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的亞洲主義是什麼?為何甲午戰爭後壽終正寢?

日本的亞洲主義是什麼?為何甲午戰爭後壽終正寢?

原標題:日本的亞洲主義是什麼?為何甲午戰爭後壽終正寢?



作者翟新,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3月獲日本慶應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國際關係系執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東亞國際關係;東北亞政治外交;對外領域的公民社會,季我努學社顧問。



甲午海戰


日本近代史上的亞洲主義,常指近代日本民 間提出的以特殊方式處理與亞洲國家尤其是中 國的關係的思想及運動,也被認作日本為借力於 中國等對抗歐美在華擴張而提出的政策方針。 甲午戰爭前,幾乎與中國同時淪為半殖民地的日 本的一些仁人志士在藉助西洋文明推進除舊布 新的社會變革同時,曾先後提出諸如對華「提 攜」、「亞 洲 為 一 個」、「大 東 亞 合 邦 」等 亞 洲 主 義 的理念和目標,主張以中日聯手實現亞洲民族獨 立的目標。然經甲午一戰,改變了東亞政治地圖 的日本政府一面將對華、對朝關係的本質定位為 文明與野蠻之間的較量,一面則奉行與歐美列強 為伍的對外擴張方針,這個變局也給予亞洲主義的論調強烈的衝擊和影響。



宇垣一成像


事實上,當時的日本政府在對華問題 處理上主要採取兩種政策立場: 一是干涉論,一 是協調或親善論。干涉論的代表之一是宇垣一成,他在對華關係問題上主張日方積極行使干涉 ,才能有助於日本在華擴張權益,甚至還以中國人有「尊大自負的國民性 」,主張在解決對華關係問題時完全不必顧忌中國人的意向和力量, 只要根據日本人自身的意向和決心行事即可。 而這個決心的根據,則在於 日本「輿論是否大體歸一和英美兩國的意向如何」,即在宇垣看來, 對華關係從根本上講不應構建對等的「左右關係」,而必須是由日本掌握 「 事實上的霸權 」的 「上下關係」。原敬首相是此期對華協調及親 善論的代表,他的對華外交政策觀基本上由對美 協調、對華不干涉或親善為其兩翼,即基於今後 世界將由美國執牛耳的現實,原敬認為日本必須 采 取 與 美 國 相 提 攜 的 對 外 方 針 ,「 只 要 在 日 美 間 保 持 親 交 ,支 那 問 題 也 就 迎 刃 而 解 」,一 面 主 張 發展對美協調關係,一面採取不干涉中國內政的 做法,通過取得中方好感,發展日本的在華權 益。從這裡也可看出,無論干涉論還是親善 論,都不存有與中國等亞洲國家聯手對抗美歐的 政治目的和意圖。縱觀甲午戰爭後日本的外交 過程,形形色色的亞洲主義論雖在一定程度上對 其外交思想產生過影響,歷屆內閣的外交政策在 對華問題上也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在把對 大陸的擴張盡量限制在歐美列強能接受和理解 的尺度內這一點上,則始終是日本政府尤其是外 交當局所奉行的外交底線。1917 年本野一郎外 相甚至斷言: 中國的盛衰未必會對日本的發展產生重 大 影 響 ,所 以 沒 有 必 要 「 在 人 種 或 地 理 上 將 兩國的命運必然地予以連結」。這個政治判斷 清楚表明當時日本政府並不認同亞洲主義論的立場。而亞洲主義論所述的聯合亞洲國家對抗 歐美的對外理念真正為日本政府的對外路線所 容,則要至 1941 年日美開戰前夜提出所謂大東 亞共榮圈的亞洲主義新口號才變為現實。然 而,這時的亞洲主義自身也正是在變質為軍國主 義體制用以矇騙各國民眾的御用意識形態過程 中,通過徹底顛覆其已所剩無幾的亞洲諸民族和 國家相提攜的精神而最終退出了歷史舞台。



本野一郎像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張珍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邵雍教授觀近代 的精彩文章:

日本右翼想否認南京大屠殺?不曾想自己的檔案記錄卻招了
鄭觀應為何建議朝廷禁止東洋船隻進入?又為何將招商局船隻明賣暗托給洋行?

TAG:邵雍教授觀近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