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春梅:一間遼闊的教室

周春梅:一間遼闊的教室

周春梅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周春梅是個典型的讀書人:每日手不釋卷,讀書是她的生活方式。青少年時代她偏好中國古典文學與現當代文學,自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周春梅進入南京師範大學附中擔任語文老師,工作後她的閱讀逐漸轉向西方經典,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黑塞等人「攖人心」的作品。她還會收集與閱讀中外作家們的讀書筆記、創作手記,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閱讀也進一步延伸至社會、歷史、教育等領域,近年來更偏重第一手資料的史學家的著述與各類通史,希望能獲得更為客觀、理性的認識。

周春梅引導學生閱讀經典,追尋真善美,培養學生的美好人格。她希望在偉大的作品與學生之間搭一座橋,更希望用愛、時間、心力和智慧,引導學生從小教室走進遼闊無邊的世界,在此過程中,學生和她都融入「偉大」,實現成長。

閱讀與教學

她的閱讀:如曠野上的樹

在周春梅眼中,閱讀應當是隨性自然的。人與書的相遇,如同人與人的邂逅,有其不可言說的奇妙。而隨性自然,又並非如轉蓬般漂泊無著。她喜歡這樣形容一種理想的閱讀:「如同樹的生長」——一些重要的母題如同主幹,由此不斷延伸出新的子題、相關的作家作品,如同枝葉圍著主幹不斷生長。在閱讀中,生命的根基深入土壤,枝葉則朝著自由的天空舒展。

回顧她這些年的閱讀,有一些詞可作為關鍵詞,構成她自己生命的根基:美麗的詩性、汪洋恣肆的想像力、堅忍正直的品格、健全的理性。她在文字中尋找現實中鮮有的活潑生命力,那是土地里生長出來的堅韌與野性,是曠野上的自由,以此對抗刻板、功利、奴性與異化。

經典無疑是這些根基最重要的養分來源。至於如何閱讀經典,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唯一的方法就是拿起原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進心裡去

著名特級教師、雜文家吳非曾說:

她讀的書,遠遠超出專業需要,視野與經驗,逐步滲透於教學,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這也許正是她的教學優勢,作為帶領學生的讀書人,能在更廣闊的層面帶領學生追求為精神生命的閱讀。

閱讀與教學的有機融合

有一句話說得很有意思:「手裡拿著鎚子,就會到處發現釘子」。周春梅認為:「 如果我們一直保持一個教師的敏感,就會發現可用到教學中的閱讀材料如源頭活水,取之不竭。」 這些年的教學經驗告訴她,學生更在意課堂的「乾貨」是不是夠多,因此她希望自己能更多更好地呈現有價值的教學內容,而不是對課文進行過細的、有些枯燥和牽強的過度解讀。

教學中,周春梅有一個習慣:帶學生看一本書中的某個片段後,會順便推薦一下這本書。比如北島的詩選,對老師們來說,可能新鮮度不夠,但對接觸詩歌不多的學生來說,既有經典性,也能保證閱讀的質量,學生如果有偏愛的作品,還可以繼續挖掘,實現更廣泛深入的詩歌閱讀。

周春梅在教學現場

像這樣由一個具體的片段進入薦書環節,周春梅覺得比空談閱讀的益處更好。「談論讀書,不如直接讀書」。老師直接摘取一枝一葉,讓學生看到它的青翠美麗,TA可能會很迷戀,然後可能就忍不住去看看那棵樹、那片樹林、樹林所在的廣袤的原野,原野上的天空……會由一個片段走向一本書,再到一個作家,一個主題,再走向相關的另一些作家,另一些作品……最終形成自己的閱讀體系和精神譜系

常規的課堂教學之外,她還是學校樹人文學社的指導老師,帶領同學們每周進行一個安靜卻有意涵的小型文學聚會;她和同事們還組織了「地平線讀書社」,義務為家長、學生做報告、做諮詢。無論是閱讀教學的內容還是場合,她都儘力使其不僅僅局限在一個小範圍內。

閱讀的外延:無處不在

閱讀的對象還可以延伸至更廣的領域:讀人,讀生活,讀世界

周春梅曾聽一位主持人說到「要隨時關注現場氣氛,調整節奏」,她立馬想到課堂也應如此,我們要隨時關注學生的狀態,把「人」放在第一位,調整課堂內容與節奏。

跟閱讀相比,周春梅覺得生活更重要。一個教師如果能在閱讀以外培養廣泛的興趣,對實實在在的生活、豐富的生命形態始終保持好奇和熱情,她覺得更能給學生一種本質的熱情,讓他們熱愛生命,相信未來。

從稀鬆平常的語料中周春梅也能讀出哲思:「以前我聽很多歌就是一聽而已,現在我想想好多歌詞寫得還蠻有道理,比如說《西遊記》的主題歌里有一句,『說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後來一想對啊,有的時候,很多時候去想遠方怎麼樣,其實路就在腳下,或者說路必須在腳下。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特別具體的生活事件裡面……應該過好每一天。」

教學:關注每一個當下的自然生成

以詩喚醒詩,以詩情喚醒詩情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材修訂後,第一個專題是詩歌。怎麼樣在高中起始階段喚起學生對詩歌以至文學的熱情呢?周春梅覺得應當「以詩喚醒詩,以詩情喚醒詩情」。

上海女詩人陸憶敏的一首詩正切合周春梅教這個專題的心境:

我驕傲,我將要教你們偉大的詩。這些詩,將與你的青春相遇,留下長久的印記。

結合「青春和詩歌」這個主題,周春梅還想到自己曾看過一本北島編的詩選《給孩子的詩》,她覺得北島的序言寫得特別好,正好切題。

我相信,當青春遇上詩歌,往往會在某個轉瞬之間,撞擊火花,點石成金,熱血沸騰,內心照亮,在迷惘或昏睡中突然醒來。

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風,細沙和風暴,每個孩子的感受都是獨特的,就像指紋那樣不可重複。

學生分享現場創作的詩

去年南師附中開放日,一位網名「馱星星」的地理老師誤打誤撞進行了周春梅的課堂。第一節聽的是她上的《白雲一片去悠悠……》。這是一節詩歌寫作課,他感嘆:

整個課堂氛圍、學生的討論、教師的引導都讓我感到震撼。在這節課中我感到附中的孩子很有主見……對於每一首詩,學生總是樂於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即使這個觀點可能和老師和班級其他同學不同……這點很少見。

每節課都是唯一的

聽過周春梅上課的很多老師,對她溫和中的精緻靈秀印象殊深。她很在意教學品質,儘力追求最好的教學狀態。有年長的同事常勸慰,課堂永遠會有遺憾,教師的知識和能力是有限的,這節沒上好,以後的日子長著呢。但周春梅並不太認同這個觀點。她認為每一節課都是「唯一的」,時過境遷則難以彌補,故而她在意每一節課、每一個環節。她的教學有精神高度,取法乎上,同時細微之處都深思熟慮,唯恐學生理解錯誤。她認為教學上精力是不能少花的,因為每節課都面對四、五十雙眼睛,「他們看著你,你沒法混」。

周春梅在課堂現場

但同時,周春梅也很強調對學生的理解: 「其實每一節課都上好非常地難。」「除了要求自己努力做好,也應該更多理解學生。」「你應該更多地想到學生一堂課都高緊張度地聽其實非常累,所以偶爾走一點神都很正常,不要去苛求學生能呈現出那種特別『完美』的狀態」「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天地就有多大。這『胸襟』,也應當包含對學生『不聽講而自己閱讀或者睡一會兒』的尊重。」

和學生共同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周春梅的內心時刻充盈著為人師的幸福和對學生的博愛:「我真切地感受到做教師的幸福。上天賜給我們這樣的幸運,可以陪伴一群又一群的孩子,走過他們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見證他們的成長,也和他們一起追求心靈的成長、完整,一同追尋永恆的青春與夢想。我們不斷成熟,卻又永遠年輕。」

周春梅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孤獨,因此希望在教學中感受明亮,傳遞明亮,也藉此照亮自己的生命;希望與學生一起直面誰都無法迴避的人生之重,學會與之和解、共生。

「學生因為在課堂上漸漸了解我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之後,會對我產生信賴……會把自己的情感,或有一些形而上思考和我分享。我覺得他們和我分享的內容是我很重要的一個教育資源。當然前提是我非常尊重學生個人的空間。」

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周春梅也不會刻意掩飾什麼,並和同學們說「遇到不快,我會去想或做一件讓自己從心底笑起來的事。」並請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同學們的交流撫慰了周老師的情緒,也讓師生彼此的心靈都得到了治癒和成長。

周春梅在教學現場

周春梅覺得老師一定心胸要更開闊,或者說眼裡看到的學生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有多種發展可能的人」。如果在她的課堂上能夠喚起學生對其他學科的一種熱情,也未嘗不是一種成功。對於一個老師來說,能不能讓學生永遠都不會忘記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點燃了學生某個部分。

「種種喚醒、種種點燃最後都變成了學生自我的一個喚醒和成長。所以我所理解教育的最核心就是『點燃和喚醒』。……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一種喚醒。」

「我們能不能讓自己的課堂多一些這樣的『點燃』?點燃學生,也點亮我們教師自己。教師多有這樣的體會:看見學生的眼睛如星星一樣明亮起來,就會感覺自己的生命也被點燃了,從中獲得的成就感與幸福,難以言喻。」

吳非在為周春梅作的序中說:

課堂能引發無盡的想像,思緒會飛往遙遠的未來,當學生回望童年、少年和青春的教室,遼闊的空間儘是夢和詩……在小學和中學,學生如果能遇上幾位學養高、有境界的啟蒙之師,則非常幸運,因為此後未必再能遇到。

周春梅是受學生敬重的教師,很多學生畢業後仍然懷念她那「有光」的課堂,把師從於她作為美好的青春記憶。

如果附中、尤其是附中的語文組和周老師能讓我決心成長為一個文學文化的愛好者、從業者並為之沉醉一生,這至少能讓我堅信,《死亡詩社》里當年讓我泣不成聲的結局可以是真的,而現今日益功利化的高中教育制度下,也永遠會有理想在萌生。

《一座秋山的落葉——記周春梅老師》——鄭熙青(南師附中2002屆學生)寫於2011年

以純粹營造遼闊的空間

周春梅重視自己的職業聲譽。教書19年來,她從不收家長的禮物,也未做過一次有償家教。這樣的老師,也許會被許多人以為有「道德潔癖」,但於她而言,只是堅守了一位教師的底線:「如果我收了這些禮物,卻在課堂上宣講真善美,面對孩子純潔的眼睛,我會有負罪感。我珍惜我的課堂,珍惜自己在工作中獲得的尊嚴感,雖然可能因此被視為不近人情,也不願妥協。」她用自己的言行樹立了教師應有的形象,也是對學生很好的教育。

習慣獨處的周春梅以讀書思考為樂,她的教師生活比較「淡」,聽聞涉及名利的話題,她會顯出倦態,後來竟充耳不聞。有人感慨「周春梅天生要來做教師的」。在這個時代要保持教師的職業精神,不說付出代價,至少也要受些苦痛。但她認為「淡泊」不難,保持平常心也不難,放棄一些東西,就能開拓無限的空間;只要有書讀,只要學生願意多讀書,作為教師就該知足了。她安靜地讀書、思考,有一個遼闊的心境,置身於講台邊,學生也就通過她的姿態,發現教室上方有燦爛的星空,四壁消失,遼闊的世界出現在面前。

周春梅在校園內

吳非有一段精彩的總結:

在一間遼闊的教室里,學生開始了真正的學習,他們沉浸於想像和探索中,徜徉於驚奇和思考中,不把學習看成一段距離的「賽跑」,當然也就無所謂「起跑線」,學習也就沒有「終點」。教師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明白,學校之外還有更大的學校,走出教室之後處處都有課堂,學習仍在繼續,人生不會下課。

這是周春梅所嚮往的理想境界,也是她相信的教育常識,她將一直在這間遼闊的教室里,也將一直在路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TAG:21世紀教育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