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棗莊人,您知道家鄉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嗎?
棗莊鄉村風景
棗莊歷史文化源遠,地形地貌多樣,作為地理和歷史的一個反映的村莊地名,自然也繁富多資,各種類型的村名在轄境內都有實例,可以說,我市村莊命名的特點,基本可以涵蓋整個魯南地區。
村莊命名不外乎姓氏、嘉言、地形、方位、職業、事迹、實物等七種:
1.姓氏村名
以最先佔業人家的姓氏或占多數人家的姓氏為村名,是一種最常見的村莊命名方式,字面表現為「X庄」或「X村」,這樣的村莊在我市名個鄉鎮都有,無須贅述實例。
當然,現在一些村名雖然叫「X庄」,實際上這個姓氏的人因世事滄桑而風流雲散,XX莊裡沒XX姓,這樣的情況也所在多有。
2.嘉言村名
以含有深刻寓意和美好希冀的字眼為村莊命名。如義合庄(稅郭鎮);和平村、良庄、安樂窩(齊村鎮);卜樂窩(孟庄鎮);民主村、餘糧店(西王莊鄉);永安(永安鄉)、利民、振興(光明街道辦)。
棗莊鄉村風景
3、地形地貌村名
我市多樣的地形地貌因此衍生出各具形態的村名。
和山有關聯的村名,齊村鎮境內有柏山、夾谷山、王山頭、東北嶺、秦崖、劉峪;孟庄鎮境內有荊山口,峨山口,寺山子、橫山口、馬山後、老山口,黃山後、富山東、龍山頭、方山頭、寨山坡;稅郭鎮境內有橫山前、師山口、齊山頭、薛山頭、魏山頭;永安鄉境內有車峪、山陰,富山後、湖山口、苗家峪等。
和丘陵有關聯的村名,齊村鎮境內有楊嶺,李嶺、鳳凰嶺;孟庄鎮境內有劉嶺、任嶺、焦嶺、分水嶺;稅郭鎮境內有陳嶺、大嶺等。
我市境內水資源較為豐富,因此含有水的因素的如河、湖、泉、汪,包括橋、灣、埠等村名更多。稅郭鎮境內有:魯王橋、泥河、郝湖、宋湖、王塘、花果泉、野崗埠、長汪;孟庄鎮境內有瀋河、沙河崖、泉頭;西王莊鄉境內有小灣、碌碡橋;永安鄉境內有薄板泉、陳湖、天生橋;齊村鎮境內有前川、後川、銀泉子、溫泉子、蓮汪、胡埠、朱子埠;光明路轄區內有楊河、十里泉、盛水庄、沙河子、各塔埠等。
市中區東部山嶺交錯,河道沖刷,之時地勢高低起伏,這些地貌在村名上也有反映,如孟庄鎮有澇窪、葛窪、道溝;稅郭鎮有拐彎溝、沙溝;西王莊鄉有花溝;中心街辦事處有大窪。
4.方位村名
為了指向更具體,我市村莊命名多就近參照地標,例如孟庄鎮荊山前面的荊山口,富山東;稅郭鎮有橫山前、龍山後,齊村鎮有廟下、谷山後,光明路街辦有十里泉;永安鄉有于山前、富山後等。
棗莊鄉村風景
5.職業村名
我市以職業名村的不多,有乾四窯、曾店、南園、店子、餘糧店等。
6.事迹村名
地名不光是地理的展示者,同時也是歷史的記錄者。從我市的一些村名中可以鉤沉前面往事。
例如,齊村鎮的渴口村,宋代時,村中的顏氏在道旁施茶,行人常在此聚集,歇息等候,村名因稱渴侯,建國後諧音為渴口。
稅郭鎮的安城村,據傳宋代一將軍欲在此建城,因地理環境「跑不開馬拉不開弓」而「往東往東再往東」移建沂州也就是現在臨沂城的前身。此地雖沒有安城之實,卻在村名記下了這段佚事。
永安鄉的遺棠村,由倪姓、湯姓開村,後兩家絕後,遺留下一棵老海棠樹,故衍稱為遺棠;馬場村因傳岳飛在此養傷放馬而得名。
孟庄鎮的里筲、外筲,據傳明朝末年,土人汪學武佔據大王山,揭竿起義,並屯兵於龜山、寨山,要道處設有前哨、後哨,哨所居地形成村落,後諧音改為里筲、外筲。像這樣的事迹村名還有許多。
棗莊鄉村風景
7.實物村名
我市村莊以「姓氏+樓」這種形式組合名村的較為多見,稅郭鎮有董樓,西王莊鄉有黃樓、宋樓、西大樓;光明路街辦有岳樓、佟樓、秦樓、白樓。這種村名的來歷,想必是殷實人家或者名門望族起造高樓大廈,以後便以樓為地標繼而名村。
民國年間,嶧北「崔、宋、黃、梁」四大家之一的梁家,建城一座金碧輝煌的大紅樓,從此以後人們便已「朱樓」稱呼所在的村樓,這個村便是孟庄鎮的朱樓村。
因緊依名剎或圍剎而居,這些村就以廟名為名,寺廟雖已不存,村名卻沿用至今,如稅郭鎮的玉皇廟,西王莊鄉的天齊廟。
有些村顧名可以思義,如孟庄鎮的崖頭,因村名在高崖旁而得名,久之便以簣子稱之。永安鄉的蘇圍子、劉圍子,過去也應當有護村的圍牆。
棗莊鄉村風景
姊妹村
我市村名還有個有趣的現象: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村莊合用一個名字,之時再證明以前以「新老、大小、南北、東北、里外」相區別,筆者稱這樣的村為母子村或姊妹村。
母子庄的特徵是甲衍生已,造成這種情況的是村莊擴展或搬遷,如孟庄鎮的新老侯庄。
姊妹庄的表現形式是甲乙共生,比如:西王莊鄉有馮劉耀、陳劉耀、付劉耀、前後谷屯、東西王莊、東西街、東西花溝;孟庄鎮有大小尚岩、大小郭庄、上下道溝、上下沈橋、里外筲;稅郭東北、西北、西南四村,紀潘於官莊、上下泥河、南北安城;上下桃園,東西三屯:齊村鎮有大小劉庄、前後川、前中後良庄;光明路街辦有東西沙河子、前後石碑、南北東龍頭……凡是共用一名的村莊,一般都緊挨一起。
棗莊鄉村風景
總的來說,一個地方的村莊地名可以反映出這個地方的山川形貌,古迹人文。有名家曾說,地名是地理的「臉」、歷史的「眼」,所以,多知一些家鄉的「臉」和「眼」,便多一些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
本文原題《地名雜談》,作者趙曉行,收錄於棗莊市檔案館保管的政協棗莊市市中區委員會編《老棗莊紀事》。歡迎分享至朋友圈,轉載及合作事宜請通過後台留言或電話、郵件等方式聯繫棗莊市檔案局(館)。
溫馨提示
關注「棗莊檔案」,您將可以在這裡看到棗莊歷史文化的精彩瞬間,檔案行業動態、相關法規,以及市檔案局的最新資訊和活動公告。
喜歡我們
聯繫我們


TAG:棗莊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