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每日真題丨讀過的書,看過的風景,就是你的格局

每日真題丨讀過的書,看過的風景,就是你的格局

原標題:每日真題丨讀過的書,看過的風景,就是你的格局


(注意啦,同學們咱們的每日真題升級啦!歷史君會把這些題目高考方向、考試內容都給大家整理出來,這樣大家能夠更有針對性的學習了!老規矩留言打卡時,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錯的題目記錄下來,例如:打卡2、3表明自己本篇的第二三兩題錯了,那麼咱們周末統一複習時,同學們就更會有針對性的複習了哈!)


1、(2018·湖北荊、荊、襄、宜聯考)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但秦朝建立後,面對空前擴大的統治區域,卻採用了郡縣制。其進步性主要體現在(  )


A.行政區域劃分的變化


B.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C.官員任用原則的變化


D.保證了專制皇權的強化


解析:C郡縣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區別在於管理體制的不同,與行政區域劃分關係不大,故A項錯誤;郡縣制的主要作用在於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故B項錯誤;分封制下地方官員世襲產生,而郡縣的主要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故C項正確;郡縣制的主要作用在於加強中央集權,並不能保證專制皇權的強化,故D項錯誤。


2、「鴉片戰爭前,清政府一直沒有設置專管外事的機構,如有重大交涉事件發生,則由皇帝簡派欽差大臣負責辦理。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外國公使強行駐京,西方諸國相繼在北京建立了使館。咸豐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專掌外交事務的專門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鴉片戰爭前中國已經開啟近代外交的旅程


B.清政府己徹底放棄了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


C.中國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近代外交體系


D.體現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特徵[來源:學.科.網]


解析:D鴉片戰爭前,清政府一直沒有設置專管外事的機構A項錯誤;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政策,但清政府沒有徹底放棄,故B項錯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外國公使強行駐京,西方諸國相繼在北京建立了使館。咸豐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專掌外交事務的專門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表明清政府外交衙門的建立是被動的,故C項錯誤;從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個名稱上看,衙門體現了封建性,總理各國事務體現了殖民地的特徵,故D項正確。


3、(2018·梅州模擬)沈志華的《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蘇聯74年興衰歷史》中說:「最主要的是,臨時政府沒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後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認任何權威的群眾,沒有把群眾的迫切需要作為穩定政局的問題來解決,在一系列具體問題上拖延不決,結果最終被群眾拋棄。」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後(  )

A.人民強烈要求推翻專制統治


B.人民急迫要解決生存與和平問題


C.臨時政府沒有掌握實際權力


D.臨時政府對外妥協引發人民不滿


解析:B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二月革命後,群眾的迫切需要不再是要求推翻專制統治,故A項錯誤;據材料群眾的迫切需要可知,二月革命後,臨時政府不顧人民死活,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廣大群眾迫切要求早日實現和平、取得土地和麵包,故B項正確;二月革命後,掌握實權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故C項錯誤;臨時政府在前線出擊遭到慘敗,引發人民不滿,故D項錯誤。


4、(2018·寧德模擬)有西方學者指出:「政府權力擴展,新的理念使得政治變成了更為複雜的事情,信仰發生了變化,科學開始成為近代西方社會生活的核心,這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上尚屬首次。」該學者所說的這些變革出現的深刻社會背景是(  )


A.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 B.宗教權威地位的不斷動搖


C.啟蒙運動思想的迅速傳播 D.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壯大


解析:D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是指文藝復興,與這些變革出現無關,故A項錯誤;宗教權威地位的不斷動搖與科學的發展有關,與政府權力擴展,新的理念使得政治變成了更為複雜的事情無關,故B項錯誤;啟蒙運動思想的迅速傳播僅與政府權力擴展,新的理念使得政治變成了更為複雜的事情有關,故C項錯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壯大,使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推動了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近代科學的發展,故D項正確。


5、(2018·長春模擬)下表為「一五」計劃國家財政預算支出統計,據此可知(  )

部門

工業建設

交通通訊

農業水利

文教衛生

所佔比例

58.2%

19.2%

7.6%

7.2%

A.「一五」計劃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B.國家實施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C.「一五」計劃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


D.國家建立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


解析:B材料僅是一五計劃期間國民經濟財政支出,而不能顯示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故A項錯誤;材料可以看出工業建設的比例高,體現了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故B項正確;一五計劃使民生得到改善,但並不是重大改善,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國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體現不出高度集中,故D項錯誤。


考向1 古代改革的背景、內容、特點以及影響


(2017·高考全國卷Ⅲ,T44)


材料 北周武帝時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條,「條流苛密,比於齊(北齊)法,煩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導致「上下愁怨」、「內外離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開皇初年兩次「更定新律」,史謂《開皇律》。


隋朝統治者鑒於《北齊律》「法令明審,科條簡要」,將其作為制定《開皇律》的主要參考,並「采魏、晉刑典,下至齊、梁,沿革輕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廢除「前代鞭刑及梟首」等「苛慘之法」,「以輕代重,化死為生」;定罪500條,刪繁就簡,比舊律減少死刑81條、流放刑154條、勞役刑等一千餘條。唐朝官修史書評價《開皇律》「刑網簡要,疏而不失」。


——據《隋書》

(1)根據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點。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隋代《開皇律》制定的意義。


【素養解讀】全國卷高考命題以素養考查為主。本題涉及的歷史核心素養主要有「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等方面。從材料「北周武帝時期制定的《大律》」「《隋書》」可知考查考生的時空觀念,從設問「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點及簡析意義」可知考查考生對這一歷史現象的闡釋能力。本題組織答案不像以往的選修題目那樣只要歸納材料的內容就可以完全得到,需要考生在翻譯原文的同時還要對所學與之相關的知識進行整合。需要考生對法律作用有較全面的認識,同時也需要考生有較強的文字表述能力。考生回答時要找准答案的內容,分層次的尋找答案,同時也要大膽的從前一問的答案中尋找後一問的答案,本題的兩個小問題之間是存在一定的關係的,第二問的答案不在材料中,而是在第一問的答案里。


[解析](1)根據材料「沿革輕重,取其折衷」「新律……廢除……『苛慘之法』」「刪繁就簡」可總結出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點。(2)可從法制發展史、對隋朝發展的作用等方面說明。


[答案](1)改變了北周的嚴刑峻法,減輕刑罰;對之前的法律兼收並蓄、擇善而從;法律條文簡要而不繁瑣。


(2)總結和發展了前代立法的經驗;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為隋朝發展與強盛提供保障;為後世法制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心裡話:


.end.


聲明:本文由高中歷史整理編輯,如有侵權請聯繫,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中歷史老師 的精彩文章:

每日真題丨努力的意義就是,以後的日子能追尋自己喜歡的人和事!打卡!
暑期搶跑專題丨二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TAG:高中歷史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