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陰陽家是陰陽師?孤陋寡聞了吧

陰陽家是陰陽師?孤陋寡聞了吧

世間授業有千百種,不獨缺陰陽家一門。

相傳在上古時期,軒轅黃帝大敗蚩尤,建立華夏之正統。世間帝王多貪生,於是就有了堪破世間萬物規律的授業者,稱「陰陽數術」。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形成——道、儒、法、墨、縱橫、農、雜、名、陰陽等九大派系,演變至戰國時期,百家中以陰陽家、道家、儒家、法家為首要學派。

國漫《秦時明月》中的陰陽家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亂神時代)。

中國古老的先人從萬物演變的規律中參透玄機,將五行之術與陰陽之術結合,形成一個代表學派——五行陰陽家,而後隨著秦始皇焚書坑儒、漢代罷黜百家的影響,五行陰陽之術漸漸消亡。

相傳陰陽家徐福東渡扶桑之後,在扶桑創立了陰陽學派,至日本平安京時代,形成「陰陽師」一職,相傳千年。而中原陰陽家一派則隨著歷史潮流併入儒家、道家兩派,僅在中原大地上極少的地區還保留著「五行陰陽家」的後人。

作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東瀛平安京時代的安倍晴明可稱為陰陽學派的衣缽繼承者,相傳安倍晴明為遣唐使安倍仲麻呂的後人,因此在陰陽之術方面有深厚造詣,被尊稱為平安京時代斬妖除魔的英雄,直到今日仍被後人景仰。

陰陽師利用天地人和、萬物之靈作為參照和力量,尋求著萬物的平衡和發展,卻被民間謬稱為「術士」,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原大地已少見陰陽師的存在,殊不知,在東瀛赫赫有名的陰陽師安倍晴明,則是師從華夏。從唐末陰陽之術傳入東瀛,已有一千年有餘。

據傳陰陽家鼎盛時期的代表人物鄒衍可利用草紙剪人以為己用,亦可以利用陰陽之術占卜天機、安撫冤魂;發展至戰國末年,陰陽家一派已從單一的學派演變為集占卜、除妖、觀星、測位、相面、幻術、祭祀、曆法等複雜技術的學派,列為諸子之首。(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鄒衍小傳記載)

陰陽師在中原被稱為「五行陰陽師」,意味掌握了五行力量的陰陽家後人,他們可以剪紙成人、撒豆成兵,並且幫助皇室化解戾氣、營造和諧;如遇冤魂索命,陰陽師則可以利用符咒化解危機。

發展到鼎盛時期,更是可以讓日月同輝、星光黯淡。經過成千上萬年的發展,最初的鄒氏陰陽師已經在華夏大陸銷聲匿跡,但熟悉這一學派的人們都知道,他們並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而是選擇隱居山林、修生養性,鄒氏一脈,是否真實存在,也是許多歷史學家所關注的焦點。

然而,我國古代早期的陰陽家是這樣的:

「陰陽」這個詞可謂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一切中國傳統的思想、政治、經濟、藝術、倫理都可以從「陰陽」的思想中衍生而來。

儒、道、墨、名、法等家都是要以陰陽的學問為根基的,他們是在對陰陽學說建構的天道規律之下尋求符合自己社會政治實踐理論的一面。而陰陽家是最擅長對這些系統性的原理做出研究和闡述的學派。

馮友蘭先生在這一章對陰陽家和其建立的早期宇宙論闡述的也非常清楚簡潔。陰陽五行的學問深入進去博大精深,短短的一章是難以對其有所把握的,我們只能沿著馮先生的敘述脈絡對這個學派的思想做一點淺層的了解。

在第三章諸子的由來中,馮友蘭先生曾提到陰陽家把宇宙的原理歸結為陰陽兩個主要原則。在劉歆那裡,他認為陰陽家出於「羲和之官」。在古代這是對天象和四時做專門研究並根據自然規律對君王和百姓做出指導的專業學官。

馮先生在這裡再次回顧了他認為陰陽家是出自「方術之士」,而方術可以分為「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種。

在古代中國,這些陰陽家用這種樸素的方式嘗試解釋自然世界,這有一點像西方的科學,雖然十分原始,但是終究是一種對自然本質的探索性思維的開始。

「五行」大多在《尚書.洪範》和《禮記.月令》中提到,而「陰陽」大多在「易傳」中提到。到了後期,「陰陽」和「五行」這兩種思想漸漸融匯,構成了廣義上的「陰陽家」的總體思想。

馮先生接下來簡單介紹了一下「五行」學說。在漢語的語境里,「五行」並不是五種固定不變的元素,而是五種抽象意義上的能動的力量。這五種力量相互作用,構成了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事物的變化也是這五種力量相互流動的結果。在古代的思想里,「五行」也可以叫做「五德」。

馮先生專門舉了《尚書.洪範》的例子,在《洪範》篇的「九疇」中第一次出現了「五行」的解釋。這時的「五行」是樸素的概念,含義是具體的五種事物,並沒有上升到後來的抽象的力量的層次。

但在《洪範》的「九疇」這裡,可以看到古代「天人感應」思想的一種雛形。君王的言行在平衡狀態和不平衡狀態時,對應的自然界也會相應出現平衡和不平衡的狀態。「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這裡可以看到最初的模樣。

這種思想與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人與天合一」,莊子的「人與宇宙合一」,惠施的「泛愛萬物,天地一體」,孔子的「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都是相通的。

中國文化始終都是把人和宇宙看做一個「合一」的整體,把萬物看成一個「有機體」,而不是人與自然的分離和形成張力。

到《禮記.月令》這裡的時候,「五行」(或「五德」)就已經成為抽象的概念了。並且,戰國時代的陰陽家已經開始把宇宙視作一個「時空架構」,時間、空間相互都有關係,而不是相互分離的。

此時的陰陽家創造性的把四季(時間)和四方(空間)用「五德」聯繫在一起。「五德」既代表時間上的四季,又可以代表空間上的四方。

甚至更進一步,陰陽家還把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聯繫在一起,人與社會應該順應「五行」表述的時間和空間的規律,否則從理論上講就會得到災禍。

戰國時最有名的一個陰陽家即是鄒衍,他思想中最有影響力的便是發展出了一種嶄新的歷史哲學,即用「五德」來解釋歷史變化的規律。

在《呂氏春秋》中,對這種歷史變化的規律解釋為夏朝代黃帝是木克土,商朝代夏朝是金克木,周朝代商朝是火克金,同時預言下一個取代周朝的是水克火,再之後就是土克水,重新回到土德,循環往複。這種歷史哲學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開始,一直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五行」學說只解釋了宇宙的結構,要解釋宇宙的來源就需要「陰陽」的學說。與「五行」的概念是從具體上升到抽象一樣,「陰」與「陽」同樣是從具體事物上升到抽象的自然力量。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兩個原則、兩種力量相互作用產生。

在《易經》中即充滿著「陰陽」化生萬物的思想。《易經》本是卜筮之書,但在儒家學者加入形而上學和宇宙論的注釋(易傳)之後,就有了哲學上的意義。易經的每一個卦象都可以代表宇宙中的一種事物,或者一種力量。

卦象不斷的變化,代表著事物也在不斷的變化。而每一個卦象組成的「爻」就是用「陰」和「陽」來表示的。這種陰陽的表示方式再抽象出來,其實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數」。

也就是說,陰陽家在這裡試圖用「數」來表示宇宙的本質,這與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萬物的本源」驚人的相似。

或許東西方的先哲們都開始意識到,無論具體的事物如何變化發展,用「數」來表示任何一種事物的組成和變化,相對於其他表示方式來說,顯得更加具有本質性。

特別是用《易經》進行占卜後,得到的卦象可以視作由單數和奇數組成的「數」,從這種「數」的組合上可以看到相應的狀態是否處於一種「平衡」態,由平衡與否來判定當前狀態是「吉」或者「凶」。於是,這樣的一系列思想就可以構成一種獨特的宇宙發生論。

後期的陰陽家甚至還用數字把「五行」和「陰陽」聯繫了起來,但影響力更大的,除了「陰陽」構成宇宙和生物的理論外,就是對儒家學派的形而上學的解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諸子百家故事 的精彩文章:

《增廣賢文》50句,看透人性,直指人心!

TAG:諸子百家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