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海和平:樂該怎麼奏,樂手最有發言權

南海和平:樂該怎麼奏,樂手最有發言權

「南海行為準則」有了一份總體設計方案

——專訪外交部邊海司司長易先良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徐方清

本文首發於總第863期《中國新聞周刊》

繼2017年6月中國與東盟十國達成「南海行為準則」(COC,以下簡稱「準則」)框架以來,今年「準則」磋商又取得積極進展。

在8月2日於新加坡舉行的中國-東盟外長會上,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和新加坡外長維文共同宣布,中國與東盟國家已經形成了「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

在從新加坡返回北京的第一時間,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司長易先良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易先良表示,這是「準則」磋商取得的又一個重大進展。這也再次證明,中國和東盟國家完全有能力共同維護好南海和平與穩定,完全有智慧達成一份共同遵守的地區規則。

「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值得慶祝,也將激勵我們繼續前行。」易先良說。

樂該怎麼奏,樂手最有發言權

中國新聞周刊:外界可能會好奇,「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究竟是什麼樣的一份文件,在「準則」整個磋商進程中會起到什麼作用?和去年達成的「準則」框架相比,區別在哪兒?

易先良:套用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的比喻,如果把「準則」比作中國和東盟國家一起在建造的一所房子,「準則」框架相當於這所房子的四梁八柱,明確了「準則」應涵蓋哪些主要內容、包含幾部分,每部分內容會是什麼。有了這個框架,填充具體內容時才不會偏離大方向。這也是我們去年達成框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要讓各方統一思想,明確「準則」是要幹什麼的。

而進入具體案文磋商階段以後,各方就面臨著解決房子怎麼蓋,也就是具體設計方案的問題。形成單一磋商文本草案的意義在於,過去11個國家可能有11種設計方案,現在我們將11統一為了1,形成了一份總體設計方案。當然目前「準則」案文磋商剛剛起步,這份設計方案也是一個開放性文件,還可以完善,也可以再調整。總體上各方同意將以此為基礎,推進下步磋商。

中國新聞周刊:從「準則」框架到「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這個磋商過程艱難嗎?遇到的障礙和干擾有哪些?

易先良:「準則」磋商是中國和東盟十國共商共建南海地區規則的進程。這個過程並不輕鬆,需要各參與方集思廣益,出謀劃策,也需要各方互諒互讓,求同存異。

在地區國家齊心聚力構築南海地區規則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一些域外國家拿「準則」說事,進行一些子虛烏有的炒作。在我們看來,域外國家應該首先弄清自己的角色。就好像一場音樂會,樂手和觀眾的職責是不同的。樂該怎麼奏,樂手最有發言權。觀眾只要觀賞和喝彩就好了。如果觀眾擺不正位置,總想自己鬧出些動靜,豈不亂套?

從剛剛結束的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上的反應看,雖然域外國家仍有不少炒作雜音,但域內國家應者寥寥,並不買賬。東盟外長會聲明對落實《宣言》和「準則」磋商取得的進展感到滿意並予以積極評價。從這個角度看,來自域外的那些嘈雜聲音,我們大可當做是「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而已。

中國新聞周刊:在「準則」磋商過程中,中方扮演了什麼角色,發揮了什麼作用?

易先良:自「準則」磋商啟動以來,中方一直發揮著建設性作用,不斷提出有益倡議,對磋商方式、路徑和案文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在2016年中國-東盟外長會上,王毅外長主動提出關於「準則」磋商的四點願景,其中包括:在不受干擾的前提下,於2017年年中前完成「準則」框架磋商。2017年外長會,王毅外長又提出「準則」磋商「三步走」設想。這些倡議得到了東盟國家的歡迎和支持,也為近年來「準則」磋商取得一系列可視化成果奠定堅實基礎。

同時,中方重視照顧東盟朋友的舒適度,始終秉持協商一致原則,從不將一己之見強加於人。經過這幾年的溝通,中國和東盟十國都形成這麼一個共同意向,即按照從易到難的原則,在照顧各方舒適度前提下,一步步推進,努力推動和擴大共識,避免因一開始就突出分歧而使進程受阻。這些都是中方誠意的具體體現。

「準則」磋商仍為進行時,

而非完成時

中國新聞周刊:如何評價「準則」磋商的意義和作用?能簡要介紹一下磋商進程的大體脈絡嗎?

易先良:「準則」磋商是一個持續的進程。2002年《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簽署,向世界宣告了南海地區不再沒有規則,而開始有了地區國家共同確立的「南海規矩」。此後十多年時間,《宣言》及後續的落實行動,對南海和平穩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海自古是溝通中國和周邊國家的橋樑,是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平、友好、合作和發展的紐帶。南海沿岸的百姓數千年來環海而居、守望相助、和平開展捕魚和貿易活動。南海問題出現不過短短几十年,相比南海沿岸國人民數千年來和平相處的歷史微不足道。

這幾年南海局勢一度緊張,讓外界有「黑雲壓城」之感,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和菲律賓上一屆政府單方面提出「南海仲裁案」 等因素的攪局。但即使在南海形勢比較嚴峻的那幾年,相關各方的談判和磋商工作一直在進行,從未間斷。

自2013年以來,中國和東盟十國副部長級的高官會舉行了9次,聯合工作組會議舉行了15次,平均下來,每年都要舉行3-4次會議。這說明,無論到什麼時候、無論局勢如何發展和變化,這個磋商機制一直在全速運轉,因為它是各方管控南海局勢的主要渠道,是任何域外國家和任何域外機制所不能替代的。根據《宣言》第十條的規定,中國與東盟國家於2013年9月蘇州高官會上正式啟動「準則」磋商並不斷取得積極成果。我們通過了兩份共識文件,梳理了「重要和複雜問題」清單和「『準則』磋商框架草案要素清單」這兩份開放性清單。根據兩份共識文件和兩份清單,各方慢慢「蓋房子」,形成了去年的「準則」框架。

在框架達成之後,自去年11月中國與東盟國家領導人宣布正式啟動「準則」案文磋商以來,今年上半年,各方秉持積極、務實、建設性態度舉行了兩次工作組磋商和一次高官會,通過上述工作,形成了單一磋商文本草案這一重要階段性成果。對此,王毅國務委員在會後媒體吹風會上特彆強調,今年中國—東盟外長會最大亮點就是中國和東盟國家形成了「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

中國新聞周刊:在如何「蓋房子」上,如今已形成了一份總體設計方案。下一步要做什麼?方案的完成有時間表嗎?

易先良:「準則」磋商仍為進行時,而非完成時。對於大家很關心的「準則」磋商下一步怎麼走,我也願簡單回應一下這樣幾個問題。

「準則」案文磋商涉及大量複雜、敏感問題,不僅中國與東盟國家,即使東盟國家內部也有很多不同意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並最終形成「準則」, 各方需要繼續尋找最大公約數。外界有一種聲音,企圖為「準則」磋商設定時間表。我認為,這不現實。任何多邊談判都是費時費力的,尤其是南海這樣高度複雜敏感的議題,要取得11個國家的一致認可,是無法明確時間表的。與其不切實際地設定時間表,自縛手腳,倒不如一步一個腳印紮實推進。

有些域外國家也在鼓吹「準則」必須具有法律約束力。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包括涉及有關國家國內法律程序。至於最終形成的「準則」到底是什麼性質的文件,需要中國和東盟十國共同來討論。

關於「準則」的內容,從目前看有三點是可以肯定的:第一,「準則」不涉及領土主權和海洋劃界問題,不可能替代,也不會影響各方就解決爭議進行的談判協商;第二,「準則」將為各方增進信任、促進合作、預防和管控意外事件提供指引,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為我們解決爭議創造良好環境;第三,「準則」會比《宣言》更細化、更具體,將在《宣言》基礎上更進一步,《宣言》中沒有的內容可能會在「準則」中出現。

中國新聞周刊:「準則」磋商的持續進展,是否意味著目前的南海局勢總體上是平穩和積極的?這種局面能長時間持續嗎?

易先良:從此次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釋放的信息看,當前南海形勢的總體面是積極向好的。中國和東盟十國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決心和立場是堅定的,所做工作和取得成果有目共睹。我們希望域外國家切實尊重地區國家的努力,停止在南海耀武揚威,停止顛倒黑白的炒作,真正為南海和平穩定貢獻正能量。中方將繼續秉持「雙軌思路」處理南海問題,即堅持有關具體爭議由直接當事國在尊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基礎上,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南海和平穩定由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加以維護。

這幾年南海局勢的起伏發展已充分證明「雙軌思路」是處理南海問題的正劑良方,經得起時間和風浪的考驗。中方將繼續遵循這一思路,與東盟國家一道,積極推進南海地區規則構築和海上務實合作,為實現南海和平、穩定、繁榮、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值班編輯:俞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中美貿易失衡的深層次問題,貿易戰解決不了
我不是葯神,只是個有尊嚴的「爛人」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