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手機輻射究竟致不致癌?真相可能令你大吃一驚

手機輻射究竟致不致癌?真相可能令你大吃一驚

今年3月28日,科學家圍繞美國政府一項里程碑式的研究展開同行評議,並得出結論:有「明確證據」顯示,手機輻射會導致癌症,具體而言,就是大鼠心臟組織癌症。這種癌症異常罕見,故很難用巧合來解釋。

該研究由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下屬的國家毒理學計劃(下簡稱NTP)開展,是「手機輻射的健康影響」課題規模最大的研究之一。NTP科學家將數千隻大鼠和小鼠暴露在輻射之下,劑量相當於普通手機用戶一生所接受的輻射量。(在生物學層面,小鼠、大鼠和人類存在諸多相似,故能充當人類健康風險的指標。)

NTP賦予該研究的信心水平並不高,經過參與同行評議的科學家一再上調,才有了「明確證據」一說。批評者不禁懷疑:NTP領導層是否有意作低調處理?經過上調,同行評議還發現「一些證據」(比「明確證據」低一檔)表明,手機輻射會導致腦癌和腎上腺癌。

熱點議題:長期而言,手機輻射究竟有無副作用?


不過是一場公關攻勢

美國和歐洲的大型新聞機構中,沒有一家報道這則科學新聞。而一直以來,圍繞手機安全的報道都是無線行業的視角。過去25年間,該行業精心策划了一場全球公關攻勢,圍繞手機輻射的科學真相,不僅僅誤導了記者,還有消費者和政策制定者。這樣的策略其實是照搬煙草和石油巨頭各自就吸煙和氣候變化的風險欺騙公眾的做法。而且,和在當初的煙草業、石油業一樣,即使內部科學家就產品可能存在的危險性——尤其是對兒童的危險性——私下提出警告後,無線行業的CEO們依然欺騙公眾。

外界從一開始就猜測,喬治·卡羅(George Carlo)是粉飾這個行業的頭面人物。蜂窩電信和互聯網協會(下簡稱CTIA)主席湯姆·惠勒(Tom Wheeler)親自挑選了卡羅,來驅散一場重大的公關危機,以免無線行業被扼殺在搖籃之中。當時是1993年,在美國,每100個成年人中只有六人擁有手機。但業界高管們預見了蓬勃發展的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手機在80年代未經任何政府安全測試就獲准進入美國市場。到了90年代,開始有顧客和業界工作者被診斷出癌症。1993年1月,大衛·雷納德(David Reynard)起訴NEC 美國公司,稱自己的妻子因使用NEC手機患上了致命的腦癌。雷納德在全國性的電視節目上現身說法,使這一消息的聲勢逐漸壯大。美國國會的一個小組委員會宣布展開調查;投資者開始拋售手機股。就在這時,惠勒和CTIA迅猛地採取了行動。

握著老式手機的商務人士。時至今日,手機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周後,惠勒宣布,無線行業將出資支持一項全方位的研究計劃。手機本就安全——惠勒告訴記者們——新研究只是「重新驗證已有研究的發現」。

惠勒似乎沒有看錯,卡羅很好地完成了惠勒交付的使命。作為擁有法律學位的流行病學家,卡羅曾為其他陷入爭議的行業開展研究。通過一項由有機硅巨頭道康寧(Dow Corning)資助的研究,卡羅宣布,乳房填充物的健康風險非常有限。後來,拿著化工行業提供的經費,他又得出結論:低濃度的二惡英(越南戰爭中「橙劑」醜聞的主角)並不危險。1995年,卡羅帶頭開展無線行業贊助的「無線技術研究」(下簡稱WTR)項目,前後預算加起來有2850萬美元,是迄今圍繞手機安全性課題所獲經費最多的研究。

然而,因為WTR的發現,卡羅和惠勒最終反目。

1999年2月9日,卡羅向業內領袖展示了相關發現。截至當時,WTR已經委託開展了50項原創研究,並對其他更多研究展開了評議。這些研究給手機的安全性「打上了很大的問號」,在CTIA理事會的一次閉門會議上,卡羅如是說道。當時在場的有業內領先的32家企業的CEO或最高層,蘋果、AT&T和摩托羅拉都在其列。

2000年10月7日,卡羅致信業內每一位領袖人物,重申了WTR研究的如下發現:「在手機用戶中,腦外側罕見的的神經上皮瘤發病率翻了一倍有餘」;「右側腦癌跟右耳聽電話」呈現出明顯相關性;「手機天線輻射可以導致功能性的基因損傷,這一點確定無疑。」

卡羅敦促CEO們選擇正道:給予消費者「必要的信息,使他們在知情的情況下,就願意在多大程度上承擔這一未知風險,作出自己的抉擇。」尤其是考慮到業內某些人「一再宣揚錯誤言論稱:對於所有消費者,包括兒童在內,無線手機都是安全的。」

就在第二天,怒不可遏的惠勒開始向媒體公開詆毀卡羅。在分享給CEO們的一封信中,惠勒對卡羅說:CTIA「可以肯定,你從未向CTIA提供過你所提及的研究」。意圖很明顯:避免無線行業在官司中負責。諷刺是的,當初,他正是為對付這些訴訟,才雇來了卡羅。惠勒進一步指稱,這些研究未在同行評議期刊發表。這樣說的目的就是削弱它們的可信度。依靠這些手段,惠勒成功撲滅了這場爭議,但實際上,卡羅曾向惠勒和其他業內高管反覆交待過這些研究,而且,這些研究也接受過同行評議,並且當時即將發表。

後來的數年中,美國和世界各地的無數科學家重現了WTR的研究結果。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手機輻射列為「可能」導致人類癌症。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的政府則針對兒童手機使用發布了警告。儘管如此,業界的宣傳攻勢總能驅散顧慮,以至於今天,在全球範圍內,四分之三的成年人都擁有手機,無線行業的規模也在世界上屈指可數。


「科學界並無共識」

企業的宣傳攻勢能夠奏效,得益於一個關鍵的戰略洞察:在關於安全的科學辯論中,業界無需取勝,只要讓辯論持續下去即可。論辯的持續,就是業界的勝利,因為定論的缺失可以讓顧客安心,可以將政府監管拒之門外,並嚇跑或有損於利潤的官司。

讓科學辯論持續下去,給人留下「科學界並無共識」的印象。為達到這個目的,無線行業還是借用了當初煙草和石油行業的做法。1994年,在一份內部備忘錄中,摩托羅拉公司用了科學「軍演」一詞描述這種戰略,其中涉及到「攻防並舉」——資助對業界友好的研究,同時攻擊提出質疑的研究;選擇對業界友好的專家,將他們安插到世衛組織這類顧問機構;以及對提出異議的科學家發起詆毀。

其中最重要的策略大概就是資助對業界友好的研究了。因為這給人留下一種印象:科學界確有分歧。這樣,一旦有研究將無線輻射與癌症、基因損傷掛鉤——比如1999年卡羅的WTR研究;2010年世衛組織的Interphone研究;以及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政府的NTP研究——業界就可以指出:別的研究不這麼認為。就這句話,你還真挑不出毛病。

然而,再走近一步觀察,該行業的伎倆便一目了然。亨利·賴(Henry Lai;音)是華盛頓大學的一名生物工程學教授。他選取1990至2006年這一時間段,分析了其間完成的326項手機輻射安全研究,得出結論:發現有生物學影響的佔44%;發現沒有影響的佔56%:科學界顯然存在分歧。但他多了個心眼:按照經費來源將這些研究重新歸類。結果浮現了另一幅景象:在採用獨立經費的研究中,發現有生物學影響的佔67%;而在業界經費資助的研究中,這個比例只有28%。2007年,《環境健康展望》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的一篇分析複製了亨利·賴的發現,並得出結論:在業界經費支持下,一項研究得出「影響健康」這一結論的概率,只有獨立研究的四成。

雖然對無線業界有利的研究如此泛濫,但一個關鍵的參與者並未動搖,那就是保險業。在撰寫本文的過程中,我們所接觸的保險公司沒有一家願在自己的產品責任險中覆蓋手機輻射這一項。「憑什麼(覆蓋)?」一名高管忍俊不禁地說,他繼而指出,當前,針對無線企業的未決官司有二十多起,求償金額總計19億美元。

4G升5G?速度快了,輻射量也劇增了!

一旦把安全問題壓下去,最豐厚的戰利品便呼之欲出:一場正在醞釀中的社會變革,名為「物聯網」。它被讚頌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龐大引擎,不僅要通過智能手機和電腦將人與人連接起來,還要將這些設備連接到顧客的汽車和家電,乃至嬰兒紙尿褲——而這些連接的速度,也遠非現在所能企及。

未來的一切都將連網,就連廚房水槽也不例外。Amazon Echo智能音箱只是物聯網的一個開端。

但要注意的是,按照物聯網的要求,如今的4G技術將升級到5G,這將「急劇增加」普通民眾的輻射暴露量,該說法來自全球236名科學家簽名的一份請願書。這些人聯合起來,共計發表了2000多篇經同行評議的研究,「在輻射研究領域有資質的科學家中,他們佔據了很大的比重,」喬爾·莫斯科維茨(Joel Moskowitz)說,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家庭和社區衛生中心(Center for Family and Community Health)主任,參與了該請願書的傳遞。儘管如此,5G技術已在推出邊緣,並且和手機一樣並未經過上市前安全測試。

尚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其有害,並不表明它是安全的。但就是這樣一個邏輯謬誤,被無線產業成功推銷給了全世界。結果就是,過去30年中,全球幾十億人都被動加入了一場公共健康實驗:手機你先用,日後就能知道,它會不會導致基因損傷或癌症。與此同時,業界百般阻撓,不讓人全面理解相關科學知識,新聞機構也出現失職,未能將科學家的真正想法告知公眾。換言之,這場公共健康實驗就在被試不知情、未授權,更有無線行業從中作梗的情況下,持續地開展著。

翻譯:雁行

校對:李莉

編輯:穎仔

來源:The Gardian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台,發現創造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強超算」地位不保!美國再次擁有世界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
這五種癌症的患者有福了!AI診斷不僅準確率比醫生高,還能及早發現、減少過度診療

TAG:造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