種對外界的不信任,也反映在疫苗、玩具、奶粉等等層面。一方面系統性的危機頻繁出現,另一方面,新一代父母的認知意願和能力都在提升。二者差距越拉越大,為人父母的信任系統出現了大問題,最終導致了父母的巨大精神壓力。






教育被置於至高地位




如果說剛剛我們討論的這一點可以歸結為「安全需求」,那麼接下來要給出一點則可以總結為「發展需求」。同樣需要從宏觀的社會背景開始切入,對比30年前,我們的社會環境變了,社會結構也不一樣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30年前,沒讀過大學甚至沒讀過中學的人,也可能混得不錯。「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可見學歷高並不一定就能比學歷低混得好。在今天,學歷越發貶值,普通大學的畢業生也成了白菜,但人們卻在教育上投入得更多,而且投入越多越焦慮。




賣茶葉蛋很賺錢,比搞導彈還賺錢,這一點實際上折射出當年社會發展機遇很豐富,整個社會尚未定型,各色人等只要打破思維束縛,都可能獲得超額收益。但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社會早已趨於穩定,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倒是其次,城市人超過了農村人,城市中產的規模依照統計口徑不同達到了2-6億不等。




許多人都在呼喊今天的中國,階層流動的渠道越來越窄了。靜態來看,這的確不無道理,但如果看看呼喊人的個人履歷,就知道

他自己恰恰就是向上流動的一員。當社會的主體結構已經被30多年來不斷向上流動的人口所佔據,階層流動的空間自然就變小了。




說到這裡,也許你會問扯了這麼多,階層流動更帶娃辛苦有什麼關係呢?答案是非常有關係。因為一個社會的階層流動空間,與教育的地位高低直接相關。如果是亂世,或者大局初定,整個社會的階層還沒有固定下來,那麼普通人家向上流動的空間就會大很多,人們就不會選擇十年寒窗這條路;如果是和平發展年代,整個社會階層趨於穩定,那麼教育的重要性就會開始凸顯。




在上海,這個中國最發達,也可能是階層固化最嚴重的大都市,教育引發的焦慮直達幼兒園階段。我拜訪的朋友,她的孩子僅有6個多月,但已經開始報早教,為將來進入好的幼兒園做準備。




此外,美式育兒對中國城市父母的影響極大,以親密育兒為代表的育兒理論,令包括我本人在內的許多父母花費了大量時間用作對孩子的觀察和陪伴,箇中原因就在於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孩子的心理狀況。







到了小學、中學階段,小升初、中高考大戰硝煙瀰漫,我們早已司空見慣。

小學生平均每人五個興趣班,從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到東南沿海發達的縣城,並沒有任何區別。

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視。儘管不少家長對老師布置太多作業表示質疑,但反過來,如果一所學校在教學上完全按照大綱走,也不布置作業,怕也沒幾個家長能夠淡然自若。




所以,在早教上大量投入也好,晚上陪寫作業也好,送孩子去各種培訓班也罷,這些都構成了家長的一條壓力鏈,客觀上都剝奪了家長自己的閑暇時間。對於這一代家長來說,教育成了最保底的階層流動渠道。所以,已經實現階層跳躍的家長們,必須把幾乎所有可以調動的金錢、時間、人力資源都用在孩子身上,以此維持自己的安全感。




在這種情形下,這一代父母哪有不累的道理?






高額的關係處理成本







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放養到精細化培養,兩種變化的背後,都會帶來家庭結構的變化。對孩子安全的高度隱憂,對教育成敗的極度焦慮,都促使更多的人參與到孩子的教養過程中去。




在過去,儘管三代同堂的現象更多,但老人、夫妻、小孩各司其職,基本上互不干擾。但在如今,老人、父母和孩子都同時在為孩子的某道數學題不會做,或是某個培訓班沒報上而焦慮。管的人多了,矛盾自然也就出來了。




在之前的大家專欄文章里(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進入作者專欄文章列表),我曾提到過家庭人口數量對育兒的影響。例如核心家庭,三口之家彼此的連線是3條,如果多一個老人進來,所有成員之間的連線就會變成6條,如果再加一個人,就會變成10條。




如果一個家庭內部四個老人都介入,那麼對於孩子的爸媽來說,需要處理的關係一定會爆炸。因為對於這對夫妻來說,他們不僅要處理跟每一個人關係,還要照顧老人們之間,老人們與配偶、孩子的關係。所謂糾纏不清的婆媳關係、女婿和丈母娘的關係,就是育兒人數增加之後的副產品。




但是,如果老人們齊刷刷地撤回自己的窩,年輕的夫妻基本上熬不過三天。

所以,要維持孩子的安全和發展,又要確保夫妻都能去上班,目前的家庭成員是必要的。既然家裡必須要這麼多人,那麼也意味著要花費相當的精力來維持人際關係。




這一點很像戰爭期間,後勤補給線越長,糧草的損耗就越大。事實上,最好的模式是由夫妻二人自己商定、決策,這樣溝通成本最低。但在不得不需要長輩加入的情況下,夫妻就需要騰出一部分時間精力,專門來維護他人的情緒。




所以,上述三點,即維護安全上的殫精竭慮,對教育的無止境重視,以及維護家庭成員關係的高昂投入,共同組成了今天育兒的三座大山,壓在了這一代父母的背上。我們氣喘吁吁,乃至精疲力竭,只有緩衝之地,卻沒有退路可言。或許,這就是我們這一代為人父母的宿命吧。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姜建強 | 在日本,為什麼杜絕性騷擾是不可能的事
曹東勃 | 「瓜菜代」的中國往事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