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現越來越人在用智能APP健身,它真的可以代替教練嗎?

現越來越人在用智能APP健身,它真的可以代替教練嗎?

據最新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健身運動APP的行業滲透率為9.5%,用戶規模達到1.04億。

雲計算、GPS定位、實時記錄……越來越多的智能技術,成為人們健身時不可或缺的伴侶,而操作簡單、功能齊全的APP更受歡迎,無須額外添加設備,只須在手機上下載一個軟體即可全面幫助健身者記錄和了解自己的健身狀況,甚至還有信息發布、社交等功能。

運動醫學專家、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原所長李國平說:「隨著整個社會中人們健身需求的急速擴大,越來越多人需要專業的健身服務和指導,相對傳統的健身房來說,APP成本更低,也更高效、便捷,必然會成為未來健身新的趨勢和風向。」

健身APP,年輕人創業之路

下午兩點,許霖脫下被汗水濕透的T恤,光著膀子露出他健美運動員一般的身材,肌肉遒結、血管怒張、皮膚油亮、汗水肆意橫流,就著這個狀態,他拿出手機,擺了幾個健身造型,讓旁邊的朋友幫忙拍照,然後在微信朋友圈和他自己的健身APP上各發了一組照片。發完動態,這才洗澡、換衣服、準備上班。

許霖是一位美術插畫師,每隔一天要去單位上半天班,其餘時間裡,他則是一位健身教練,經營著自己的一個健身APP,有一群相對固定的客戶。

「我練健身快10年了吧,以前就是自己玩兒,大概兩年多前,朋友勸我,不如自己做個APP,交一些同樣愛好的朋友,剛開始純粹就是好玩,多數時間發一些健身時候的照片,偶爾也發點兒健身的文章,沒想到慢慢做起來了,收入反而比上班賺的還多。」許霖說。

和過去只有計步、測心率等簡單功能的APP不同,在今天,健身APP已經有了許多不同的類型,有微信計步等健身工具性的APP,有悅跑圈等帶有社交功能的APP,也有資訊發布型的APP,還有完全服務於出行旅遊的APP。許霖的APP更接近第三種。

調查顯示,25歲及以下用戶在健身運動APP中的佔比達到45.4%,26-35歲用戶的佔比為40%,36歲及以上用戶佔比為14.6%。其中大部分人,手機上至少有一款健身類APP,少部分有兩款乃至更多。這些APP功能五花八門,指導、記錄、提醒、社交等,尤其是社交,在APP上曬自己的健身成果,依然是時尚生活方式之一。

用APP把健身教練請到身邊

據美國運動醫學協會發布的《全球健身趨勢調查》顯示,在未來20個最具發展潛力前景的健身趨勢中,可穿戴健身設備排在第3位。

在我國,體育健身的智能化同樣方興未艾,國家體育總局數據表明,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呈現逐年增加的走勢。預計2020年,中國的體育人口有望達到4.35億人。

龐大的數字意味著龐大的需求,李國平說:「為什麼健身APP那麼受歡迎?就是因為重視健身的人多了,但真正懂得健身的人不多。以往人們要想獲得專業的指導,最簡單的辦法是去健身房辦個卡,請一位教練為自己定製具有針對性的健身方案。但這樣做成本很高,直到今天為止,能常去健身房的人,依舊是少數。APP則改變了這種局面,它門檻非常低,有個手機、有流量就可以了。它能記錄你的健身狀況,還可以上傳到雲資料庫,獲得專業的分析,甚至還可以在錄入個人情況的基礎上,獲得比較專業的健身指導。所以在未來,它必然是健身的大趨勢。」

和健身房不同,APP健身更加碎片化,晨起、睡前,甚至辦公室小憩,都能隨時隨地做幾個健身的小動作。李國平說:「APP是基於大數據的智能軟體,能夠針對不同情況、不同環境給用戶提供不同的健身方案。使得健身不再局限於環境,隨時隨地都可以,這是健身APP的長處,所以得到越來越多人認可。」

行業自身「亞健康」怎麼治

健身APP前景看好,擁有巨大市場潛力,但在現實發展中,仍存諸多制約因素。

初學者對健身APP不具備辨別能力,他們喜歡一款APP的原因大多是這款APP界面好看、操作簡單或其他無關健身的因素。

「真正專業的健身APP,根本不賣座,所以也沒人願意投入,大家都是抄來抄去。」已換過6款健身APP的陳先生抱怨說,雖然產品出自不同公司,可健身信息完全一樣。以食物熱量表為例,大家的數字完全一樣。陳先生說:「以蘋果為例,不同品種的蘋果熱量怎麼可能一樣?可沒有一款健身APP注意到這個問題,可見沒人用心。」

絕大多數健身APP開發簡單,多是「一個點子」加上「簡單技術」,再加上「超級推廣」的產物,所以產品同質化嚴重。

以2015年上線的Keep為例,據稱擁有超過6000萬的用戶,而火辣健身也擁有超過4000萬的用戶。可稍經對比即可發現,這兩款健身APP幾乎是「雙胞胎」,界面、板塊、信息等方面都極為相似。

以計步器為例,在網上搜索會發現,相關APP基本都叫「計步器」。

「我試過好幾種,可總是不太准。剛開始我以為是手機不敏感,可後來換了新手機,照樣不行。我用過這麼多健身APP軟體,就沒有一個能計準的,不同產品只在計錯多少的數字上有差異。」陳先生說。

健身APP「懂市場,但不懂健身」引起許多健身者不滿,一篇網文稱:「它迎合了初學者不想練得很專業,只是業餘動一下有鍛煉的效果就可以的理想化誤區。」這些健身APP所提供的視頻、方案並非教學,只是生搬硬套的演示,對普通人的健身並無指導意義。

健身行業面臨重重困難

在中國體育產業大發展的背景下,「未來十年是健身的十年」的說法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健身器材生產企業、健身房等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但調查顯示,60%的健身房存在不同程度虧損的問題。

2017年,僅京滬兩城「跑路」的健身房就多達80餘家。網友調侃說:「看見有健身房路邊開始低價拉用戶了,這家離『跑路』也就不遠了。」

一般認為,一家傳統健身俱樂部的活躍用戶在30%左右,健身房的最終利潤主要來自剩下70%的使用頻次不高的用戶。「健身這個行業看著很熱,但真正進來就知道了,很多事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健身房教練說。

李國平說:「全民健身是未來方向,但怎樣把它從規劃、概念變成切實的行動,不可能只靠公共服務,市場的作用不可忽視。健身APP是智能化時代的產物,它的流行是好事,但不可操之過急、急功近利,這個市場還在逐漸形成的過程中,想要走到最後,不只是現在搶佔市場份額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做好服務,建立起自己的信譽。」

健身APP應突出專業性

專業性,是健身APP立足和發展的根本,但也恰恰是目前大多數產品所缺乏的。李國平說:「各種APP上,健身的信息非常多,但同時也非常混亂,真假難辨,今天說這麼好,明天說那樣好,往往讓人無所適從,這就是專業性缺乏的原因。很多從業者本身並非專業人才,自然人云亦云,結果魚龍混雜。」

怎樣才能讓健身信息更加專業、更加可靠?李國平認為應重點抓好三點:

首先,經營者要有專業意識,健身服務本身對專業性要求比較高,非專業人士很容易出現錯誤。

其次,專業機構、專業的研究者、從業者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目前,各種健身APP上的健身信息,大部分都是經營者提供,東拼西湊,完全不符合科學原理,容易產生誤導。

其三,應該有更加完善的管理機制,比如對從業者專業性的要求,錯誤信息的糾正、對發布謠言者的懲罰等,如果有一套更完善的機制,相信那些無學歷、無資歷、無專業背景的「三無人員」招搖撞騙的現象,必會得到遏制。

完善管理機制之外,李國平認為,也應該有糾錯機制,「應該有暢通的舉報、討論渠道,一旦發現虛假的信息,可以及時反映,並獲得正確的知識。此外,還有一些知識、方法,並非普遍適用的,有人這麼鍛煉有效果,有人沒有,這就需要充分的交流和討論,最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健身是個性化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且自己願意去做的,才是有效的」。

改變心態是關鍵

健身APP的經營者需要轉變觀念,用戶同樣也需要。

「咕咚一下,8.85公里」「悅跑越快,9.80KM」「李林佔領了封面,今日步數88800步」……這是朋友圈常見的景象,「曬健身」已經成了不少網友每日「功課」。為了成績好看,作弊方式層出不窮:有人把計步器綁在狗腿上、招財貓臂上,乃至汽車雨刷器上,甚至還有人專門做刷健身數據的生意……

那些在朋友圈曬虛假數據的人,被稱為「朋友圈健身者」。李國平說:「運動和社交聯繫在一起,本來是一個互相敦促的作用,但變成炫耀,追求名次,就失去了初衷。其實,每個人都不一樣,男女老少不同,健身時間長短不同,身體狀況不同,健身的方式都不一樣,完全沒必要在同一個尺度下去比較。運動是愉快的事,它不是競技運動,不是比賽,不要去頻繁地挑戰極限,更沒必要做假數據去炫耀。」

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尊重科學,才能發揮健身的效果。李國平說:「健身的目的是為了健康和快樂,是少得病甚至不得病,所以,首先不要把自己練受傷了,科學健身,把運動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其實這並不難,很多人擔心運動損傷,一般情況下,運動損傷並不會輕易發生,除非是完全不講規則地去練,或者隨意去做極端動作。比如明明身體很虛弱,非要去跑馬拉松,肯定是不行的。其次,健身需要長時間堅持,沒必要弄虛作假,身體不會騙人,健身是假的,健康就是假的。」

文/遲乾 唐山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家庭報 的精彩文章:

泡麵為什麼要等3分鐘?其實只是商家的心理戰!
多吃肉少吃素的生酮飲食,你真的適合嗎?

TAG:中國家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