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禪讓之道:好動機必有好結局?音頻版

禪讓之道:好動機必有好結局?音頻版

本期約3400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號外!!!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每周二「梁濤帶你讀《孟子》」系列本期起增加語音播報板塊。特邀第六屆金話筒獎得主、央視製片人周曉麗女士擔任主播,在此亦對周女士的鼎力加盟表示十分的感謝。

文章太長太難讀不下去?周老師通過語音誦讀帶您細細梳理,一同品味千年前的智慧。

小編說:

禪讓,是值得稱頌的。但是,所有的禪讓都會導致好的結局嗎?我們即將開始學習的《萬章上》9.5章和下一章,將主要涉及王位的禪讓問題。

在學習原文之前,梁濤老師會先帶我們了解古代政權傳授的兩種形式:禪讓和世襲,及其分別代表的價值理念:「天下為公」和「天下為家」,並且為我們介紹9.5章發生的歷史背景——戰國燕王噲讓國事件。

讓我們一起開始今天的學習吧!

PART 1

從「公天下」到「家天下」

堯舜禪讓是儒家的一個重要議題,《中庸》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堯舜」和「文武」都是孔子思想或儒學的重要內容,「祖述堯舜」可以說是「法先王」,「憲章文武」是「法後王」。那麼,「堯舜」與「文武」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呢?

我們可以借《禮記·禮運》篇做個說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為公」怎麼理解?鄭玄的注釋是,「公猶共也」。公是共有、共享的意思,故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呂氏春秋·貴公》),實際是說權力公有,而不是私有。

那麼,怎麼實現權力公有呢?鄭玄的解釋是「禪位授聖,不家之」。把天下最有才能、最有德行的人選拔出來,禪位於他,讓他替我們來管理天下,而不是傳給子女。這樣就做到了天下為公,這是最高的理想。

《禮運》又說:「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大道隱去之後,最高的理想無法實現了,只能是「天下為家」,天下變成某一家的天下,誰打下天下誰就佔有天下。劉邦打下來,天下就變成劉家的,李世民打下來變成李家的,朱元璋打下來變成朱家的。這個時候不再實行禪讓,而是世襲,「世及」是世襲的意思。天下傳給家人,而不是別人。天下是我打下來的,打天下就要坐天下,這就是「家天下」的邏輯。

所以《禮記·禮運》篇對儒家的政權傳授形式做了區分,一個是理想的,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實行禪讓,這是大同時代;另一個是現實的,天下為家,實行世襲,這是小康階段。從歷史來看,堯舜時代實行禪讓,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禹之後從啟開始,夏商周三代是世襲,「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所以古代政權有兩種傳授形式,禪讓和世襲。雖然在儒家看來,最高的理想應該是天下為公,實行禪讓,但是歷史發展有時候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從堯舜到三代反而由大同跌落到小康,只能實行世襲了。

儒家學者,包括孔子,對禪讓和世襲都是認可和接受的,只不過一個是最高理想,另一個是現實存在。堯舜實行禪讓,代表天下為公;文武也就是文王、武王實行世襲,代表天下為家。堯舜與文武的差別就在這裡,儒家、孔子對禪讓、世襲都是承認的,只是一個是大同,另一個是小康,儒家既有理想的一面,也有他現實的一面。

PART 2

燕王噲讓國事件

到了戰國時期,禪讓再一次受到人們關注,成為討論的熱點,甚至出現了一個宣傳禪讓的社會思潮,並導致了禪讓的政治實踐,就是燕王噲的讓國。當然,這個事件是失敗了,但在當時產生了巨大震動。我認為,《萬章上》9.5章和9.6章中孟子與萬章的對話可能就是發生在燕王噲讓國失敗之後,需要從這一背景來理解。

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最近十幾年來,我們陸續發現了一批地下文獻,通過這些文獻可以知道,戰國中期社會上出現了宣揚禪讓的社會思潮。例如,郭店竹簡中有一篇《唐虞之道》,就是宣揚堯舜禪讓的,認為「唐虞之道,禪而不傳。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

「唐虞」就是堯舜,古代以國為氏,堯是古唐國人,號陶唐氏;舜為有虞國人,號有虞氏。唐堯虞舜實行禪讓,傳賢不傳子,他們稱王天下,是因為「利天下而弗利也」,有利天下人而不以天下為個人之私利。甚至講「自生民以來不禪而能治天下者,未之有也」,自有人類以來,不實行禪讓把天下能治理得好,是根本不可能的,高度肯定了禪讓的合理性。郭店竹簡之後,上博簡中有《子羔》《榮成氏》,也是宣傳禪讓的。

根據這些出土文獻,再結合傳世文獻,我們發現原來在戰國時期出現了一個宣揚禪讓的社會思潮。不僅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縱橫家等都捲入這一社會思潮中,為禪讓做理論的宣傳。我寫過一篇文章,《戰國時期的禪讓思潮與「大同」「小康」說》,就是分析這一現象的,收在《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一書中,有興趣可以參考。

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禪讓事件,有些國君就被打動了,決定要把這種禪讓付諸實踐,這就是燕王噲的讓國事件。

當時燕王噲可能覺得自己能力有限,也不放心把國家交給兒子。他有一個相,叫子之,很有能力,也得到了很多士人的擁護。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愈演愈烈,人才競爭激烈,各諸侯國都在招賢納士,延攬人才,而國君的位置最重要,往往決定國家的成敗,那麼,能不能恢復古代的禪讓,對國君也選賢與能呢?為了讓燕國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發展壯大,燕王噲依然做出了一個出乎人們意料的舉動,恢復古代禪讓,把王位傳給了丞相子之。

司馬遷在《史記·燕召公世家》中,把燕王噲描寫的昏聵無能,說起讓國純粹是受了蘇代、鹿毛壽的欺騙,恐怕不符合事實,是囿於秦漢以後世襲觀念的影響,不了解戰國時曾出現過一個禪讓思潮。

燕王噲的禪讓之舉,動機無疑是好的,是為了燕國的強大,是為了讓燕國在激烈的兼并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是「利天下而弗利」,但是結果並不好。

政治改革往往是有風險的,知識分子喜歡講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但執政者不願意改,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有風險。如果不改,權力還在我手裡,改不好的話,引起社會的動蕩,弄不好把權力還丟掉了。燕王噲的讓國,就是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PART 3

燕王噲不曾料想的結局

燕王噲把王位傳給子之以後,太子平不幹了,王位本來應該是我的,怎麼反而傳給外人了?當時世襲已經流傳上千年了,權力私有的觀念根深蒂固。燕王噲突然恢復古代的禪讓,必然遭到守舊勢力的強烈的反對。於是太子平聯合了將軍市被,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國防部長,又暗中聯絡齊國,率先發難,領兵攻打子之。

子之組織軍隊平叛。由於太子平與齊人勾結,引齊軍入侵,市被與燕國民眾又反過來攻打太子平,太子平殺將軍市被,將其陳屍示眾。燕國陷入混亂,「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所以說,燕王噲的政治改革反而引起了燕國的一場內亂。

這時另一個大國齊國一看機會來了,之前一直想吞併燕國,但沒機會,現在燕國內部先亂起來,豈不是天賜良機?於是齊宣王出兵伐燕,五十天就攻下燕國。面對這一結果,齊宣王自己都不敢相信。這時候正好孟子在齊國,於是宣王去向孟子請教要不要佔領燕國。這件事《孟子》中有記載,見《梁惠王下》2.10章。

對於齊宣王的問題,孟子做了一個民本主義的回答,「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不悅,則勿取」。(《梁惠王下》2.10章)如果燕國的老百姓歡迎,你就佔領。如果燕國的老百姓不歡迎,你就不能佔領,應該撤軍。所以孟子是將民意作為最高標準,你可以佔領燕國,但佔領的目的應該是為燕國的百姓著想,應該讓燕國百姓過上更為富裕、安定的生活,做到這一點,你的佔領是合法的;做不到,對不起,就不合法了。

GIF

可是齊國軍隊佔領燕國後,燒殺擄掠,甚至燒掉燕國的宗廟,搶走宗廟的祭器,激起燕國民眾的激烈反抗。這時候,其他諸侯國也出兵干涉了。齊國攻佔了燕國,勢力一下膨脹,不能不引起其他諸侯國的警覺,於是趙國聯合秦國出兵伐齊救燕,擁立燕公子職,這就是《梁惠王下》2.11章記載的「諸侯將謀救燕」。而主持這次「救燕」的就是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

由於宣王沒有接受孟子的建議,及時從燕國撤軍,終於被擊敗。經歷伐燕事件後,孟子與宣王的關係也急轉直下。以前宣王對孟子敬若上賓,十分尊重,二人關係較為融洽,但這時兩人關係急劇惡化,並最終導致孟子辭官而去。

PART 4

燕國內亂引發對禪讓的反思

所以說,戰國時期士人對禪讓的推崇在社會上形成一股思潮,對許多政治家都產生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燕王噲,直接導致其將禪讓付諸實踐,實踐的結果卻是導致燕國的內亂,幾乎亡國。這對當時宣揚禪讓的士人來說,不啻是一個巨大的震動,迫使其對禪讓重新做出思考。

特別是孟子,見證了燕王噲讓國事件的整個過程,在這樣的形勢下,儒家天下為公的理想還要不要堅持?如何看待天下為公與禪讓的關係?這是孟子必須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我認為,9.5章孟子和萬章的對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也應該放在這樣的背景下去理解。

回顧與預告

燕王噲讓國失敗的事實說明:禪讓有風險,讓國需謹慎。禪讓有道,這個道是什麼?下一期,梁濤老師會為我們細緻講解。期待下一期再見!

往期文章

歡迎分享!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吧!

語音誦讀丨周曉麗

文字編輯丨水心

圖文編輯丨樂於 瑾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四書 的精彩文章:

「聖人美德」還是「以權謀私」——公與私的博弈

TAG:新四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