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江西人宗秋剛榮獲國際空間研究金獎

江西人宗秋剛榮獲國際空間研究金獎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封雲報道:近日記者獲悉,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宗秋剛教授以其在地球內磁層波粒相互作用以及磁層對太陽風間斷面響應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榮獲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聯合頒發的2018年Vikram Sarabhai金質獎章。該獎項是國際空間科學界最高的獎項。

在磁層粒子相互作用領域10年磨一劍

宗秋剛是江西人,從小學習刻苦,特別是對物理學科有濃厚的興趣,畢業於四川大學原子核物理專業。記者了解到,他現任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北京大學空間科學與探測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所長等職務。

宗秋剛和他的科研團隊近十年來在磁層超低頻波動的性質及其與磁層粒子相互作用領域開展了深度研究,利用歐空局(ESA)的Cluster衛星、美國宇航局(NASA)的范艾倫探測器等國際衛星計劃以及自主研發的安裝在中國北斗衛星上的北大成像電子譜儀(BeiDa-IES)的觀測數據,在超低頻波的激發機制、時間演化、空間分布及其與電子和離子相互作用的共振理論等多個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殺手電筒子」科研成果成為里程碑

據了解,宗秋剛領導的團隊近年來在「殺手電筒子快速形成機制」「熱流異常激發磁層ULF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系統地推進了學界對於磁層粒子動力學過程的認識。歐空局曾將宗秋剛關於在地球磁層空間中「殺手電筒子」產生機制的科研成果評為Cluster衛星在軌十年以來五大里程碑之一。

如果將大量的電子放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然後用來自太陽風暴的激波衝擊這些電子,會產生什麼結果呢?「殺手電筒子」。這是北京大學長江學者宗秋剛教授小組基於歐空局(ESA)的Cluster計劃的最新發現。「殺手電筒子」是束縛在地球外輻射帶--離地球表面12000公里到64000公里的區域——的高能粒子。在太陽風暴發生的時候,「殺手電筒子」將增加幾十倍,而且會向其他區域移動,進而對衛星產生極大威脅。正如其名字所示,「殺手電筒子」的高能量足以擊穿衛星的屏蔽層,導致微觀放電。如果放電發生在衛星的關鍵部件,衛星就會被損壞甚至徹底失效。「殺手電筒子」機制一直以來都是空間天氣研究人員的研究重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江西網 的精彩文章:

好消息!南昌將創建國家級食品安全示範城市
端午節要有「三種味道」

TAG:中國江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