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毒王的「奪命絕招」下
這四位海毒王,個個都生猛。
「毒」榴彈——海膽
海膽的整體外觀像一顆「炸刺」的球,別看貌似充滿荊棘的外殼嚴絲合縫,其實它擁有著一台超精密的咀嚼器官,稱為「亞里士多德提燈」,由數十塊類骨組織和肌肉組成。依靠密密麻麻的棘刺和咀嚼器官,海膽在岩礁、珊瑚礁等水域橫掃千軍。不過,一些攝食性海膽最可怕的武器還是用毒。
【奪命絕招】有毒海膽的毒素分布十分奇怪,一個重點分布區是它那密密麻麻的棘刺,另一個便是它的生殖腺。你可以形象地把海膽聯想成一個外裹毒針,內實毒腺的「毒榴彈」。相應地,海膽施毒有兩種方式,一是在日常狀態下用棘刺傷人,導致中毒;二是在海膽生殖季節,人因誤食海膽生殖腺或卵巢而中毒。
【中招反應】海膽的棘刺之毒被稱為「叉棘毒素」,一旦刺入人的皮膚,毒刺就會折斷留在皮膚中,毒液隨之注入,產生皮膚紅腫疼痛,呼吸困難,肌肉麻痹,抽搐,最終導致死亡;海膽生殖腺之毒被稱為「生殖毒素」,誤食之後,毒素對紅細胞具有溶解作用,並會使肌肉對非直接性的刺激不產生反應。
【破招法門】對於叉棘毒,如果不幸被海膽刺傷,應先除去留在皮膚里的折斷棘刺,以清水沖洗傷口,發生肌肉痙攣時,注射葡萄糖酸鈣,並緊急送醫;而對於生殖毒,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不在海膽的生殖期食用海膽,海膽的生殖期集中在6-7月中旬。
「毒」門偽裝——石頭魚
2015年9月,在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附近海域上出現了驚奇的一幕,一隻海蛇和一隻石頭魚互相死死咬住,最終雙雙斃命於對方的毒液。海蛇我們知道,是海毒王里毒性猛烈的傢伙。而這則舊聞中的石頭魚,竟有能力和海蛇同歸於盡?
【奪命絕招】石頭魚學名玫瑰毒鮋,是海洋中的超級偽裝高手,全身無鱗片,十分光滑,身體厚而圓,帶有很多瘤形突起,主要以土色和橙色為主,躲在岩礁或珊瑚礁下,十分像一塊其貌不揚的石頭。這種偽裝增加了石頭魚的危險性,它的背鰭、臀鰭和腹鰭都有毒棘,背鰭棘的兩側是毒囊,毒囊中所含毒素具有很強的溶血活性,致死率非常高,絕妙的偽裝加上可怕的武裝,讓石頭魚傷人事件發生頻率極高。
【中招反應】石頭魚的鰭棘異常堅硬,刺入人體(最易刺入腳掌)之後會引發劇烈疼痛,隨後傷口發白,繼而轉為青紫色,而且伴有腫灼感。隨著毒液作用的發揮,人會產生低血壓、水腫、噁心、頭暈、胸悶等癥狀,嚴重者出現呼吸和循環衰竭,甚至死亡。
【破招法門】目前,國外已有石頭魚毒素的抗毒血清,而國內尚在研製中,因此,在進行游泳和潛水等活動時,一定要看清礁石上是否有石頭魚棲息。石頭魚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20℃左右、分布有礁石的水域是它們最喜歡的棲息地。
上:石頭魚學名玫瑰毒鮋,並非因為是玫瑰色,而是因為多刺(維基)
下:石頭魚和海蛇緊緊咬在一起(來源:美國國家地理)
魔毒注射——芋螺
人們喜歡收集五顏六色的貝殼,什麼蚌、蛤、螺等,大多數能很輕易得手。這些傢伙一般一動不動或移動緩慢,只要注意不被夾到就行。可如果遇到芋螺就要小心了!芋螺又稱雞心螺,全世界有500多種,全都是肉食性的,而且靠毒液來攻擊和防守。芋螺傷人事件可以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至今已發生了近百起,因之死亡的有數十人,而且多是在採集芋螺的過程中被攻擊的。
【奪命絕招】芋螺外殼前尖後鈍,酷似芋頭或雞心。尖端伸出一根長長的「魚叉」形結構,那是它的舌齒。舌齒末端中空,其實充當了毒液管道的作用,而毒液管道則連接著可怕的毒囊。芋螺就是靠這個管道將芋螺毒素注射進獵物或敵人體內。芋螺毒素能夠作用於肌肉中的電壓門控鈉、鈣、鉀離子通道。更可怕的是,每種芋螺所含毒素數量達上百種,而這個數字乘以芋螺種類數,可以得出全世界存在的芋螺毒素種類多達上萬種,因此,應了詭辯論那句話,你不可能被同一隻芋螺咬傷後因為同一種芋螺毒素而死。
(小貼士: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地紋芋螺是毒素最為複雜的芋螺,其體內毒素成分多達200種)【中招反應】被芋螺的針齒刺中以後,傷口處會快速產生麻木感,隨後肌肉出現麻痹癥狀;待毒液擴散到全身後,中毒者會出現痙攣、昏迷、全身肌肉麻痹等癥狀,嚴重者會長時間昏睡,最終心臟衰竭而亡。
【破招法門】盡量不要為了愛好而去採集芋螺殼,如果在採集過程中不幸被芋螺刺中,應立即用溫度較高的水沖洗傷口,以高溫破壞其毒素,同時可以緩解疼痛,然後立刻送醫。
誘惑「毒」食——鮑魚
紅燒鮑魚、清蒸鮑魚、百合鮑片、鮑魚撈飯……被譽為海洋「軟黃金」的鮑魚,因其超高的可食蛋白質、豐富的谷氨酸成為名垂青史的料理八珍之一。可是,如果我告訴你鮑魚也含有毒素,你會不會打我?鮑魚並不是魚,而是軟體動物門的一種腹足綱動物。而一提起腹足綱,你很可能就會恍然大悟,那真是毒王輩出啊,什麼織紋螺、海蛞蝓,包括咱們前面講的芋螺,但沒想到鮑魚竟然也有毒。那麼,它為什麼會被列為美食,也很少聽說有因食用鮑魚而中毒的事件呢?
【奪命絕招】鮑魚的內臟約佔鮑魚身體的20~30%,而這些內臟就是鮑魚的毒工廠。鮑魚的肝、腸等臟器均含有一種有毒化合物——鮑魚毒素。而這種毒素髮揮作用需要一個條件——光照,因為鮑魚毒素具有獨特的光化活性,誤食鮑魚內臟後在一定光照條件下,毒素才會發揮作用。第二軍醫大學的專家曾在鮑魚中提取毒素,在光照條件下,小鼠口服鮑魚毒素後的致死劑量為50μg/kg,人食用一定量的鮑魚內臟後,也可引發中毒反應,但一般情況下不會致死。
(小貼士:鮑魚內臟中的毒素來源於鮑魚的食物——海藻,在赤潮爆發的時候,海藻中的葉綠素會被鮑魚吸收,並在代謝後積蓄於內臟之中。鮑魚毒素這類化合物在吸收一定波長的光之後,會產生一定的光化學反應,其中新生成的單線態氧會對人體組織產生一定的損傷。但近年研究發現,「單線態氧」對腫瘤有殺傷力,從而為腫瘤治療帶來曙光。)【中招反應】人在食用一定量鮑魚毒素之後,若再接受一段時間的光照,臉部和四肢就會發紅,並會產生輕微的灼痛感。更嚴重者還會出現周身疼痛、腫脹,有時甚至會起水泡。
【破招法門】從源頭上來說,在食用鮑魚時,應盡量避免食用鮑魚的肝、腸等內臟部位,如果誤食,應盡量避免光照,或者去醫院進行靜脈輸液,加速排出毒素。
作者簡介:
北海潛深寒:北京市科普創作協會會員,蝌蚪五線譜網簽約作者,有眾多少兒科普作品發表於《我們愛科學》《環球探索》《知識就是力量》等少兒科普期刊。


※10種特殊的孕育生命的方式
※嚇skr人了!這到底skr啥?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