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行走在世界屋脊探尋古格王朝的遺迹

行走在世界屋脊探尋古格王朝的遺迹

編者按

西藏阿里地區的札達縣,是曾經盛極一時的古格王朝的腹地,時至今日,當地仍舊有大量興建於公元11世紀的佛寺和宮殿遺存。2018年初,澎湃新聞記者走訪了古格王朝的多處遺址,用自己的鏡頭和文字,記錄下了這個延續長達七百年的王朝的昔日盛景。

說起西藏的歷史,一般人都會想起吐蕃王朝和噶廈政權。然而,在9世紀吐蕃王朝覆滅到18世紀噶廈政權建立,清廷設立駐藏大臣,對西藏行使主權這之間八百餘年的歷史,卻少為人知。

實際上,在公元10世紀到17世紀,在西藏的阿里高原,曾經存在過一個強大的古格王朝。而古格王朝的歷史,又得從吐蕃王朝說起。

在吐蕃的歷史上,統治集團在宗教信仰的選擇上,一直在苯教和佛教之間搖擺不定。根據曾任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的川大歷史系教授霍巍《古格王朝》一書的相關記載,到了9世紀,吐蕃開始走向衰落,統治集團內部更是嚴重分裂。公元841年,支持苯教的末代贊普朗達瑪發動政變上台。朗達瑪一上台就下令禁止佛教,殺害僧人首領,強迫僧人還俗,關閉寺院,搗毀佛像,史稱朗達瑪滅佛,藏傳佛教的前弘期也由此終結。

這自然激起了藏地僧侶的反抗,公元843年,朗達瑪被僧人刺殺,王朝崩潰。起義的民眾和僧侶對王族成員大開殺戒,朗達瑪的孫子吉德尼瑪袞眼見大事不妙,便率領部下逃亡到了西藏海拔最高的阿里地區,娶了當地部落首領的女兒為妻,建立了政權。吉德尼瑪袞臨終前,將王國一分為三,札達即為第三子德祖袞的封地,這也是古格王國的開端。

古格王朝前後世襲16任國王,在其鼎盛時疆域遍及阿里全境,人口有數十萬之眾。從政治意義上來說,它是吐蕃王族的延續;從宗教意義上來講,它以佛教為立國之本,在其境內廣建寺廟,並多次派遣僧人前往印度和克什米爾地區取經及譯經,終於使得佛教在藏地再次復興,開啟了藏傳佛教的後弘期;在藝術上,古格王朝的壁畫、雕刻及佛教造像都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古格銀眼」,它是古格人特有的一種製作佛像的工藝,用白銀鑲嵌金銅佛像的眼睛,使佛像看起來就彷彿有了生命。一直到上世紀末,第一件非傳世的「古格銀眼」才在古格王朝的皮央東嘎遺址中被考古隊員們發現。

拍賣市場里的古格銀眼,圖片來自網路

然而,這個曾經強盛的王朝,卻在十七世紀上半葉突然消失:政權傾覆、人口驟減,只剩下一座座建立在土林(雅丹地貌的一種,放眼望去,漫天黃土,土狀堆積物層累如林,顧曰土林)之上的城堡與佛寺廢墟。在阿里高原冬日凜冽的寒風中,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來到古格王朝曾經的都城所在地札達縣,尋訪這個失落的文明。

藍色圈出部分為扎達縣,曾經的古格王朝都城所在

托林寺

提到札達,提到古格,乃至整個藏傳佛教,都不能不提托林寺。

托林寺始建於公元996年,是整個阿里地區的第一座佛教寺廟,是古格王朝的信仰核心,也是藏傳佛教後弘期弘法的策源地。托林寺及其所在的托林鎮,也是古格王朝最早的政治中心。而佛教能夠在藏地復興,還離不開一位高僧——大譯師仁欽桑布。

記者查閱了義大利藏學家圖奇所著的《仁欽桑布及公元1000年左右藏傳佛教的復興》,川大藏學研究所張長虹女士的論文《西藏西部仁欽桑布時期佛教遺址考察》、《大譯師仁欽桑波傳記譯註》以及藏學研究者彭措朗傑所著的《托林寺》等文獻資料,大致梳理出了被譽為「古格的玄奘」的仁欽桑布的一生。據考,仁欽桑布13歲出家為僧,17歲(公元975年)起先後3次赴克什米爾、印度等地求學,在外17年,返回古格時帶回眾多佛教經典 。他一生翻譯、校訂的顯教經典 17部、論33部、密教經典108部,為藏傳佛教後弘期諸譯師之首。此外,仁欽桑布走遍了西藏西部,創建了上百座寺廟、殿堂(據傳是108座)以及300餘座佛塔,迄今人們仍將許多寺院和佛塔的創建歸功於仁欽桑布。而托林寺,就是仁欽桑布當年的譯經之處。如果說仁欽桑布被稱為「古格的玄奘」,那托林寺就是古格的大慈恩寺。

鼎盛時期的托林寺規模宏大,有僧侶上千,由迦撒殿、白殿、護法神殿、阿底峽殿等數十座佛殿以及數百座佛塔和僧舍組成。歷經千年的天災與人禍,托林寺早已不復當年的盛景,只保留下來了三座大殿、一座佛塔以及一排塔林,寺里的喇嘛也只有十名。

托林寺內部,本文圖片如無特別說明,均由澎湃新聞記者熊豐拍攝

扎不讓城堡遠眺,圖片來自網路

扎不讓城堡頂部,近處方形部分疑為曾經的議事廳

城堡里的通道,左側洞窟為當時居民的住所

宮殿遺址

城堡內的暗道

山水背景 札不讓紅殿 15世紀晚期,壁畫圖片均來自網路

苦行者繪像 札不讓紅殿 15世紀晚期

佛傳圖 菩提證道 札不讓紅殿 15世紀晚期

寺院開光儀式集會場景 札不讓紅殿 15世紀晚期

皮央東嘎

皮央和東嘎是兩個村莊,皮央東嘎遺址群坐落在兩個村莊之間的一座山的半山腰上。當地老百姓稱皮央東嘎為古格王朝的「夏宮」,而皮央東嘎洞窟群也是學者們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海拔最高、壁畫面積最多的高原洞窟群。在古格王朝的中期,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分裂,古格王國被分為一南一北兩個政權,北邊政權定都在皮央東嘎。

據傳,在其鼎盛時期,皮央東嘎的洞窟數量是「前山一千,後山一千」,根據上世紀的考古調查,實際數字在1000孔左右。這其中絕大部分為僧人居住的僧房窟、修慣用的禪窟以及用來儲藏物品的倉庫窟,還有供信徒禮拜的禮佛窟以及埋葬高僧佛骨的靈塔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皮央東嘎洞窟中的壁畫,集中繪製於古格王朝早期,從十一世紀到十二世紀不等,保留了濃郁的印度和克什米爾風格。

皮央東嘎遺址俯瞰

遺址中的壁畫

瑪朗

瑪朗寺位於扎不讓東南約17公里處。作為仁欽桑布親建的寺廟之一,瑪朗寺曾經也是規模宏大,如今除強巴殿較為完整外,其餘僅存斷壁殘垣,原有的33座佛塔中僅存6座尚能辨識。前文說到,古格王朝中期,王國分裂為一南一北兩個政權,南部政權的統治中心,就在今天的瑪朗遺址。

路邊一處無名的城堡和宮殿遺址,像這樣無名的遺址,在札達還有很多,有待於考古學家們進一步的探索和發現

如瑪雅一般神秘消失的古格王朝,留下了太多未解的謎團。相傳仁欽桑布當年共建立了108座佛寺,隨著近年來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我們曾以為是傳說的大佛像及佛寺遺址都陸續被找到。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遺址安靜地佇立在阿里的各個角落,等待考古學家們的發掘。而要想探尋那不見於史籍的謎底,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去走近、去探索那殘存的遺址和廢墟。由於時間的限制和交通的困難,記者沒有能夠探訪更多的遺址。但在幾天的走訪中,不難發現,上述遺址基本以扎不讓和托林寺為中心,散落在它們的西、南、北三個方向,距離則在幾十公里之間,既相互呼應,又相對獨立,和周王室及各路諸侯國的地緣形勢頗有幾分類似,這對於我們理解古格王朝的歷史變遷、權力結構以及社會形態,可謂是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

(澎湃新聞 熊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