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秀才軍閥吳佩孚暴斃,為何葬禮規格之高轟動全北平?

秀才軍閥吳佩孚暴斃,為何葬禮規格之高轟動全北平?

原標題:秀才軍閥吳佩孚暴斃,為何葬禮規格之高轟動全北平?



秀才軍閥北洋軍人多不讀書,所以,吳的秀才出身就成了很讓人羨慕的履歷。吳佩孚成為威風八面的「孚威上將軍」後,軍政界背後起鬨叫他「吳秀才」,他也欣然默認。美國史學家費正清乾脆稱吳為「學者軍閥」。他是第一位上美國時代周刊的中國人,簽名是「biggest man in china」。吳佩孚還以他的「三不主義」聞名於世,「不住租界、不積私財,不借外債」。


吳佩孚當權後,前來跑官要官買官的親朋好友絡繹不絕。某在別處為官,名聲不怎麼樣,當他得知吳佩孚主政直魯豫時,便托關係欲到河南謀個官職,報告呈上,吳佩孚批曰:「豫民和辜?」意思是俺河南老百姓有什麼過錯,竟要這樣的人來當官,承受因他當官而帶來的禍害。


某獲悉吳佩孚帳下有一旅長空缺,經政要介紹擬了自薦書,裡面大談理想抱負志向,最後表明「原為前驅功成解甲退居故里植樹造林福澤桑梓」云云。吳佩孚批之:「且先種樹」對這等志大才疏,夸夸其談的跑官者,吳佩孚的批示很有針對性,既然你有這種為民服務的精神,先回鄉種樹再說。


當時,德國駐華大使的千金正值妙齡,對吳佩孚無限仰慕,相思無門,徑直寫信向吳佩孚求婚。吳佩孚依例揮毫批示「老妻尚在!」


死因之謎1939年12月4日,寓居北平近八年之久的吳佩孚,逝世於什錦花園衚衕11號公館,享年六十六歲。


吳佩孚早已遠離了波詭雲譎的政治舞台,但佔領北平的日本人老想讓吳佩孚「出山」,無論日本人如何利誘,這位生性狷介忠直,以關岳自況的吳大帥,巋然不為所動。晚年他潛心於闡釋儒家學說,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作傳世,民國名記者陶菊隱譽其為「中國舊軍人的最後一個典型」。


吳佩孚的死因,至今謎團未解。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他是死於日偽的陰謀,還是誤於庸醫之手,都無礙他的晚節。


重慶的《中央日報》於12月6日刊登消息說:「敵因汪逆精衛之偽中央政權不為各方面所承認,乃急圖強迫吳佩孚出任某重要軍職,加強傀儡組織之聲譽。自上月二十五日起,敵即派大批特務人員包圍吳氏住宅,敵酋坂西並親晤吳氏,迫其與汪逆合作,或在華北自樹一幟,雖為吳氏所拒絕,而敵酋仍日往逼誘。二十九日起,吳氏突患牙痛,敵囑日醫為之診治,同時吳宅即為憲兵所監視,進出均受檢查。本月三日,吳氏牙痛更劇,日醫商得坂西同意後,施行拔牙手術,此後吳氏即轉入昏迷狀態。四日午後稍清醒,欲邀親友及舊時僚屬談話,然終不可得,最後乃語其夫人曰:『死得好!』日醫此時復為之注射,吳氏復入睡眠狀態,延至下午六時五十分乃與世長辭。」



國民黨中央社香港12月17日電指出:「吳佩孚將軍之死,經各方面調查,得悉吳非因病致死,確系敵威脅利誘,迫其發表新政權宣言,經吳拒絕,乘吳牙疾就醫致死。」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媒體《大公報》12月6日發表社評《悼吳佩孚將軍》,其中說:「吳佩孚將軍以敗血症於前夕逝世於北平,此一代人傑,乃於今日保持完節溘然長逝於異族大敵統治下之故都,全國同胞聞此噩耗,均不勝其感念悲悼之情矣!」


盛大葬禮北平舉行的大殮定於12月5日下午舉行。這天,日本華北派遣軍最高指揮官多田中將竟然也來到吳宅致祭。1940年1月16日舉行的「點主」大典,竟請來了前清翰林傅增湘為點主官。各方哀悼唁電如雪片一般發至什錦花園衚衕。耐人尋味的是,汪精衛雖拉攏吳佩孚碰了釘子,心存怨恨,但還是代表偽南京政府發去了唁電:「微電驚悉,吳上將軍和平救國夙願未償,遽爾長逝,哀悼良深,謹此致唁。」



由兒子吳道時等親屬四人將遺體移入棺內。盛殮吳氏遺體的是一具老金絲楠木棺,為萬益祥木廠所製作的一流大棺,標價11000元,該號老闆久慕吳氏為人,只收取7500元成本費。因吳佩孚留有遺囑,殉殮之物僅為一些勳章、紀念章及包金制錢數枚等物,無任何值錢的珍寶。


舉辦的度亡道場,可謂規模盛大,靈棚內高懸紅、黃、藍、紫、青各色經幡四十幢,共十棚經,僧道人數達百餘眾。樂隊亦有數班,竟日參與演奏。


吳佩孚書畫


1940年1月21日,重慶國民政府於吳佩孚移靈之日,舉辦了吳佩孚將軍追悼大會,蔣介石親臨致祭並送輓聯一副:「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壯志;大風思猛士,萬方多難惜斯人。」隨後國民政府與最高國防委員會決議:追贈吳佩孚為陸軍一級上將。各機關團體代表二百多人出席,由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致悼辭。


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在追悼會上說:「自從我們吳姓出了一個大漢奸吳三桂,近三百年來,姓吳的人都沒臉見人。如今好了,吳姓出了一位大忠烈吳佩孚,我們的臉上可大有光彩了!」



1940年1月24日,吳氏靈柩舉殯,為民國以來北平最大規模的出殯。由六十四名杠夫肩抬盛殮吳氏遺體的金絲楠靈柩,靈柩兩側各系三百尺長的白練,由送殯人牽引,緩緩行進。移靈所經線路由社會各界設立祭棚十一座,路祭桌、茶桌鱗次櫛比,難以數計。



當時送殯的人數很多,雖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但殯頭至殯尾延綿數里,據說殯頭已至天安門,殯尾尚未出燈市口。行進的路線大致從北平的東四,經燈市口、王府井,沿東長安街、天安門、西安門大街、地安門,至鼓樓西舊鼓樓大街大石橋衚衕拈花寺。北平的老百姓自發地參加葬禮,以此來表達他們的愛國情感和對日寇的憤懣。沿途的樓窗里、陽台上、街道旁的觀殯民眾,人潮如海。途中搭有很多席棚進行路祭。殯隊邊進邊停,極為緩慢,從早晨出發至黃昏才抵達,幾乎行進了一天。當時報稱,此乃民國以來北平罕見的盛舉。



吳佩孚生前客居北平,未置塋地。吳遽然去世,暫在拈花寺東跨院,借地建造三間大頂殿式房屋,命名「武聖祠」,以停放吳氏靈柩。未曾料想,因抗日戰爭之故,吳佩孚的靈柩在拈花寺停厝近七年之久。直到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撥發治喪費一萬元,並以「故舊袍澤」及「平市各界」名義發起公葬。1946年12月16日舉行盛大的安葬儀式,將這位民國風雲人物,安葬於玉泉山西麓私家墓地。國土重光,吳佩孚也終於入土為安了。


吳佩孚公葬的事宜,一時成為市民熱議的話題:「日本人佔北平時,吳大帥就大辦了喪事,現在中央又要給他辦一次,大帥這輩子真倒是干著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今日歷史】6月14日大事記,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俗語中為什麼是替罪羊,而不是替罪狗?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