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根性、共性、群眾心理以及電影的破除邊界——評姜文三部曲

根性、共性、群眾心理以及電影的破除邊界——評姜文三部曲

根性、共性、群眾心理以及電影的破除邊界——評姜文三部曲

在第一次看完姜文的電影之後,我反問了自己一句,什麼叫電影?如果用「姜文」的口氣來說,那就可能會是:「他媽的!你就告訴我,什麼他媽的,叫電影?」。

好了,可能有人到這就看不下去了,會想,這個人僅僅就是個姜文的粉絲,並且也只會扯這些沒什麼用的。

別急,我好好說。

我要談的這三部曲呢,正是他的「北洋三部曲」,它們分別是《讓子彈飛》、《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讓多數人拿來評分的話,可能由高到低也正是這個排序,又或者《一步之遙》的位置再和《邪不壓正》互換一下,總而言之,把《讓子彈飛》擺在第一位是毫無異議的。

先談《讓子彈飛》,它講的是一個由麻匪與買官的生意人合夥斗敗地主的故事,然而,妙就妙在,許多看完這個故事的人都能發現它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所以這也正是姜文電影的厲害之處——通過演員的表演和台詞來暗示觀眾他說的可能只是一個更龐大的故事的一角。

《讓子彈飛》中的登場人物並不多,其核心是,麻匪頭子——張牧之、買官的騙子——馬邦德和地方一霸——黃四郎,電影中有非常多的他們之間的博弈,也正是因為他們各自想得到的東西不同,所以隨著情節的推移,矛盾逐漸積累,以至爆發,而主角直到最終才意識到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這個「博弈」的過程很精彩,但凡看過電影的自然懂得,但更精彩的是電影的細節。

比如,麻匪名為「張牧之」,姜文藉由這個角色說過一句,人們不願意相信,一個麻匪名叫『牧之』,而更願意接受一個麻匪,他滿臉麻子。

再比如,張牧之同黃四郎聊天的時候,黃四郎說張牧之面熟;還有,他們在談到「介錯」時,張牧之還站出來更正黃四郎的說法;再有,黃四郎打算用炸彈的時候提到,這個炸彈的「兄弟」是炸在革命道路上的。……於是,便有人猜測,這個黃四郎同張牧之最早都是革命隊伍的一員,但張牧之因為對當前革命成果失望而上山成匪,黃四郎則藉由成果成為地方一霸。

還比如,電影里除了這幾位主要角色之外,還有些給人印象十分深刻的「小角色」,比如黃四郎手下的教頭,他先是對黃四郎唯命是從,而在黃四郎倒台之後,他立馬倒戈,成為鞭撻黃四郎隊伍的帶頭者;比如麻匪里的老六,老六的氣質是最接近老大的,他們私下還會聊文藝方面的東西,但老六死得最慘,老六是死於自己之手,死於其豪氣與耿直,而說死得慘,則是因為在他當眾刨腹之後,在場的人都逃開了,或許這也是姜文對「英雄主義」沒落的一聲嘆息。

又比如,電影結尾時的場景同開頭類似,彷彿要告訴觀眾,歷史即是一個大的循環,時代與地點換了,這些故事還會不斷地重演。

……

說這些,其實僅僅只是它的一部分,我也僅能依照我的理解及我認同的理解來進行闡述和說明。

跳開故事,我們來看電影整體,它刻畫出了豐滿的人物,擁有豐富的細節,它融入了歷史、戰爭以及人性等各種因素,再加上姜文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氣質,所以這部電影的成功似乎是可預見的,畢竟在我們的電影里像這種充滿隱喻的並不多,能用戲劇化手法闡明「革命勝利的關鍵是在於『發動群眾』」的電影更是少之又少,它的受歡迎也代表了許多人對於這種電影表現方式的驚嘆與欽佩。

另一方面,當我們不再深究其所隱喻的部分,只把它當做一場類似話劇的作品來看,它依舊很精彩。它有著自己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結構完整,故事連貫,再加上節奏適宜、風格獨特,即使在這部影片里,觀眾沒有看到姜文潛在想要表達的東西,但他們總能收穫到一些自己所想要的。

但是,某樣東西,你甭管它再好,依舊是多則生厭。這樣的東西名為——「姜文的風格」。

許多人再看完了三部曲之二的《一步之遙》後都表示很失望,又覺得姜文的才華好像都丟在《讓子彈飛》里了,我不這麼認為。因為,《一步之遙》想表達的東西本來就不同於《讓子彈飛》。

我想起上映之前,姜文曾在受訪時藉由《讓子彈飛》里由自己演繹的角色的台詞,說,我就是要站著,還把錢給掙了。

不論如何,他確實做到了,從《一步之遙》的票房上來看。

從「三部曲之二」里,開始出現了巨大的故事背景與現實之間的割裂感,這種割裂感在其後的《邪不壓正》中亦有所表現。雖然其實在《讓子彈飛》中它的存在已經有了些苗頭,但並不明顯,可能是因為《讓子彈飛》本身的情節足夠緊扣,以至於我們很容易就忽視了這樣的東西。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讓子彈飛》的開頭裡,張牧之的幾發子彈就直接使得行駛之中的火車高高「躍起」,而在子彈的飛行途中,他還同手下有過幾句問答。這其實是極不合理的,但是,它是電影,在電影里出現的一切事物只要被展現了出來,那麼就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至少在這部電影的世界觀里。

於是,這顆電影的子彈飛了一段時間之後,許多人才恍然大悟——這也許是個超能力片(笑)。

總之,《讓子彈飛》在不經意間透露出的氣息,有時像是故意在降低電影本身的真實感。

電影里,張牧之和馬邦德一行人入鵝城之時,黃四郎手下的「歌舞團」在城門前有一番擊鼓的表演,我們可以看到城門的整體面貌,後來我們隨著故事進入到城裡,我們又看到了城裡的建築,這些場景搭建得極具有線條感,並且它整體顏色也非常統一,所以我會想這個地方的治安到底有多好、人民的素質到底有多高才能在那樣的一種時局下居住在如此漂亮的小城裡。電影里還有很多類似的經不起推敲的場景方面的細節。可想而知,這必定是有意而為之的,姜文必定是能夠做到寫實而不去寫實。為什麼這麼說?看一下《鬼子來了》你就明白了。

說第二部——《一步之遙》,朋友曾告訴我說,假如把《讓子彈飛》比作開火車,那麼《一步之遙》簡直都快過飛機,約等於火箭了。這話講起來確實有幾分道理。

在我看來,《一步之遙》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其結構上前與後的巨大反差,這個反差大到,我甚至覺得姜文是把兩部電影的內容塞到了一部裡面。《一步之遙》是圍繞著「花錢」展開的,一上來的「教父」風估計就把不少人給勾住了,但隨後的故事似乎既在想像之中,又出意料之外,錢是花出去了,可死了個大名人,主角馬走日不但失去了一切,還得為自己生命四處奔波,如果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急轉直下。

電影的前半段里,有二三十分鐘的歌舞表演,估計那時候電影院的觀眾會突然懷疑自己是不是犯傻,買了一張隔了屏幕看音樂劇的票。

但歌舞結束之後,電影就又回到正軌了。主角因為吸大煙並且還給女二完顏英吸,之後,就出了一場車禍,女二由此喪生,但她可不是一般人,她是蟬聯三界的選美冠軍呀,照著電影的設定,她可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女人(雖然是靠安排得到的稱號)。並且實際上,也只是「高級妓女」(電影中有隱喻)。緊接著,主角就需要想辦法幫助自己脫離困境,於是他想到了同窗好友武大帥的女兒武六,隨著展開了一場「逃亡之旅」……

具體的故事我就不複述了,這裡我就順著主角的遭遇談談電影人物所表現出的那些個性與氣質:

一、重義氣但是說謊

主角馬走日說過很多謊,以至於他在剛落難跑去找武六小姐時,想說的話沒說,卻被其用許多往事來「回懟」了一波。所以可以看出,這個馬走日以前確實滿嘴胡話。而這個角色並沒有讓人生厭,那是因為他雖然說話不實,但討喜。最重要的是,他在本該提自己遭遇的時候,卻選擇了救下舊友。於是,他就成了一個有情有義的說謊者,一個雖然說謊但是重感情的人。

二、友情與背叛

馬走日然救下了項飛田,但項飛田並不買賬,在馬走日被抓之後,幾次,項飛田都是想利用馬走日令自己得到利益。包括當時一起被救下且曾向馬走日請教的武大帥七兒子武七,他也這幅德行。

三、家庭與愛情

在馬走日即將被處刑的階段里,真正為他奔波的是武六,武六為了他和母親大吵,甚至說了句「你們仨都去死吧!」,「這仨」里可是又有他爸,又有他媽。武六在電影中所表現出的形象是——一個會獨立思考的現代女性,與其常惦記著取小老婆的父親、帶著極度勢利的態度選夫的母親以及常常嫖娼、損人利己的弟弟形成了鮮明對比。

武六在電影將結束的時候終於袒露心聲,但馬走日自殺前只一直喃喃道,自己當時要是答應和完顏英結婚,會不會就沒有今天這下場。對於武六他只是說了抱歉,畢竟自己要死,不管答應了什麼,也不再有什麼用了。

四、群眾心理

這部分比較散落,也必定會散落。

在舉行選美大賽的時候,主持人馬走日在台上說,Today is history!而他後來被捕後,面對著人群,他又說了同樣的話,而次台非彼台,台下的儘是些舉著條幅痛斥他的人。

老百姓們並不知道真相,存在如此舉動也情有可原,但作為當事人,其心裡之委屈有誰能懂。又或者電影意欲以此來說明群眾的盲目性。而在之前武六與其母親對話之時,其母更是直接說了出來——「我們不信,有人會信呀(暗指群眾)!」。

連接上一部分,其實在《讓子彈飛》里,末尾階段,主角發動群眾與反派的一場攻防博弈也是在表現群體心理。他們從眾、盲目、懦弱、欺軟怕硬。

表現群眾心理或者影射群眾心理的,在《讓子彈飛》和《一步之遙》中有比較多的表現,而在《邪不壓正》里則幾乎沒有。這也是《邪不壓正》和其它兩部之間最大的不同。

《邪不壓正》的開頭,可能會把人嚇一跳,至少它成功地讓我嚇了一跳(可能是因為電影院音效較好的關係),嚇著我的是突如其來的槍聲,我當時就意識到這部片子會和之前的兩部有著巨大差別。

《邪不壓正》弱化了許多時代背景方面的東西,因為它沒有戰爭場面,只有戰鬥場面。幾個主要角色之間的關係倒是一目了然,男主李天然死裡逃生,在外學習鍛煉數十年只為報仇,大反派是師兄朱潛龍,他聯合日本特務根本一郎殺了自己師傅一家卻誣陷師弟,另一主要角色是前朝武人藍青峰,乃主角李天然的「隱形上司」兼「背後養父」(因為一開始並未透露他的這一身份),故事就開始於李天然學成歸來之後,但奇怪的是,他到了北平,雖然一直叨念著報仇、報仇,卻遲遲不採取行動,在「明面上」的養父亨德勒死去之後,主角還陷入了更大的內心矛盾和糾結之中,而唯一能給他些許安慰的是裁縫關巧紅……

電影在李天然和關巧紅之間的互動上著了很多筆墨,他們之間的對話往往是表現李天然的猶豫與拖沓以及關巧紅對於李天然的勸誡和鼓勵。所以在影片前中段,它展現的氛圍很奇怪,一方面告訴你時局動蕩,而主角有大目標,另一方面主角卻只是仗著自己功夫好,在屋頂上晃蕩、「調戲」裁縫,而每當提及到報仇,他們就又要起些言語衝突,或者不歡而散。作為電影來說,這部分確實奇怪,但聯繫實際,你又會覺得它十分真實。很多年輕人不就是這樣,空談、空講,而不行動,浪費了光陰,以至於一事無成。如此去想,反而覺得那種「偉光正」的英雄顯得稍稍有些虛假,因為觀眾看不到他的成長和變化,好像這個人從一出生開始就是一個英雄。

李天然告訴關巧紅自己可以躲子彈,關巧紅表示不信,遂立馬舉槍嘗試,果然子彈並沒有打中他,而在臨近故事結尾的地方,關巧紅和盤托出,她告訴主角自己之所以一直勸告他是因為自己也缺乏行動的勇氣,只會不停的找到安慰自己的方法,並且她打出的子彈亦是無法傷人的。

到這裡,觀眾們才真正確定,這就是一部告誡年輕人要勇於行動,莫荒廢時間的電影。

同前兩作相似的地方在於,電影在很多細節上依舊留有隱喻,需要觀眾自己思考才能得出結論,就比如「背後養父」藍青峰的真正身份等。

談及異同,之前提到的電影場景上的割裂感,《一步之遙》里非常明顯,有直接虛擬的由電腦製作的部分,有主角和武六回憶里那個童話般的火車,還有電影追逐戲中「神奇」的場景切換——少數民族建築、愛爾蘭風車等等。而在《邪不壓正》里,最突出的就是北平白皚皚的乾淨的雪以及一個接著一個的瓦片鋪就的屋頂。在給人的感覺上,《一步之遙》艷麗,而《邪不壓正》乾淨。

根性、共性、群眾心理以及電影的破除邊界(講得比較雜,所以只能強行收尾了。)

談到姜文,可能很多人會想起昆汀——那個崇尚暴力美學的鬼才。你硬是要說什麼姜文就是中國的昆汀,恐怕他們倆都不會樂意。姜文的電影里到處都夾雜著一種中國獨有的人情味兒,這真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這人情味是骨子裡的東西,一個人就算站在那兒不說話,甭管他將要說的會是什麼方言,其實只要站著,我們觀察一小會,你就知道他是中國人,而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韓國人。

從《鬼子來了》里,很多人就應該看出了這個導演的個性與野心,多看了一部,我又知道了他是個不喜歡重複的人。所以沒有看上去十分相像的作品,有風格,但不呆板,不千篇一律。

眾所周知,姜文時常在公共場合上的發言都獨樹一幟,自然有人說作秀,但不論如何,憑藉那句「站著掙錢」的態度,我就覺得可以。

姜文的電影里還有些比較好玩小細節,就像是電影本身企圖越過熒幕直接與觀眾「溝通」,儘管這種姜文式的溝通也許並不討喜。

比如,《邪不壓正》里的著名影評人,他在評價電影時候,夸夸其談,直到女主說,電影都沒看過!你認識幾個字?這不正是想告訴觀影者,凡是影視作品,須得觀後再評。

這也正是我所提及的「破除邊界」,這些小細節加入到電影中無傷大雅,甚至能讓觀眾產生一種類似直接與創作者溝通的效果。

談及「跨越邊界」,其實最早我是想用「破除電影定義」這樣的詞來概括,但是覺得不夠精準。所以,又牽涉到一個問題,電影究竟是什麼?

「電影就是全世界的觀眾都能看得懂的藝術。」——姜文還藉由《一步之遙》中的一個反派角色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那麼,全世界觀眾的審美水平會是一致的嘛?顯然不是。但如果真的要做到讓每一位觀眾都看得懂,那麼必然是大俗,也必然接近「嘩眾取寵」。

記得菲爾奈特有句話叫作——「打破常規者,人恆敬之。」。我想,姜文肯定會認同這句話,這也是我喜歡姜文的原因之一。

百度告訴我們,「電影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藝術,是科技與其的綜合體。」或者「綜合試聽的現代藝術。」,還有一個我更認同的定義——電影是一種主要運用聲音和圖像來完成的「造夢」藝術。

因為同「造夢」聯繫起來,我們便能更容易理解它的虛構性。同樣因為如此,在《邪不壓正》里,主角李天然才可以躲開子彈,否則,這個故事本身就不存在了。

但跳出這些來看,它究竟有沒有破壞電影的完整性,即,它有沒有影響到電影去表達它的主題。我覺得沒有。

因為電影究竟想表達什麼,那得同時看拍的人和看的人。看到的人得到的不一定是拍的人想表達的,如同電影《一步之遙》里,真正知道真相的到最後也只有少數人。電影中的多數人只是看到報紙,聽到了旁人談論,知道了這個馬走日是個多麼可恨的殺人者。而真正的事實是什麼,他們都不知道。馬走日只說自己沒殺人,又說不出完顏英的死因,所以只能自己扛了這後果。你看,這多數人只想要真相,但別人說了真相,他們不信。這讓我想起聽到的算命先生常說的話,我相不相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信不信。

結尾

總而言之,作品好,或不好,那得看官說了算,你聽,或者不聽旁人對其的誇耀及批判,是你自己說了算。

中國一直會缺那種不向市場諂媚卻又敢於保持自我風格的文藝工作者。

而更缺的是,有鑒賞能力的不隨波逐流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吶喊 的精彩文章:

TAG:吶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