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哪些病根本不用治,以及保健品欺詐套路

哪些病根本不用治,以及保健品欺詐套路

==共同分享互助社群==

要真諦用共同互助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並請承擔全部責任!

很多時候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醫學知識,不能自醫,有一點毛病就要去醫院。但在醫生看來,很多病聽著挺嚇人,其實不用治,都是瞎花錢。

關注共同互助,讓每個家庭的醫療費用降低50%以上,也為醫療社保資源的有效利用釋放更大的能量和天地。一個感冒要花費幾百塊錢的治療時代應該成為過去。醫生才有時間和精力去治療,需要真正投入的地方,簡單治療,簡單保健,是每個人共同的責任,不是把我們醫科大學培養出來的專家學者,只是成為吸引眼球和賺錢的工具。因為50%的治療方案就只是去買葯的過程。

1、乳腺增生—正常的生理現象

一個體檢下來,10個女生8個有「乳腺增生」問題。這時很多女性往往會跑去醫院問醫生「乳腺增生會不會癌變成乳腺癌?」、「吃點什麼葯才能『消滅』增生」。其實,大部分乳腺增生的患者根本不用治療。

在醫學上,有些乳腺增生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最典型的莫過於經期引起的乳腺增生,女性月經前乳房會特別不舒服,感覺脹脹的,還有點痛,但生理期過了脹痛就漸漸消失。另外,一些女性為了凸顯「好身材」,內衣經常會穿得過緊;亦或時最近發生了不開心的事情心情比較鬱悶,精神壓力比較大,同樣也會引起短期的乳腺增生。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乳腺科主任醫師賈國叢介紹,乳腺增生其實是一種良性病變,正常的生理現象,無特別的治療方法,極少數會發展為乳腺癌,注意定期複查即可。另外,只要每天保持良好心態,少吃含激素較高的食品,堅持適量運動就能有效緩解乳腺增生。

2、宮頸糜爛—只是名字嚇人

「糜爛」一詞威力巨大,第一次聽到「宮頸糜爛」這個詞,腦中已經腦補出「宮頸開始慢慢潰爛、發臭,進而波及整個子宮」的可怕畫面。其實,這只是醫學名詞史上一個大失誤。

在國際上,「宮頸糜爛」這個名稱已經被取消,我國婦科教材也取消了這個稱謂。它的真身是「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譚先傑介紹,宮頸糜爛是女性一種正常生理改變現象,並不能稱之為病,大部分宮頸糜爛的女性只是受激素水平的影響出現上皮異位,待激素水平穩定後所謂「糜爛」情況就會得到改善。

許多女性被街邊小廣告忽悠,通過所謂「物理治療」處理宮頸糜爛、宮頸炎,弄得不好還會引起無謂的感染,錢包受傷的同時還傷身,簡直是大整蠱!

3、子宮肌瘤—多數都相安無事

「子宮肌瘤」這個詞實在太容易讓人聯想到癌症了!其實,此「瘤」非彼「瘤」,子宮肌瘤的瘤多數是良性的。子宮肌瘤也是婦科體檢的「常客」,幾乎三分之一的媽媽級人物都會遇到。有些小肌瘤不但沒有任何癥狀,甚至連婦科檢查也難以覺察,偶爾做B超才發現。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洪莉介紹,如果肌瘤比較小,患者無明顯癥狀,而且查過肌瘤無惡變徵象,只要定期隨診觀察即可。但是如果單個子宮肌瘤直徑超過5cm,屬於比較嚴重的情況,最好及時手術切除。

4、慢性淺表性胃炎—就是消化不良

據調查顯示,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檢出率達80%-90%。在醫院,只要你接受胃鏡檢查,幾乎無一例外會得到這麼一個最輕級別的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醫師很難見到「胃、十二指腸未見異常」的正常胃鏡報告。所以,幾乎大多數人都有慢性淺表性胃炎。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白楊介紹,事實上,胃鏡報告中的很多慢性淺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並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完全不需要治療。如果飯後出現飽脹、消化不良時,吃點多酶片、多種益生菌即可緩解,並不需要擔心。

5、甲狀腺結節—95%都是良性

另一個體檢「高頻」疾病就是——甲狀腺結節。很多人體檢一查出有「甲狀腺結節」就非常緊張,認為要馬上治療,非常擔心變成「甲狀腺癌」!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滕衛平介紹,之所以很多人都有甲狀腺結節的問題,主要是因為B超技術的進步,連3毫米的結節都可以看到。

事實上,1厘米以下的「甲狀腺結節」完全不必擔心,也不需做進一步檢查。絕大多數是良性的,更不會變成「甲狀腺癌」。大多數甲狀腺癌是「惰性腫瘤」,即「它很懶,不愛轉移,也不愛進展。」如果結節大小在1-4厘米,一定要定期做檢查。

6、骨刺—是人體的自我保護

大多數人一聽到有「骨刺」就立即想到拔刺,欲把刺弄掉而後快。甚至常常會和「骨裂」聯繫到一起,擔心是不是「骨裂」導致的細小「骨刺」?大家完全被「骨刺」的名字欺騙了,骨刺其實是一種人體的自我保護。

廣州中醫藥大學骨傷科醫院骨傷三科主任醫師張文財介紹,骨刺即骨質增生,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也不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而且大多數骨刺並不用治療,要治的話就只能治引起骨刺的原發病——骨性關節炎,比如進行減肥、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以及藥物止痛等。

7、心臟早博—沒癥狀不用治療

心臟在正常跳動時,如果提前出現一些跳動,就像是演奏舞曲節奏亂了點,這種情況被稱為「心臟早搏」。

很多人認為查出「心臟早搏」往往會和心臟病聯繫起來,認為要立即治療。事實上,花了一大堆錢,治了一個本無需治療的病。注意:心臟早搏本身不是病,多是心臟其他問題的伴隨癥狀。

吉林大學第四醫院心內科副主任潘洪濤提醒,如果早搏是體檢查出來的,患者沒有任何感覺,也不影響日常生活,這種情況不用治。即使要治,最好的治療不是用藥,而是應積極化解、疏導患者的焦慮情緒。建議這些人平時少喝濃茶、咖啡等飲品;正常作息,少熬夜。而如果心臟早搏癥狀明顯,影響了日常生活,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用抗心律失常葯對症治療即可。

8、盆腔積液—3厘米以下不用治

「盆腔積液」聽起來非常可怕,其實人體的盆腔、腹腔並不是乾巴巴的一塊「土地」,腹膜、大網膜、腸管等都會分泌一些液體,這些液體通常起到潤滑和保護盆腹腔器官和組織的作用。

而「盆腔積液」僅是一種表現,而不是一種疾病,更確切地說是影像學對盆腔內液體的一種描述。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主任張頤介紹,幾乎每個女性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積液,一般女性都在3厘米以下。3厘米以下可以視為正常範圍,如果沒有其他不舒服的癥狀,是不需要治療的。

「那如果稍微多於3cm 呢?」如果是排卵期、月經期或者月經剛結束的時候,積液可能會略有增多,但如果沒有其他任何異常,即使稍微多於3cm 也不必大驚小怪。

9、單純性肝囊腫—小於5厘米不用治

很多人體檢查出了「肝囊腫」,就像得了肝癌一樣,感覺人生無望,天妒英才,其實大可不必。肝囊腫大多是先天性的,即「娘胎裡帶的」,並且生長非常非常緩慢,多數人更是無明顯癥狀。如果不是體檢時偶然發現,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不會發現。

浙江金華文榮醫院外科主任施福田介紹,肝囊腫臨床最常見的是單純性肝囊腫,主要是先天性肝內膽管或淋巴管發育異常造成的,是肝臟良性的病變。

由於囊腫生長緩慢,大多數人無任何明顯癥狀。一般小於5厘米的肝囊腫,不需做任何治療,但有必要定期(每隔6個月或12個月)到醫院做B超複查。若大於5厘米以上,應該到醫院接受治療。

10、濕疹—一瓶潤膚霜就搞定

得了「濕疹」又癢又疼,很多人愁得不得了。輾轉治療,散盡千金,也不見好。然而如果醫生告訴你,對付大部分濕疹,潤膚霜就行! 你信嗎?

其實濕疹是一種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皮膚過敏」反應,想要保護好皮膚,就得保護好皮膚的兩層結構,一層是皮膚角質層,一層是角質層外覆蓋的一層脂膜。

看似普通的潤膚霜既能更好地保護皮膚屏,又能減緩刺激反應。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劉曉雁介紹,抹潤膚霜要遵循三原則:量足、多次、按摩。

量足:在用量上,針對皮膚乾燥,患有特異性皮炎的孩子,要使用超過平時潤膚的用量,厚厚地抹上一層,因為量大才能起到作用,一般一周就要用完250克。

多次:除了量足,還得每天反覆多次,不厭其煩地塗抹,加固保濕力度。一般而言,一天抹上4到6次才算正常。並不是洗完澡才抹,不洗澡也得抹!

按摩:除了用對量,還得學會塗法,否則三下五除二一股腦推勻,反會傷害皮膚。正確的塗抹手法是,手掌、手指形成一個扇形面,輕輕地把藥膏推開,輕輕地揉,按摩,讓潤膚霜吸收得更均勻,給孩子揉得更舒服。同時,揉搓還能起到一個止癢,按摩皮膚的作用。

保健品欺詐,這些套路要當心!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主題日「防範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進社區科普宣傳活動是今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系列活動之一,由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聯合主辦。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和有關專家向北京市海淀區馬連窪街道居民現場講解,揭開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的騙術。

「親情」「免費」陷阱多

「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問題傷及的多是老人、病人。」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主要是老人和病人有一些特殊心理容易被利用,因此落入一個個營銷陷阱。

「親情」陷阱。認「乾爹」「乾媽」是食品保健品營銷的常見手段,一些商家利用老年人易心軟的特點,抓住老年人孤獨的心理,對老年人虛假關心,嘴比親生兒女都甜,哄騙老年人購買產品。老年人成了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最大受害者。

「免費」陷阱。不僅有免費的豆油、紙巾這些小玩意吸引老年人,有些商家還會組織免費旅遊。比如,以「感恩行動」的名義組織老年人客戶到旅遊景點免費旅遊,在遊玩期間組織對這些客戶體檢,謊稱部分客戶有極大的患癌風險,藉此推銷聲稱可以治療癌症的產品。

「專家」陷阱。商家找一些假專家甚至是在消費者中發展會員並將其虛假包裝成「專家」,組織健康講座和體檢甚至上門推銷,由假專家開展一對一的「診療」,解讀體檢報告,渲染體檢結果的嚴重性,嚇唬消費者,再提出解決方案,從而達到以高價銷售產品的目的。

「公益」「分紅」藏貓膩

「公益」陷阱。不少老年人熱心公益事業,也被商家利用,以舉辦「全國健康萬里行」「老年人模特隊」「夕陽紅旅遊」等公益活動的名義,實則還是組織所謂「專家」講解「養生知識」,現場開展各種互動,會後一對一誘導與會老人高價購買產品。

「病友」陷阱。一些商家會利用病人之間的同理心,組織「患者」現場說法。比如,以「親身經歷」宣傳食用產品的療效,將普通食品渲染成能治療癌症的神葯,欺騙性強,容易讓消費者忽略正規治療,延誤癌症患者的治療,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分紅」陷阱。一些商家會招募老年人代理推銷產品。聲稱產品功效好、公司實力強大,吸引老年人參與,實際上是利用老年人希望獲利的心理,非法集資。比如,聲稱某代理活動在繳納一定本金的基礎上可以按月獲得分紅。待老年人繳納費用後,向其提供的都是假冒廠名廠址及註冊商標的產品。

「神葯」「秘方」當警惕

以上陷阱都是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保健食品,因此,廣大消費者在各種活動組織者開始推銷商品的時候,就要提高警惕,仔細辨別。

首先,別被誇張療效忽悠。一些商家利用廣告「神吹」「秘方」誘導,將普通酒或飲品包裝成治百病的「神葯」。比如宣稱「××酒」擁有獨特秘方,採用純天然中草藥植物配製而成,無激素,可治療痛風、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風濕、類風濕、手腳麻木等。

市場監管總局提醒廣大消費者,應學會分辨廣告和宣傳內容,科學、理性看待食品、保健食品廣告和宣傳。凡聲稱疾病預防、治療功能的,一律不要購買;保健食品廣告中未聲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的,一律不要購買。

其次,別被商品標籤忽悠。不少保健品會刻意將自己包裝得「高大上」,給自己貼很多標籤,比如使用「國內唯一一款」「全球公認」「美國××醫學院臨床證明」「歐盟EDQM認證、英國BRC認證、瑞士SGS認證」等。目的是將產品偽裝成高科技產品,欺騙性強。虛高的價格使得老年人的錢財受到極大損失。還有一些商家甚至鋌而走險,私刻國家行政機關公章、業務專用章、事項許可章等,偽造保健食品批准文號、證書等。

事實上,正規的保健食品會在產品的外包裝盒上標出天藍色的、形如「藍帽子」的保健食品專用標誌,下方會標註出該保健食品的批准文號。市場監管總局特別提示,消費者應首先查看產品的銷售場所資質。到證照齊全的正規場所購買產品,特別要注意有沒有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通過網路、會議、電視、直銷和電話等方式購買產品,也應先行確認資質信息。正規企業資質信息可以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查詢。老年消費者可以讓親友子女幫忙查詢。

第三,別被短暫療效忽悠。有些商家為了使保健品短期見效,在普通酒、飲品中添加「地塞米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雙氯芬酸鈉」等化學藥物成分,再利用廣告將普通酒或飲品包裝成治百病的「神葯」。其實「神葯」里添加了國家明令禁止添加的西藥,長期食用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特別是中老年人食用後可能發生意外。

市場監管總局特別提示,消費者需要查看產品的外包裝和說明書。仔細查看外包裝標籤標識的產品相關信息,做好「四不」:不要購買無廠名、廠址、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產品;不要購買標籤上沒有食品生產許可證號的預包裝食品;不要購買標籤或說明書中提及可以預防疾病、有治療功能的產品;不要購買標籤上沒有保健食品批准文號,但聲稱是保健食品的產品。

最後,消費者如果遇到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問題,可以撥打12331、12315熱線電話進行投訴舉報。

共同分享互助社群

「共同互助」讓每個家庭的醫療費用大幅度降低

依託區塊鏈技術,增加互助信息透明。「共同互助」成為共同分享和社會互助的創世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同互助 的精彩文章:

TAG:共同互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