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祖師行跡:甘肅張三丰崇拜的一個側面

祖師行跡:甘肅張三丰崇拜的一個側面

張三丰是道教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甘肅地區自明清以來,直至當代都存在著張三丰信仰的現象,可見幾百年來,甘肅民眾對於張三丰還是非常崇敬的。

不僅如此,在表面上散亂無緒的張三丰信仰現象背後,似乎還能夠隱隱約約勾勒出一條張三丰在甘肅的行跡路線。

明代張三丰銅像(資料圖)

在考述張三丰甘肅行跡之前,首先要提及現存最早記錄張三丰的文獻資料——成書於1431年,由武當山道士任自垣編纂的《太岳太和山志》。

在此志中,任自垣自稱是張三丰的弟子,此書中對於張三丰的記載較簡略平實,可貴之處是並沒有神化與荒誕色彩。

與陝西省寶雞市金台觀所存撰寫於永樂年間的《張三丰遺迹記》碑都是非常寶貴且真實性較高的史料。茲摘引部分如下:

張全一,字玄玄,號三豐……不知何許人……洪武初來入武當,拜玄帝於天柱峰,遍歷諸山,搜奇覽勝,嘗與耆舊語云,吾山異日興,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將五龍、南岩、紫霄,去荊榛,拾瓦礫,但粗創焉……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拂袖長往,不知所止……

張三丰草創武當宮觀,後不知所止(資料圖)

可見張三丰於洪武二十三年,在武當山草創宮觀之後,即離開了武當山。

碑文《張三丰遺迹記》為時任陝西參知政事張用瀚作撰,內容是其父張朝用少年時與張三丰在他鄉偶遇的一段往事。

茲錄部分如下:真仙陝西寶雞人,大元中於吾河南開封府鹿邑太清宮出家……元末,吾父避兵來郟邑,占籍為是邑人。真仙洪武中亦來邑之西關玉陽觀,與道士李白雲老先生交甚厚,旅寓數月……越月,真仙北行,吾同白雲先生送至邑之北關……

正是因為《太岳太和山志》中記載的張三丰於洪武二十三年離開武當山之後即不知所去何處,而導致了許多地區在這之後突然間都有了張三丰的記載,不過由於此碑為早期的史料,因此可信程度自比後世的記載要高。

碑文《張三丰遺迹記》中記載的時間雖然與《太岳太和山志》有一定差異,但也可能是張朝用在幾十年後轉述此事時,

因為歲月久遠,對張三丰來河南郟縣玉陽觀的具體時間記不清,而大致判斷為洪武中,因而洪武二十三年之後張三丰方至玉陽觀是很有可能的。

在玉陽觀駐足幾個月之後,張三丰即啟程北行。根據以上兩則明代初年的記載,可知張三丰在洪武二十三年之後由河南郟縣玉陽觀啟程北行,其目的地很可能是陝甘地區。

入隴以後,有記載張三丰居成縣金蓮洞中(資料圖)

乾隆《甘肅通志》記載張三丰「洪武初,居武當山中,二十三年雲遊長安,繼至隴上,遍游多方」。

乾隆《直隸秦州新志》也記載張三丰「洪武初,居武當山中,二十三年雲遊長安,繼至隴上」。又嘉慶《徽縣誌》載張三丰「洪武初,居武當山中,二十二年(此處的「二十二年」應為「二十三年」之誤)雲遊長安,既至隴右,居金蓮洞」。

且光緒《階州直隸州續志》(階州即今隴南市武都區)載:「張三丰,明初遍靈跡。嘗寓階州城東五仙洞(即萬象洞)……後養真於成縣金蓮洞中。」由此可以勾勒出張三丰由陝入甘之後首先進入今天水秦安地區,緊接著往南進入今隴南市轄區。

按光緒《階州直隸州續志》的記載,張三丰應在隴南市武都區萬象洞駐足之後赴今康縣、徽縣、成縣地區,主要在今成縣金蓮洞停留。

而後據康熙《岷州志》記載張三丰「入武當二十三年,雲遊長安,繼至岷地,寓楊永吉家」,即可能張三丰由隴南出發,至今定西市岷縣地區,宿楊永吉家一段時間。

此後又至今天水武山縣:康熙《寧遠縣誌》(寧遠即武山縣舊稱)載:「張三丰,有飛遷變化之術,丹藥符籙之論,遍游隴上,冬春不履,人號赤腳張。寧邑諸山多經棲止」。

康熙《寧遠縣誌》雖沒有著錄張三丰至此的具體時間,不過依照前述諸志所述時間的推斷,當為張三丰自岷縣出發後至此,另與武山縣相鄰的的定西市漳縣也有張三丰至本地的傳說,如此則張三丰也可能至漳縣,不過赴兩地的先後時間則難以推斷。

在漳縣與武山縣停留之後張三丰繼續北上,到達今隴西縣地區,乾隆《隴西志》載:「張三丰,名君寶……住溜洪永間,往來隴西數四……」,之後張三丰當繼續言沿絲綢之路赴河西地區,雖然蘭州地區方誌沒有記載,但此地很可能是張三丰的必經之路。

洪武二十四年張三丰到達今張掖,萬曆間修纂,順治年間增補的《甘鎮志》載:「張三丰……遼東人。洪武二十四年雲遊甘州,寓張指揮家。因名張邋遢,寓十年,去,莫知所之。

洪武二十四年張三丰至張掖(資料圖)

由此,就現存的資料可見張三丰於洪武二十三年入隴,在洪武二十三年至洪武二十四年這兩年間,可以大體勾勒出一條張三丰在今甘肅境內較完整的活動路線:

大致是從洪武二十三年起,由陝入今天水地區,再自西南方向赴階州,即今隴南市武都區,又往東赴隴南東部康縣、成縣、徽縣地區,而後往西至今岷縣,

停留一段時間後往北至今漳縣和武山縣,再往北到隴西縣境內,於洪武二十四年到今張掖地區,最後在洪武二十六年左右離開甘肅,又回到陝西境內。

這是一條較為完整的張三丰甘肅雲遊路線。另外在今甘肅隴東地區也出現了張三丰的記載。

嘉慶《崆峒山志》載:「張三丰……元末居金台觀修行……忽辭世,留頌而游,臨窆復生,日行千里,遂入太和山,尋入蜀,又入武當山,游襄、鄧間。後往來,嘗游崆峒。洪武初遣三山高道訪於四方,避詔弗至……成化年游居崆峒,五年人皆不知。自是或隱或現……

可見在此志的修纂者張伯魁筆下,張三丰不止一次來過崆峒山,而且成化年間還在此山駐留五年之久,不過學界極少有人認為張三丰的活動年代會遠至成化年間。

另外嘉慶《崆峒山志》的記載也有原本可察,撰於1456年至1495年之間的筆記小說《雙槐歲鈔》與撰於嘉靖四十五年左右的史料筆記《今言》等書中都有與嘉慶《崆峒山志》中較為相似的記載,

卻單單沒有張三丰到崆峒山的記錄,因此很有可能是嘉慶《崆峒山志》的編纂者強行將張三丰與崆峒山聯繫起來的附會之舉。

但是崆峒山作為道源聖地,張三丰赴此似乎也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不過張三丰赴崆峒山的具體時間並不清楚,且考慮到隴東地區歷史上長期屬於陝西,地理環境上也與陝西相近,因此對於張三丰的隴東之行不予考慮。

而後據康熙《岷州志》記載張三丰「入武當二十三年,雲遊長安,繼至岷地,寓楊永吉家」,即可能張三丰由隴南出發,至今定西市岷縣地區,宿楊永吉家一段時間。

此後又至今天水武山縣:康熙《寧遠縣誌》(寧遠即武山縣舊稱)載:「張三丰,有飛遷變化之術,丹藥符籙之論,遍游隴上,冬春不履,人號赤腳張。寧邑諸山多經棲止」。

康熙《寧遠縣誌》雖沒有著錄張三丰至此的具體時間,不過依照前述諸志所述時間的推斷,當為張三丰自岷縣出發後至此,另與武山縣相鄰的的定西市漳縣也有張三丰至本地的傳說,如此則張三丰也可能至漳縣,不過赴兩地的先後時間則難以推斷。

在漳縣與武山縣停留之後張三丰繼續北上,到達今隴西縣地區,乾隆《隴西志》載:「張三丰,名君寶……住溜洪永間,往來隴西數四……」,之後張三丰當繼續言沿絲綢之路赴河西地區,雖然蘭州地區方誌沒有記載,但此地很可能是張三丰的必經之路。

洪武二十四年張三丰到達今張掖,萬曆間修纂,順治年間增補的《甘鎮志》載:「張三丰……遼東人。洪武二十四年雲遊甘州,寓張指揮家。因名張邋遢,寓十年,去,莫知所之。」

對張三丰是否到過道教聖地崆峒山,什麼時候到的,學者意見不一致(資料圖)

行跡如此清晰的一條張三丰甘肅行跡路線,似乎足以證明張三丰確實到過甘肅地區了。

但是,必須考慮到甘肅方誌中記載的許多張三丰事迹都是來自前人的筆記小說等材料之中,這些文人的作品很多都是道聽途說而成,很可能並非直接取材於甘肅本地,即使取材自甘肅本地,如今也已無法證實其真偽。

另一方面,這些前人的筆記小說等資料在記載張三丰事迹時並沒有非常精確的時間,而許多甘肅方誌的記載中往往有精確的時間。

也就是說,張三丰入隴具體行跡的時間很有可能是甘肅各地方志的修纂者添加上去的,其目的也很大程度上即是為了證明張三丰確實來過今甘肅地區。

因此,甘肅地區方誌中記載的張三丰甘肅行跡當為甘肅張三丰崇拜的產物。

正因為自明代以來,甘肅地區民眾對於張三丰都非常敬仰,將他作為無所不能的神仙人物來崇拜,這個現象從而反映在方誌的編纂上,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將張三丰在甘肅的行跡細化,從而逐漸產生了所謂的張三丰甘肅行跡。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億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為何命名「混元獸」?
《皇懺》是一部怎樣的經典?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