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鄧偉強:大灣區建設,澳門要走出心理舒適區

鄧偉強:大灣區建設,澳門要走出心理舒適區

國務院3日公布取消11項行政許可等事項,其中就包括了取消「台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許可」。取消審批後,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這將有助於進一步方便港澳居民前往內地就業、創業。基於中央政府的良好政策,澳門作為一個微型經濟體,如何發揮好自身比較優勢,抓住發展機遇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在筆者看來,澳門有必要放下過去發展模式的慣性和包袱,走出心理舒適區,積極投入大灣區的建設之中。

首先,澳門的角色應定位為大灣區的多種發展中心之一。世界主要灣區經濟都有「單核」的特徵,例如東京灣區以東京為中心。無可置疑,粵港澳大灣區內存在廣州、深圳、香港三個龍頭城市,與這些城市比較,澳門具有土地面積和經濟規模少、人力資源缺乏、經濟結構單一的發展特點。雖然人均GDP名列亞洲第一、全球第三的先發之勢,但博彩業「一業獨大」和傳統資本勢力的固化,使得生產資源過度聚集,尋求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已成為澳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澳門在大灣區的協同發展中要抓好角色觀,發揮自身在休閑旅遊和中葡商貿平台的優勢,更好地服務於大灣區的外貿企業和旅客的需要。

另一方面,主動牽引粵西城市共同發展。從地理位置來看,大灣區可劃分為東岸、西岸及北部三個區域,東岸的香港、深圳、東莞及惠州在人口和經濟規模方面是大灣區的重要組成;北部的廣州是廣東省的政治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廣佛肇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不斷加強;西岸則有澳門、珠海、中山、江門,這個一區三市人口占整個大灣區僅為百分之十五,經濟規模也只相當於百分之十二。未來數年,隨著港珠澳大橋貫通香港、澳門、珠海,深中通道打通粵東和粵西,可以預見整個粵西地區的生產要素將逐步向粵東城市聚集,澳門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外來勞動力、創新創業機遇、地理位置的優勢正逐步收窄,如何抓住餘下數年的戰略時間,主動牽引和加緊粵西兄弟城市的互聯共通,這是澳門政府和社會必須思考的嚴肅課題。

與此同時,澳門社會需要解放思維,不能「閉門」說競爭,也不能「閉門」說合作。澳門是一個高福利社會,全民享用近乎免費的基本衛生醫療,高福利與低稅率共存的社會,全球非常罕見。在這種溫室的社會環境中,澳門居民能否接受競爭、敢於競爭、勇於競爭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澳門居民希望以國民待遇享受內地的公共服務,但另一方面卻不希望向內地開放駕照互認和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如何使澳門走進灣區,也讓灣區城市走進澳門,實有賴於社會各界共同溝通和思考。

最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預料將設有中央統籌的高層次協調機制,以促進灣區內各城市在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通。澳門要融入大灣區發展大局,不僅需要走出心理舒適區,更需要主動為灣區發展創設有利因素,承擔發展責任,與其他大灣區城市探索相互之間的互補合作模式,共建世界GDP總量第一的灣區經濟體。(作者是澳門科技大學經濟學兼職講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馬英九若真「回鍋」參選有幾成勝算?台民調顯示支持度遠超蔡英文賴清德
吳敦義與22名藍營縣市長候選人合體造勢 稱「民進黨不倒,台灣不會好」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