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太美的鯽魚捨不得燉,於是有了金魚

太美的鯽魚捨不得燉,於是有了金魚

成語「涸轍之鮒」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故事裡的鮒魚,今人稱為——鯽Carassius auratus。

這是鯽魚沒放錯,原因往下看就知道啦。圖片:夜遊神四號

鯽鯉難分?看鬍子!

鯽是一種常見的淡水魚,隸屬於鯉形目鯉科鯽屬。野生鯽魚體背部灰黑色,體側銀灰色或帶黃綠色,腹部白色,鱗片較大,各鰭均為灰黑色。

鯽魚證件照。原圖:Bounthob Praxaysombath;標註:雪梨

因為和鯉魚關係較近,習性、生境也十分接近,二者在形態上存在一定的趨同,但總體差異明顯。首先是個頭差距:鯽比鯉要小得多,通常不到三十厘米,而鯉魚大者超過一米。其次是體型體色:鯽魚更短圓,顏色也不如鯉魚的金鱗赤尾來的華貴,而是更為素雅的銀灰色。此外,鯽魚的嘴也不像鯉魚那般寬厚向下。

最重要的是,不論哪個品種的鯽魚,都沒有鯉魚嘴邊的那兩對鬍鬚,這也是區別鯉魚和鯽魚最直觀且穩定的性狀。掌握了鯽魚無須,鯉魚有須這個小細節,區分這兩種魚就易如反掌了。

無須的鯽魚和長著小鬍子的鯉魚。左圖:Frei / ARCO / naturepl.com;右圖:Steve Packham / naturepl.com

因為遊動能力不強,鯽和鯉都會傾向於集群棲息在食物豐富、水流平緩的淺水水域。作為底層雜食性魚類,鯽魚是不折不扣的機會主義者。不同於愛在河底翻找軟體動物和水生甲殼類的鯉魚,鯽魚的食譜里雖也包含了一部分底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但更多是一些包含絲狀藻類在內的水生植物。為了濾食和消化水中的藍藻和硅藻等藻類,鯽魚的鰓耙和腸管也相對較長,這也使得它們更能適應食物來源缺乏、食物組成單一的靜水及小水體環境。

小河溝中也有它們的身影。圖片:Will Watson / Naturepl.com

自然狀態下的鯽魚分布在除青藏高原外的全國各水系的各種水體中,上至江河湖泊下至塘堰溝渠均有鯽魚的身影,而國外則一直分布到歐洲。隨著人工養殖,鯽魚更是擴散到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是當之無愧的廣布種。

全世界鯽屬魚類共有四種,除分布在日本琵琶湖的白鯽C. cuvieri外,其他三種在中國均有分布——僅分布於新疆額爾齊斯河水系(國外分布於歐洲)的黑鯽C. carassius,分布在黑龍江水系、額爾齊斯河水系的銀鯽C. gibelio,以及鯽魚本種。

依次為白鯽、黑鯽、銀鯽。圖1:animal.memozee;圖2:Viridiflavus / Wikipedia;圖3:Michel Roggo / NPL

不怕缺氧的頑強魚

鯽魚能成為分布水體範圍超過鯉魚的廣布種,自然也是身懷絕技。事實上,能成為廣布種的魚類多具兩個特點:抗逆性強(對環境要求不高)和繁殖快(繁殖周期短,繁殖數量大)。

先說抗逆性,拿我們生活中的例子來說,出去釣魚帶回來的魚中,活到最後的往往都是鯽魚,把它們放在水盆里還可以養很久。能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存,靠的就是鯽魚的看家本領——極出色的耐低氧能力

路邊隨便就能買到的草金魚其實也是鯽魚。圖片:Mr.ちゅらさん / Wikipedia

水體溶氧會隨地理位置、季節、水體組成、水體環境、水流狀態等變化,溶氧水平降低常導致魚類攝食量減少、生長速度減慢、生殖力下降,甚至引起死亡。急性低氧是魚類生活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短期脅迫,對其生存也會產生重要影響。魚類在長期演化歷程中主要發展出了三種策略適應長期低氧環境

第一種是改變呼吸器官結構發展鰓以外的器官輔助呼吸。如泥鰍,就發展了皮膚和腸來輔助呼吸,黃鱔則發展口腔及喉腔的內壁表皮,而之前介紹過的暹羅搏魚還進化出了可以直接呼吸空氣的迷鰓器官。(想了解迷鰓?文末有複習入口)

能用迷鰓直接呼吸空氣的暹羅搏魚。圖片:Nokkaew Macro Photography / Flickr

第二種策略,是通過增加紅細胞的數量、提高血紅蛋白的載氧能力,來適應低氧條件。

第三種策略是改變代謝途徑和代謝方式。代謝率的抑制被認為是鯽魚能在低氧條件下生存的關鍵。在極度缺氧的條件下,鯽魚可利用儲藏在肌肉和肝臟中的糖原進行無氧代謝,還能將這一步產生的乳酸轉化為乙醇和二氧化碳,直接通過鰓排出體外。

在魚類養殖時,較高密度的養殖水體中常會出現短期急性缺氧的情況。此時,魚類會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有的會試圖利用「口」到水面直接進行呼吸,以儘可能獲得空氣中的氧(就是常見的魚類「浮頭」現象);有的則通過腮形態和結構的改變以增加氧氣的交換(鯽魚就會擴大鰓絲表面積);有的則通過改變心肌ATP敏感鉀離子通道開放率、代謝速率及增加紅血球的數量的方法來應對急性低氧。

浮頭現象。圖片:陳勇 / 楚天都市報

儘管這些急性應激反應可以暫時維持魚類的正常生理活動,但往往也會引起魚類腦細胞和心肌細胞的凋亡,進而導致魚類瞬間大量死亡, 這就是在水產養殖上通常所稱的「翻塘」現象。而鯽魚兼備了應對短期急性缺氧和長期缺氧環境的手段,是非常成功的的低氧耐受性魚類——所以才有「涸轍之鮒」嘛——高密度養殖時鮮少遇到這種問題。

要種群存活,就生生生生生

再就是繁殖方面的優勢了。鯽魚性成熟的時間短,從出生到能參與繁殖僅需一年時間。以青戈江河口的鯽魚種群為例,據調查這個種群里達到初次性成熟的最小個體體長僅為7.79cm,體重僅為17.53g。當地捕撈壓力較大,能夠參與繁殖的親魚年齡組成降低,個體越來越小,但種群數量卻並不會受到特別大的影響

事實上採用類似策略的魚類還有很多。長江三鮮之一的刀鱭[jì]同樣是一年即可性成熟,調查顯示,產卵期的最小刀鱭體長僅為11.8cm,體重僅有5.7g,而隨著捕撈壓力增大環境破壞嚴重,刀鱭種群衰退嚴重,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刀魚種群呈現嚴重小型化和低齡化趨勢,但種群的繁殖潛力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反觀同為長江三鮮的鰣魚,由於性成熟時間較晚,繁殖個體體型較大,在巨大的捕撈和環境壓力下已經難覓蹤影。

鰣魚的活體已很難見到,圖為中科院水生所的標本。圖片:少俠小黃雞

和象徵多子多福的鯉魚一樣,鯽魚產卵量大,又是分批產卵,後代成活率高。研究表明,一條兩歲的鯽魚,一年的產卵量可達4萬枚。即使捕撈壓力較大,如此龐大基數的魚卵也足以應對。與其策略相近的刀鱭更是將繁殖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條五歲的刀鱭最高懷卵量可高達17萬枚!這種廣撒網的生育策略進一步保證了這些魚類種群的延續。

魚肉細嫩,滋味鮮美

在我國,鯽是家喻戶曉的食用魚,因其肉質細膩甘甜,不帶有土腥味,大小適中,且便於養殖而廣受歡迎,也有了一些如喜(細)頭魚、鯽瓜子這樣有趣的俗名。

美味的干燒鯽魚。圖片:Pixabay

鯽魚的烹飪方法更是五花八門:如鯽魚湯——鯽魚燉出的濃湯富含懸浮脂肪顆粒故而呈現出奶白色,在民間被認為有催奶功效;再如鯽魚凍——將紅燒後的鯽魚置於低溫使其中膠原蛋白凝固成膠凍狀即可,味道鮮滑爽口。每年的3月和9月前後,也就是春末和秋末時節是鯽魚的產卵季節,此時帶著一肚子飽滿魚籽的母魚最為肥美,更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鯽魚湯到底有沒有催奶功效?如果你關心這個問題,一定不要錯過今天的第二篇文章)

香濃奶白的鯽魚湯。圖片:微體兔/ 豆果美食

人們對鯽魚品種的改良也從未停止,比如味道鮮美的彭澤鯽、淇河鯽,再比如生長快抗逆性強個體大的異育銀鯽、高背鯽,甚至還有引進日本白鯽作為母本雜交出的湘雲鯽等等,可謂是全方位滿足市場需求

美麗的金魚來源於它

金魚在我國具有悠久的飼養歷史,而它就起源於鯽魚。自然界中的鯽魚背部深灰色,腹部銀白色,且具有淡黃光澤,但在發育過程中,個別鯽魚的黑色素細胞消失,由橙黃色色素細胞和淡藍色的反光組織替代,形成了所謂的紅鯽魚或金鯽魚,這類鯽魚在自然界中較為少見,但仍是能遇到的

其中較為出名的當數西吉彩鯽,由王春元先生於1981年在寧夏西吉縣考察時發現,有紅色、白色、藍色和紅白相間的彩色個體。現存資料中關於這種鯽魚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晉朝,時稱朱(赤)鮒。

紅鯽魚和金鯽魚。圖片:少俠小黃雞

而對金鯽魚的野外目擊記載零星延續到了唐朝,由於佛教信仰盛行,全國各地修建了大量的放生池,人們開始把捕獲的金鯽魚飼養於池中,故也稱金魚池,並從此開始了金鯽魚的半家養時代

到了南宋時,金魚已成了達官貴人們追捧的珍玩,他們在家中專門開闢魚池飼養金魚。伴隨金魚家養時代,還出現了飼養金魚的技師,時稱「魚兒活」。也是從此時起,人們開始掌握繁殖和飼養金魚的技術,並在金鯽魚的基礎上開發出了白色和黑白花斑的金魚品種。

黑色的金魚個體。圖片:Wil Meinderts / Buiten Beed

明朝開始,人們開始用盆缸代替耗時耗工的魚池,在這一時期里誕生了凸眼、短身、雙尾、長鰭等多品種的金魚。此時的金魚已經和最開始的金鯽魚有了很大的不同,開始接近現代金魚的圓凸體態。

身形短圓。圖片:Bruno Cavignaux / Biosphoto

近代的金魚飼養者們除了選擇變異個體外,還開始有意識地選種,開發出了獅頭、珠鱗、水泡眼等十幾種新的形態。

依次為獅頭、珠鱗、水泡眼個體。圖1:Wil Meinderts / Buiten Beed ;圖2:Yvette Tavernier / Biosphoto;圖3:Bruno Cavignaux / Biosphoto

到了現代,人們開始掌握雜交育種的技術,在原有基本品種的基礎上經雜交重組,形成了集多個性狀於一身的新品種。如今,金魚已有超過330個品種,而這一數字仍在不斷增加。

由於金魚品種繁複,人們將它們劃分為草族、文族和蛋族,族下再細分品系。草族成員體長而側扁,形似野生鯽魚,觀賞魚市場上常見的草金魚便屬此類;文族成員體凸圓,具背鰭蛋族成員體凸圓,背鰭完全消失

依次為草族、文族、蛋族金魚。圖1:Konrad Wothe / MInden Picture;2:Bruno Cavignaux / Biosphoto;圖3:Wil Meinderts / Buiten Beed

自晉朝發現金鯽魚至今,金魚的身影已經遍及全球。它們色彩斑斕,形態多樣,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文明極其寶貴的貢獻之一,是當之無愧的「東方聖魚」。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220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少俠小黃雞。

更多觀賞魚

日曆娘今日頭像

鯉科 鯉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是誰,在吸你的血?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