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修道這些事兒:神明能否提前阻止人們作惡?

修道這些事兒:神明能否提前阻止人們作惡?

老祖宗有句話叫「舉頭三尺有神明」,是說天地之間有司過之神時刻監察著人們的一言一行。

不論你在什麼樣的場合做出了什麼事情,都會被舉頭三尺之處的神仙分毫不差地記錄下來,並以此為參照而影響到日後的禍福因果。

怎奈世人多被一時的小聰明迷惑,只看得到為非作歹能帶來的暫時利益,卻不明曉這份報應近則在己、遠在兒孫,一個人的言行很可能會影響到整個家族的利益。

道家認為每個人的命運由斗府掌控(資料圖)

道教是一個強調勸善的宗教。天地之間的司過之神雖然時時都在監察著人們的言行得失,但這份監察的目的並不在於記錄錯事並計算相應的果報。

與之正相反,道教提出「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概念,是在提醒大眾在為人處事的時候要保持一定的底線,一旦突破這條線,就會受到神明的責罰。

若能夠一生為善,司過之神同樣會把此人的善言、善行記錄下來,並據此來計算日後的善果。與人為善,才是神明之於信仰的基本要義。

在道教理論中,善惡是相生共存的,世上不存在單純只有善或者單純只有惡的人。

我們所能做的,是以心中的準則去協調所有的言行,在保持本身正當利益的同時也不損害他人的合理權益。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點,略有偏差,就會從善滑落至惡。

可惜的是,世間多有滑落者,人們個個卻並不自知。於是不禁有人要問,神明既然擁有無上法力,為什麼不提前阻止行惡的人們呢?

天猷元帥和真武天君(資料圖)

要回答這一問題,就會涉及到三個方面的道教義理:

其一,在道教看來,善惡的標準是什麼?

其二,善惡的根源在哪裡?

其三,如何去解讀道教勸善的意義?

論及善惡,不得不提性善論與性惡論的爭辯,這也是古今中外諸多學派所探討的內容。

道教對人性本初的觀點,與諸家的善惡觀念皆不相同,其既不認為有善也不認為有惡,因為善惡都是人類文明制度的產物,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盡相同的標準變化。

老子曰:「(世人)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說,一旦賦予他人善與惡的概念,便已是某種人為的標準和欲求的表現了。

善惡的標準必然帶有人的欲求色彩(資料圖)

道教追求的修真理想是要去人慾,去除一切人之有為,返歸到如嬰兒一般所有言行完全發自於自然的狀態。

所以道教不會強調人性本善還是本惡,而是要強調嬰兒初生時的本然。這是道教對第一個問題「善惡的標準是什麼」的解答。在道教看來,善惡不是某種固定不變的標準,其在本質上只是對慾望的追求。

為善、為惡,都是欲求在作祟。

基於此,便可為「善惡的根源在哪裡」這一問題找到答案,因為一切欲求都源自人們尚不滿足的內心。

更多地去思考他人利益,這便是為善的前提;把個人利益至上,就容易導致惡的滋生。

不論是「舉頭三尺有神明」的監察,還是以《太上感應篇》為主的諸多勸善經典,都意在告知人們不把沉迷於個人的一己私慾,而是要學習「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精神,更多地去為了他人、為了社會付出一些關愛。

以真善美的力量構築起對「小國寡民」式的理想社會的實踐。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資料圖)

人們在世間的任何善惡之行,神明的記錄都會毫釐不爽,但道教信仰並不是給人們施以恐嚇,不是使人畏懼。

道教中雖然亦有善有善報、惡有惡果的報應理論,但並不會刻意強調惡行惡報的內容,而是在告訴人們一切善惡本源於自己的起心動念,你當下做出的任何選擇以及日後所要承擔的任何果報,都與自身脫離不了干係。

若想事事順達,莫不如從一日三善做起,唯有自己才成為自我的救世神仙。

因此,第三個問題「道教勸善的意義」,便在於使人們能夠從現實生活和精神信仰中感知到正念正行的力量,是真正從內而外的一種覺醒,是對欲求的剋制。

另外一種說法曰「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我們能否成為更好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時時檢討自己的起心動念和所作所為。止惡行善的過程,更是在繕心繕性。

神明的懲惡揚善是外在的監督,內心情緒寡慾才是善行真正的發端(資料圖)

道教修行講求少私寡慾,再進一步便是無私無欲。從惡中的幡然醒悟,到為善的樂而從之,再到把善變成生活中的日常,這便是從有為臻達無為的過程。

道祖所言之「不善」,並不是不為善,而是不再需要刻意強調善的概念,因為其已經內化成每個人的具體言行。

勸善,也不是簡單地用可計數的善行去換取神明功德簿上的善果,而是要使人們從心性至行為均可以實現自我善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也正是對「我命在我」的道教信仰的絕佳呼應。

至此,也就可以解釋明白為什麼神仙不會去阻止惡人為惡的疑惑。

天道無親」,在神明的視角中,善惡本是人間生活的某種秩序,是帶有人的主觀意識的,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

從惡至善,是人間法則中的陰盡陽生、去濁澄清的過程,所以更需要人們的自我覺悟。

天道無親,人間的善惡報應也只是自然之理(資料圖)

在這個過程中,對善惡之行的不同獎懲均是增進覺悟的手段而已。

如果我們對神明加以強求,試圖以人間的——亦或者僅僅只是出於自我的——善惡標準,使其對某些人進行懲罰,這便是把信仰當成了牟利的工具,而且是貪心不足的表現。

如何,又何來覺醒之說呢?唯有明白善性的含義,最終才不枉於愛河慾海中歷練過的這一生。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妖怪精魅圖鑑 談談另一個神秘的世界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