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漢武帝為何在晚年要停止對匈奴的進攻呢?

歷史上的漢武帝為何在晚年要停止對匈奴的進攻呢?

原標題:歷史上的漢武帝為何在晚年要停止對匈奴的進攻呢?


漢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值得後人銘記的一段歷史,他為我們帶來了空前的威嚴和足夠的自信。它用那個朝代的名字,給了我們這個偉大民族永遠的標籤——漢。


漢武帝一生雄才大略,蓋世無雙。數次北伐匈奴,將彪悍的匈奴人趕往漠北,結束了「用和親換和平」的屈辱歷史,徹底解決了北方匈奴帶給漢民族的威脅。

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漢武帝抱著「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決心,和匈奴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戰爭。


其中最著名的戰役有三次: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


公元前133年,王恢向漢武帝建議,利用匈奴貪財的本性,誘其深入馬邑縣城,聚而殲之。因御史叛變,計謀敗露,馬邑之謀由此失敗。


公元前127年,匈奴左賢王以兩萬騎兵進犯上谷、漁陽,在韓安國首戰失利的情況下,漢武帝派大將衛青率3萬精銳騎兵出雲中,向西迂迴包抄,一舉擊潰匈奴白羊王和樓煩王,俘獲俘虜數千人,收復了河套地區,將西漢防線北推至黃河沿岸,河南之戰取得大勝。

燕然山之戰是武帝在位時最後一次對匈奴大規模用兵,也是其一生中對匈作戰最大的失敗。連同兩年前的天山之戰、浚稽山之戰的失敗,漢軍損失兵馬十餘萬人,元氣為之大傷,河南、河西、漠北三次大戰連勝的大好局面為之逆轉。敗局的形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與之相比,匈奴在戰爭中逐漸熟悉了漢軍的弱點,戰前都將輜重婦孺安置到漠北以讓士兵沒有後顧之憂;戰爭中重用衛律、李陵等熟悉漢軍情況的降將訓練、指揮匈奴軍隊,發揮其優勢;當漢軍出擊時隱藏部隊避其鋒芒或派出小股部隊交戰,待漢軍疲憊或撤退時再出動騎兵窮追猛打;針對漢軍分路出擊的特點,重點攻擊其一至兩支,保持兵力優勢,對其他漢軍則採取迴避態度。


?


從政治上來說,漢武帝連年對外用兵,窮奢靡、好鬼神、濫刑罰,導致民不聊生、民怨沸騰,乃至出現流民數百萬、農民起義連年不斷的危局。漢朝以徵兵製為主,士卒主要來自徵發的農民,流民四起必然減少漢軍的兵源,民間的苦難必然影響漢軍的軍心士氣。其統治集團內部爆發的激烈內部鬥爭,最終釀成慘烈的內亂,不但軍民死者數萬人,太子、皇后、丞相、御史大夫等人死於非命,漢軍的重要將領公孫賀、公孫敖、李廣利等人也被捲入政治漩渦,或死於非命或被迫投降,都直接影響了戰事。

因此,漢武帝以其一人之力,打到匈奴幾度失敗逃竄也夠可以的了。只是礙於戰爭對於農業王朝的高成本,難以長期維持,最後來個輪台罪己詔了事,也算是有反思精神的大氣上檔次的人物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鄭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朝末期的毛文龍真的是屢戰屢敗嗎?其中有什麼原因呢?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又做了這幾件很荒唐的事

TAG:老鄭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