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飯渣,追著喂不是辦法,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胃口大開?
閨蜜跟我訴苦:
「我家小寶這陣不好好吃飯,為這生了不少氣,越逼著吃,他還越不吃,居然還學會把碗故意往地下推!
最鬧心的是爺爺奶奶乾脆追著喂,拿ipad放著動畫片哄著喂。老大就是這麼追著喂大的,去了幼兒園好長一段時間不好好吃飯,當時一家人就商量好小寶一定不要重蹈覆轍。
但是現在幾頓不吃老人就又不淡定了,生怕餓著孩子,到底該怎麼辦?」
除了我閨蜜有這煩惱,小暖看每天后台關於孩子吃飯的留言和提問也真不少,特別是夏天天氣熱,到了所謂的「苦夏」時節了,小娃們這胃口更是變化莫測起來。
孩子不好好吃飯,當媽的難免會焦慮。追著跑著喂、電視玩具哄著喂、零食誘惑著喂,各種「大殺器」都使出來了。
可所有大招一起上,小主也不一定買賬,從長久看,這些方法也治標不治本。
逼著吃,只會讓孩子心理上更抗拒吃飯,失掉了食物本身的樂趣。
想想潼潼小時候,添加輔食的頭一年,幾乎每過一陣子就要為吃飯的問題鬥智斗勇。她雖然不算「靠光合作用長大」的真正飯渣,卻也不是個完全省心的小吃貨,有段日子經常連著大半個月幾乎頓頓像小鳥啄食似的吃幾口就搖頭推碗。
孩子不好好吃飯的焦慮感,我也算深有體會。可往好了想,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能讓家長對孩子不同時期成長規律進行探索,同時媽媽自己也能「修身養性」。
現在的我,已經很少為潼潼吃飯操心了,並不是說她永遠「吃嘛嘛香」,而是在這些年的摸索中,我也慢慢達到了在孩子胃口和自己心態之間的合理平衡。
而這段並不輕鬆的經歷,今天就拿來分享給還有類似煩惱的朋友吧。
第一回合
寶寶不好好吃飯?
試試調整吃奶順序和數量
潼潼剛加輔食的時候,我曾經試過在她剛小睡起來的時候去嘗試喂她。可好幾次卻發現,把剛睡醒的潼潼放進餐椅,她就會掙扎大哭,怎麼也不吃輔食,而抱出來喂點奶後,反而她倒願意吃大半碗米粉了。
一次看書剛好看到,有些小寶寶在添加輔食的初期,只有在不餓不困心情好時,才有耐心嘗試輔食這個新鮮事物。這才明白,對於潼潼來說,先吃一點奶墊墊肚子再吃輔食的做法比較適合她。
身邊也有朋友的寶寶很喜歡吃米粉,即使不吃奶也願意大口大口吃輔食,這樣的寶寶,先吃輔食再喝奶就也完全沒問題。
孩子的喜好,還需要咱們根據自己娃的性格來揣摩和調整。
有些寶寶太過戀奶,也會影響吃輔食。特別是如果運動量不太夠,奶的攝入量又太多,或者夜奶太過頻繁,都會影響白天的輔食進食。
這時候,可以考慮適當減少奶量,或者試著讓寶寶多放電,寶寶可能會胃口更好。
而對於一歲半以前的寶寶來說,奶還是「主食」,寶寶所需的大部分營養還是通過奶來提供。而這一階段添加輔食的目的,更主要是培養良好的進食習慣、鍛煉寶寶的咀嚼能力和腸胃適應能力。
所以,如果寶寶不好好吃輔食,也不用過度焦慮,與其威逼利誘壞了寶寶的心情和興趣,倒不如適當佛系,讓寶寶覺得吃飯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第二回合
怎麼喂都不吃?
試試BLW,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潼潼吃輔食的頭一個月,總體來說還算順利,但新鮮感一過,看見遞過來的勺子就開始有些要躲。我好奇地觀察她,最後發現原來這個小妞是想要自己來動手了。
好吧,那就把BLW大法(Baby -led Weaning:寶寶自主進食)用起來。
不同於傳統的從泥開始逐漸過度,BLW倡導一開始就把主動權交給寶寶,剛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就給寶寶提供各種手指食物自己抓著吃。
從此潼潼的小餐盤畫風突變,從各種細膩的菜泥、肉泥、米糊糊,變成了表面豪放實則也軟硬適當的的土豆條、胡蘿蔔條、水果條;而吃飯的畫風也從老母親端著碗、拿著勺、一臉慈祥地上演母愛戲碼,變成了小主子自己愉快地抓著各種手指食物捏、扔、塞、吐。
回頭總結一下BLW大法的妙處:
●手指食物鍛煉了寶寶的抓握能力和咀嚼能力,也讓寶寶變被動為主動,恢復吃飯的興趣;
●比起頓頓飽含深情的認真打泥,一切一蒸真的是快捷方便,小主不吃時老母親也能笑對人生,保存實力繼續戰鬥;
●從長期來看,讓寶寶自己吃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吃飯問題上「壓迫與被壓迫,控制與反控制」的家庭矛盾,寶寶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恢復了吃飯的興趣。
強迫,通常只能換來更加長期的反抗和厭惡,BLW的精髓是放手和尊重。
咳咳,想要放手嘛,弊端肯定也有:
●戰場狼藉不用說,一般是扔的多吃的少,不僅要洗碗拖地還要洗一遍孩子;
●寶寶的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還不夠成熟,吃進去的東西常常沒有完全消化;
●寶寶吃固體狀的手指食物有時會又咳又嘔,場面十分驚悚,雖然乾嘔是寶寶的自我保護機制,但也著實考驗老母親的心理素質(保險起見,請學會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備不時之需)。
說起來,傳統的投喂和自主進食真是各有利弊,在潼潼恢復胃口之後,我採取的還是傳統的輔食進食方式加上BLW結合的方法,每頓飯提供一些手指食物抓著吃。而BLW里蘊含的尊重寶寶的育兒理念,也被我一直延續了下去:
●每餐我會多準備幾種不同的食物,允許寶寶有自己的偏好,不愛吃的東西不強迫,可能過段時間再提供,或者變換一種做法;
●每餐提供不同的手指食物,讓潼潼練習抓握和咀嚼,這個過程潼潼的小手指靈巧了不少,七八個月已經可以精確的兩指對捏拿起很小的溶豆;
●有段時間潼潼很愛搶勺子,我就準備一個勺子給她拿在手上研究,也會放小半碗飯在面前她試著自己亂戳亂挖,到一歲左右,潼潼就能像模像樣拿著勺子自己吃飯了。
第三回合
不吃米粉和泥了?
寶寶可能是要求咀嚼能力升級
突然有一陣子,潼潼不愛吃一切糊狀泥狀的東西了。掐指一算,吃輔食兩個月了,估計嫌棄了泥狀的口感,該升階了。
於是,把米粉換成麵條,菜和肉從攪拌成泥變成略微剁碎,見到飯碗就扭頭的潼潼又開始大口大口吃飯了。
過了幾個月,麵條這類稀糊糊軟綿綿的東西也不愛吃的時候,我嘗試了發糕、鬆餅之類更加稠和固體狀的食物,又解決了一次即將到來的罷餐危機。
鍛煉咀嚼能力也是一歲前添加輔食的一個重要目的。
被AAP等認可的傳統主流觀點裡:
添加輔食的最初時期里寶寶可以吃稀且細膩的米粉、菜泥、肉泥;
八個月左右就可以給寶寶嘗試稠一些的顆粒狀的食物了;
適應一陣子後再慢慢過渡成固體食物。
而相對更激進的BLW觀念里,認為家長從一開始就可以給寶寶提供固體食物。
即使寶寶始終不排斥接受泥狀的食物,媽媽也一定要注意主動給寶寶升階:從泥,到顆粒,再到塊狀。讓寶寶的咀嚼能力、吞咽能力和消化能力都慢慢成長。
擔心寶寶沒長牙嚼不動?其實寶寶的小牙包裹在牙床下面非常堅硬,已經可以壓碎比較軟的塊狀食物了。
吃粗一點的東西就吐出會來?這是寶寶的咀嚼和吞咽能力需要多加練習,我們能做的就是多給寶寶一點時間和耐心。而咀嚼能力的提高也會幫助鍛煉寶寶口腔的肌肉,同時也是寶寶語言能力提高的基礎。
吃輔食的目的,是讓寶寶從吃奶逐漸的過渡到吃固體食物。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小吃貨也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出來的。
當然,小暖也要提醒一下,完全的BLW方式還是有些爭議的,如果要用,需要注意一些安全條件。
居英的育兒博主@愛蓮莘麻麻、@萌祺駿媽媽都曾提醒,進行BLW餵養時,孩子需要六個月以上大,進食必須要坐直,不要給孩子整顆堅果,葡萄、鵪鶉蛋之類容易直接滑入氣道的球狀食物需要一分為二去核後給,把食物切成寶寶拳頭大小的條狀或塊狀,不要留寶寶一個人吃東西等。
第四回合
終極秘籍,美食花樣變變變
剛加輔食的小寶寶需要慢慢添加新食物,觀察三天是否過敏以後再繼續添加。而那時的娃咀嚼能力有限,基本只能吃些蒸的煮的食物,所以如果不好好吃飯,老母親能變的花樣其實並不多。
可隨著小朋友慢慢長大,味覺更加敏感了,就不能滿足於老三樣的做法了。這時候,能幫助寶寶度過絕食期的終極秘籍,就是盡量多變化花樣。
比方說,可以讓寶寶嘗試不同的食材。
有次和朋友聊起來,她家寶寶十個月了還沒怎麼添加過肉類,說起來是怕孩子不消化,吃來吃去就是那幾樣。
其實美國兒科學的建議是,剛剛添加輔食的時候其實就可以給寶寶嘗試肉類了,動物性的鐵和鋅對這個階段的寶寶發育很有好處;而容易過敏的食物晚點添加的觀念也已經過時了,像傳統觀念中雞蛋、魚蝦類高致敏的事物,就算晚添加其實也並不會降低過敏的可能性。
2017年歐洲兒科腸胃病肝病營養協會在針對健康足月兒的輔食添加指南中建議:
「延遲添加容易致敏的食物並不能降低晚期過敏性疾病的發生風險,只要寶寶滿4月齡,任何可能導致過敏的食物都可以添加。」
再比如,巧手麻麻們還可以變換不同的做法。
變換做法不一定需要多複雜,比如最初我在米粉里添一點菜肉泥,吃了一陣潼潼不愛吃了,我就試著把米粉和菜肉泥分開。
再後來一陣子,她又不樂意吃幾種菜拌在一起做成泥,我就把每種菜分開蒸煮,不好嚼的剁碎,好嚼的做成手指食物,這個吃一口,那個吃一口,「東北大燉菜」變成了「精緻小炒」,沒過多久潼潼又胃口大開了。
「精緻小炒」吃夠以後,老母親繼續鑽研各種各樣的菜式。
比如營養超豐富的牛油果,嘗試了拌香蕉、做奶昔等方法她都不愛吃以後,我又試著切塊放在攪勻的蛋液里,再撒上乳酪放進烤箱做成「牛油果蛋撻」,潼潼很快大口大口別提吃的多歡。
除了變食材、變做法,有時候哪怕變變餐具也有可能起到神奇效果,有陣子潼潼抗拒勺子,我試著用筷子夾起食物給她,同樣的東西,她居然也就願意張嘴吃了。
在前面咱們說過的尊重寶寶進食意願、培養寶寶對食物的興趣等tips之外,多花些心思琢磨寶寶的口味偏好,也算是家長能用來解決飯渣難題的終極法寶了。
給寶寶提供豐富飲食,除了能讓寶寶保持吃飯的興趣以外,更重要的意義是保證營養的均衡。
曾聽過一場澳洲註冊臨床營養師劉遂謙關於孩子輔食的講座,講座中提到孩子高質量的飲食結構應該是這樣的,分享給大家:
●食物的種類要豐富,最好每周能達到五十種以上不同的食材,五穀雜糧、不同的肉類、不同顏色的蔬菜水果交替著吃,為寶寶提供全面均衡的營養;
●營養密度要高,小寶寶的胃容量很有限,白粥、湯之類低營養密度又占肚子的東西盡量不要成為常規飲食;
●結構合理,寶寶每天的伙食里要包含主食、果蔬、肉蛋、乳製品四大類,讓宏量元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和微量元素(鈣鐵鋅硒等等)手拉手肩並肩為寶寶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回想潼潼添加輔食的第一年,我也會因為她的吃飯問題與自己的焦慮周旋,而在努力讓自己平衡下來的過程中我也發現,當我的態度平和了,少些控制孩子的慾望,把決定吃多少的權力交還給孩子後,總能在靜靜耕耘中等到花開。
而每次花開,又給了我下次遇到問題時靜靜耕耘的力量。
美國兒科學會實用餵養指南中有兩句話曾給了我方向:
「如果你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孩子的飲食問題,而非著眼於某個節點的話,你擁有清晰思路的可能性會更大。」
「別忘了,我們使盡渾身解數不只是為了把飯喂進孩子的嘴裡,我們為的是把影響其一生的健康飲食習慣灌輸到孩子的腦袋裡。」
只願每個寶寶,都能不辜負媽媽的愛與美食。
-END-


※那些陪我們長大的經典國產動畫片里,有著我們的過去和孩子的未來
TAG:林小暖bel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