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參閱歷代文獻 汝窯諸問題新考 值得品味

參閱歷代文獻 汝窯諸問題新考 值得品味

圖1A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藏宋汝窯天青釉碗

文-孺子牛老師

摘要:

汝窯作為宋瓷藝術的代表,古今中外贊不絕耳。關於其造型簡約,釉色玉潤,胎質香灰等藝術特色、工藝要求等,已有眾多研究成果湧現。本文主要針對研究中的薄弱環節,或研究中出現的觀點偏誤,進行必要的研討考證。

一、前言

隨著考古新資料的不斷湧現,汝窯遺址也在河南境內的寶豐、汝州等地發現多處,出土了大量的標本、窯具等實物原始資料。眾多第一手資料的出現,著實拓展了對汝窯認知領域的新視覺,也對古文獻或幾成模式的原有認知體系產生了前所未見的衝擊,對汝窯窯址、年代、性質等諸多關鍵性問題也有推倒重塑的必要。通過標本的比較,也對重新認識各大博物館的傳世汝窯真品的真實性提出了一個極大的挑戰。對今天的收藏鑒賞家及文博專家們提出了忠告:僅滿足於接受文獻、書本、館藏文物等熟稔的既存認知體系已不可能勝任現代人的知識標準,更需要對當前從不同知識渠道所出現的不同體系的新材料有相當的敏感度,並加以研究分析、總結,要有拋開部分既有的已過時落伍的錯誤觀點的膽識,敢於放眼於重構新的知識體系,放眼於新材料、新學說,以新的視野構築全新的學術研究領域,這就需要既溫故亦知新。

本文所指汝窯即今天多數人所說的所謂「汝官窯」或「官汝窯」(典型天青釉汝瓷),區別於所謂「民汝窯」(臨汝窯或汝州窯)。筆者通過發現和重讀大量的文獻資料,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最新材料試圖歸納出數點亟需解決的問題,同時嘗試將筆者所見的傳世汝窯器中的後仿品從以往統計數中剔除,並指出報刊書籍中所見的新仿「汝窯」。

圖1B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藏宋汝窯天青釉碗底面

二、溫故

1、文獻記載

汝窯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宋代三大名窯。記載汝窯的文獻不少,筆者再次批判性地核查了眾多汝瓷文獻史料,並進行了重新闡釋。發現「最早」關於汝窯描寫的文獻是北宋歐陽修(1007~1072年)《歸田集》:「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彷彿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粉翠胎金潔,華腴光暗滋。旨彈聲戛玉,須插好花枝。」歐陽修知道將會有北宋和南宋之分嗎?雖說200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四庫未收書輯刊》收入了明刻本歐陽修《歸田集》,但該集亦屬偽書, 不可盲目引用。

圖2A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汝窯天青釉碗

北宋僧人惠洪(1071~1128年)的《無學點茶乞詩》有「政和官焙來何處,君後晴窗欣共煮。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度。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也較早提到汝窯。徐兢宣和五年(1123年)出使高麗,宣和六年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曰:「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獸,下有仰蓮以承之。諸器惟此物最精絕。其餘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陸遊(1125~1210年)《老學庵筆記》有:「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周密(1232~1298年)《武林舊事》有:「紹興二十一年十月……臣張俊進奉……汝窯酒瓶一對、洗一、香爐一、香合一、香球一、盞四隻、盂子二、出香一對、大奩一、小奩一。」「淳熙六年……水晶、玻璃、天青汝窯、金器。」「上賞則成號真珠、玉柸、金器……官窯、定窯之類。」南宋人葉寘《垣齋筆衡》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南宋周輝的《清波雜誌》(成書於紹熙年間1190-1194)曰:「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南宋佚名的《青器》載:「汝窯土脈偏滋媚,高麗新窯皆相類。高廟在日煞直錢,今日押眼看價例。」從以上文獻看,可得出:定窯有芒(原因),遂在汝州(窯址地點)建青瓷窯,燒制無芒汝窯器(芝麻掙釘),以瑪瑙屑為釉,釉色接近古越器和高麗翡色青器。政和間京師自置官窯燒造。圖2B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汝窯天青釉碗底足

圖2B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汝窯天青釉碗底足

至明代,有:「汝窯器出汝州,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潤,薄亦甚難得。唐、鄧、耀州悉有之,而汝為冠,今河南汝州色如哥,而深微帶黃。……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曰官窯,文色上白而薄如紙者,亞於汝,其價亦然。宋時窯器以汝州第一,而京師自置官窯次之。汝窯,余嘗見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余藏一蒲蘆大壺,圓底,光若僧首。圓處密排細掙釘數十,上如吹塤收起,嘴若筆帽,僅二寸,直塑向天,壺口徑四寸許,上加罩蓋,腹大徑尺,制亦奇矣。又見碟子大小數枚,圓淺瓮腹,磬口、釉足,底有細釘。以官窯較之,質制滋潤。這時的文獻除沿用以前的文獻外,又指出:釉色淡青、卵白和類哥窯而微黃,釉汁瑩厚如堆脂,釉中有棕眼隱若蟹爪,有蟹爪紋和無紋兩種,且官窯亞於汝窯。「汝窯,余嘗見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者乃真也,較官窯質制尤滋潤。」與上行文相似,可見抄襲之風之盛。方以智《通雅》記載的「均州有五色,即汝窯一類也。」值得重視,再次提出了均窯與汝窯是為相類瓷種。明末《宣德鼎彝譜》:「並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檢選,開冶鼓鑄。」

圖3A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宋汝窯橢圓盆

清代文獻以梁同書《古窯器考》「汝窯」條描述較詳,綜合宋元明各家說法:「宋時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窯。屑瑪瑙為釉,如哥而深,微帶黃,有似卵白,真所謂淡青色也。汁水瑩厚如堆脂。《格古要論》云:『汁中棕眼,隱若蟹爪者,真。』又云:『無紋者尤好。』說似互異。此如端溪石子辨鸛鵒眼,眼本石病,得此可驗真水坑也,故曰:『無紋者尤好。』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土脈質制較官窯尤滋潤。薄者難得。時唐、鄧、耀諸州悉有窯,而以汝為冠。」另外寂園叟《陶雅》、朱桐川《陶說》、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唐秉鈞《窯器肆考》、藍浦《景德鎮陶錄》等有關汝窯的描述,大致也跳不出以上的理論框架。佚名《南窯筆記》載「汝窯」條,並有「今景德仿做,用里樂釉入青料少許,以不泥為骨,多魚子紋,略得遺意矣。不泥者,不子素泥也。」

圖3B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宋汝窯橢圓盆底足

以上文獻以宋人可信度高,明清所言釉色與宋汝窯差別較大,淡青、卵白、哥黃很難與宋汝窯扯在一起,可見他們所言中很大一部分是「汝鈞不分」的金元時物。

2、早期研究

早期的汝瓷研究多以文獻為據,也結合一些傳世品,研究不深。1929年曾茀庭撰有「汝窯」文章,談到了汝瓷的質、釉、花、片、口、足、式、工、識等。

吳仁敬等著於1934年的《中國陶瓷史》曰:「汝州建青器窯,其器有厚薄兩種,土細潤如銅體,汁水瑩澤,厚若堆脂,其釉色近於柴窯『雨過天青雲破處』之色,以淡清為主,蒼翠欲滴,亦有豆青、蝦青及茶末等色……其未上釉者,稱為銅骨,因其土含有相當之鐵分,故呈淡紅之色,頗似羊肝也。汝器之釉厚,多凝於器之上部,若膏脂之溶而不流,凝於中途然,釉既融流,凝成蠟淚痕之堆脂狀,故常有無釉之處,現其色若羊肝之胎骨,當時風尚,頗以現有此種現象者為美觀。」郭葆昌曰:汝窯胎質淺黃,細而堅,釉色有天青、深者蔚藍、卵青、粉青等。權伯華曰:「汝窯胎骨有厚薄之分,釉色近於雨過天青,而釉質中不免有棕眼、有銅骨,無紋及魚子紋兩種,惟真宗所用御瓷最佳,其底有景德年制四字。此項御瓷,在宋瓷中頗罕見也。」

圖4A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藏宋汝窯天青釉長頸瓶

因窯址無著,標本不見,故這些研究終逃不出古文獻的籬柵。雖結合實物,但也屬真偽不辨也。

如果想要私底下 交 易 好方案134889684 98交流鑒定

早期外國學者對於汝瓷的研究,基本處於臆測心證階段。如英國人歐慕浮布路司首倡影青瓷與汝瓷相似,甚至說汝瓷即為影青瓷,附合他的觀點的還有霍普森等人。日本人NAKAO認為汝瓷與定器相類,應為白瓷。1930年日本大谷光瑞伯爵托西本願寺駐漢口布教師原田玄訥到河南臨汝調查汝窯窯址,去過古一里、歸仁里、張業里,調查了6處瓷窯遺址,挖出不少瓷片,帶回國的瓷片並無汝瓷,多為臨汝青瓷,也有部分鈞瓷、磁州窯類型瓷。隨後日本人NAKAO博士也到了臨汝窯址,收集瓷片標本與前者大致,並寄了2片鈞瓷和1片臨汝青瓷給英國大英博物館。為此,英國學者霍普森認為汝州是北方青瓷的主要產地;日本學者KOYAMA和OZAKI認為所謂官鈞就是汝瓷,西方人稱為綠鈞,而所謂北方青瓷不過是汝窯的普通製品。至1935~1936年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舉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上,故宮博物院選送清宮舊藏的10件汝窯、17件官窯器參展。著名收藏家大維德也選送部分汝瓷參展,並撰有《汝瓷考》一冊,認為汝瓷與北方青瓷完全不同,而接近宋官窯,這種青瓷即為汝瓷。尾崎洵盛也主張汴京官窯應即汝窯或與此類似產品。這時海外人士開始逐漸認識汝瓷。小山富士夫還提出:《宋會要》中的「京東西窯務掌陶工為磚瓦器……大中祥符二年復置東窯務」中的東窯務可能是北宋東窯,而東窯在開封東南的陳留縣,北宋官窯也在開封東南,兩者可能同一地點。因此北宋官窯即東窯務,東窯務亦即東窯,所以得出北宋官窯即為東窯。關鍵則在於,30年代初,郭葆昌《校注項氏歷代名瓷圖譜》曰「東窯,宋初民窯也。在陳留縣,以其地居汴京之東,器皆青色,簡稱東青。」將東青誤為東窯。加之明清《格古要論》、《文房肆考》等將東窯訛為董窯。故東青瓷不等同於東窯,應是三個不同之概念。隨著耀州窯的發掘,出土了許多剔刻花青瓷,與《項氏歷代名瓷圖譜》中「宋東青瓷菱花洗」紋飾工藝相似。上世紀50年代陳萬里《談耀瓷》即指出:將耀州窯纏枝剔花青瓷說成東窯抑何可笑。

圖4B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藏宋汝窯天青釉長頸瓶底面

三、窯址調查及發現

最早調查窯址的外國人是日本人原田玄訥,30年代即到我國河南臨汝進入實地調查。1937年尾嶼洵盛根據原田玄訥實地調查汝、鈞窯址的材料及大量中、英、日文資料,認為汝、鈞為同一類,初以汝、後以鈞名之,南宋(金)汝窯衰落,鈞窯漸盛。

1950年陳萬里先生曾對臨汝縣嚴和店、陶墓溝、劉庄、岡窯、大峪店東溝、葉溝、黃窯及寶豐縣大營青龍寺和魯山縣段店作過調查。1956年洛陽專署文管會調查了嚴和店棗園兩處窯址。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又對嚴和店、軋花溝、大堰頭、棗園、陶墓溝、陳溝、東溝、黃窯、龍王廟溝9處窯址調查,並發掘了大堰頭窯址的窯基。1964年故宮博物院馮先銘等4人再次複查了臨汝縣的11處瓷窯遺址和禹縣的神垕劉家門、劉家溝、苗家門、上白峪幾處瓷窯。但均未找到汝窯及汝瓷標片。

1977年葉哲民隨陳萬里先生再次去河南考察窯址時,曾在寶豐縣青龍寺(即清涼寺)窯址附近撿到一片宋代天青釉殘片,與傳世汝窯的胎質、釉色及片紋都非常相似。聯想到唐代時汝州包括寶豐、臨汝在內,而宋時的汝州只有寶豐、魯山,而不包括臨汝。又結合「內有瑪瑙為釉」,而寶豐「青嶺鎮產瑪瑙」(乾隆年刊本《寶豐縣誌》)。參考葉麟趾發現定窯時,判斷窯址不在定縣而在曲陽的思考方法,首次指出寶豐所採集的天青釉殘片未必不是尋找汝窯窯址的一條重要線索。汝窯遺址的調查歷年認為在臨汝,調查與發掘重點多以臨汝嚴和店為重點,1983年葉哲民採集的典型汝窯瓷片由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郭演儀、李國楨兩次化驗分析,數據與50年代故宮提供清宮舊藏宋汝窯洗數據基本相同。1986年11、12月,上海博物館派范冬青、周麗麗兩次到清涼寺調查,在寶豐瓷廠王留現陪同下,終於採集列40餘片汝瓷標本及火照等窯具,解決了一直未決的懸案。次年出版《汝窯的發現》,認為清涼寺汝窯為貢窯。同年10~12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首次對清涼寺窯址進行了試掘,出土典型御用汝瓷20餘件,證實了汝窯址所在。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又對清涼寺窯址進行兩次發掘,出土各類完整或可復原瓷器、窯具2100餘件,瓷片1000餘包[38],但均未發現了窯爐遺迹。1992年在汝州文廟又發現汝官類瓷片及配釉作坊,發現者認為正是文獻記載的「汝州新窯器」,屬官窯。199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清涼寺窯再次發掘,未找到中心燒造區。1999年對清涼寺村內進行了第5次發掘,出土御用汝瓷數千片,為確定御用瓷燒造區提供了證據。同年夏汝州市公安局建設工程發掘出土4件天青釉汝瓷片,與清涼寺官類產品一致。

2000年4月,張公巷居民建房,出土窯具和汝官類瓷片,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汝州張公巷和中大街的交匯處進行發掘,出土大量獨特的青釉瓷片、匣缽以及釉料、刻花用具玻璃棒、雕花用具骨刀、粉碎的瑪瑙粒、坯片、火照等,青釉瓷片工藝講究,支釘痕如油菜籽大小,薄胎薄釉,胎骨呈白色和香灰色。有可能就是北宋官窯窯址。

2000年6~12月,對清涼寺村內進行了第6次發掘,發掘出窯爐15座、作坊2座、澄濾池2處、釉料坑2個、灰坑22個及陶瓮、大口缸等和大批汝官瓷片、窯具。

2001年和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汝州張公巷又進行了二、三次發掘,出土大量瓷片和素燒件及窯具、工具等,朱文立先生認為該窯即為文獻記載的「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曰官窯」的汴京官窯。

四、有關問題討論

1、重新認識「汝窯」、「官窯」概念

關於汝窯,隨著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的發掘與確定,今人又將之分為「汝民窯」和「汝官窯」或「官汝窯」。古代文獻中並沒有這些名詞。汝窯即是最好的名稱,無須稱「官」,亦可稱魁。

汝窯是古代史料中的稱謂,汝窯應專指北宋燒造天青類釉支燒器者(包括刻印花產品),金、元時期的這類產品不能稱之為汝窯,應加上金或元汝窯。汝窯是特有名詞,不同於唐~宋時以州命名概念。汝州窯是廣義上汝州所轄窯場的統稱,各窯場又有它的小地名,如禹州劉庄窯、魯山段店窯以及臨汝(現稱汝州)文廟窯、嚴和店窯、大峪店窯、張公巷窯、唐溝東窯、唐溝南窯等。汝州窯包括汝窯但不能代表汝窯。

葉哲民早就指出:所謂「汝官窯」或「官汝窯」,好像專燒皇家「御器」而言。如此說來則當時的定窯、鈞窯、耀州窯、龍泉窯、建窯等曾先後為宮廷燒造過瓷器,豈不也需另立「官定」、「官鈞」、「官耀」、「官龍」、「官建」之名?假使如此畫蛇添足對古來久已習慣的各種窯名標新立異而層出不窮,恐將波及國內外許多研究工作而莫知所適,其不良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們在有關「官窯」的研究,一般都是由傳說南宋人葉寘《垣齋筆衡》和顧文薦《負喧雜錄》等史料引發的。其中「官窯」一段文字是所有官窯研究者都不約而同,津津樂道地加以引用的。但這段文字都是轉引於陶宗儀《輟耕錄》或《說郛》,而《輟耕錄》是偽書。《輟耕錄》又名《南村輟耕錄》,三十卷,疑為抄撮。舊題明陶宗儀撰。郎英《七修類稿》認為《輟耕錄》多抄撮舊書,如《廣客談》、《通本錄》之類,但未見傳本。《垣齋筆衡》和《負喧雜錄》亦不見傳本,故無法對校原文,存疑。又《垣齋筆衡》、《負喧雜錄》有關「中興度江」、「提舉後苑」等有關官窯的記載,多屬訛傳而難與史實相符。何況原籍已不存,僅參見元末明初的《南村輟耕錄》,該書出於下層庶人,對官窯制度等多有不知。沙孟海曾有專文考證。

現將《垣齋筆衡》、《負喧雜錄》所記這段文字抄錄如下: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宣政間(《垣齋筆衡》為: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舊徽宗遺制(《垣齋筆衡》為:襲舊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緻,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後郊下(為:郊壇下)別立新窯,亦曰官窯(《垣齋筆衡》無此句)。比舊窯(《垣齋筆衡》為:比之內窯)大不俟矣。余如烏泥窯、餘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

前述《垣齋筆衡》、《負喧雜錄》見於偽書,並不能說全書均有問題。「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是可靠的,因為陸遊早已指出「定器有芒」,《垣齋筆衡》、《負喧雜錄》稍加修改而成,但可能已被修纂並加入了「官窯」等字句,造成歷史的誤解。「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正是官家行為,歐陽修曾說「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得以證明,在「命汝州造青窯器」的同時,也令「河北唐、鄧、耀州」等窯燒造,「汝窯為魁」並被選中且自置窯燒造。部分內容並非《南村輟耕錄》所能憑空偽造,唯所載「官窯」等無憑之事乃可能由其添入,或出門生輩所為。

《南村輟耕錄》舊題明陶宗儀撰。陶宗儀生卒年不詳,元末明初文學家,元末舉進士不第,遂棄去。逢兵起,避亂於松江華亭,得暇筆墨自娛。至正末,由其門生整理,成《輟耕錄》三十卷,有孫作於至正丙午(1366年)作序,稱該書:「上兼六經百氏之旨,下及稗官小史之談。昔之所未考,今之所未聞。」明洪武時曾任教官。另有《書史會要》、《南村詩集》等,又輯前人小說筆記為《說郛》。

《輟耕錄》成書於明以前,是由其門生整理,自然多有攝雜。文集由本人或對作者本人非常了解之人編纂才有質量保證。他人所編,因對作者本學術思想「知之不深」,自然會編次混亂、真偽雜陳了。撇開古籍真偽,僅就書中「官窯」而言,書中之「官窯」亦未說是御窯。就「官窯」一詞實物和文獻言,宋元也是常見之物了,如自銘「官窯」字款的實物標本見安徽蕪湖縣東門渡窯址採集十餘件罐底殘件,鈐印「宣州官窯」款;安徽蕪湖縣東門渡窯址採集1件罐底殘件,刻有「宣州官窯」款;安徽合肥阜陽路陶瓷窖藏出土8件黃釉或醬黃釉四系罐,刻有「宣州官窯」款;杭州老虎洞窯元代地層出土有鐵褐書「官窯」銘青釉碗殘件等。文獻中還記載五代至宋有:「昔置官窯三十六所,有官院故址」、「郡置窯其旁,取土為磚埴,號官窯」、「更初遇士穎於官窯」等。這些「官窯」陶瓷,僅作為宋代龐大官營手工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而已,他們都可以成為商品。汝窯在宮廷揀退後,是可以賣出的。據《宋會要·食貨》載:瓷器庫的揀退品也由「行人估價出賣」。可見官營手工業產品在當時並非我們想向中那麼神秘。

古陶瓷研究者在論及官窯時,莫不引《垣齋筆衡》、《負喧雜錄》兩書有關「官窯」材料。在有學者指出兩書與史實不符的情況下,還有人加以引用,認為「我們不必化太多的時間去深查這一問題」。試想一下,如果史料的真偽可置之不顧,其研究還有價值嗎?中華五千年文明遺留下來的豐富典籍,真可謂汗牛充棟,浩如煙海。但其中真偽摻雜,給研究者帶來不少混亂。很多已成定論的偽書如《武成》、《太甲》、《泰誓》等,《偽古文尚書》中的材料至今在學術界仍有人引以為學術研究的根據。可見偽書之不可據信並沒引起某些學者的重視,或者可以說一些學者並不知道對現存古籍中的偽書應謹慎對待,因此誤引偽書而作學術研究的現象便難以絕跡。

全國各地古窯場,窯名中沒有一定要冠以其性質的。因而無須特別去冠以某某民窯、某某官窯等。目前,關於窯屬性質有多種劃分法,如四分法、三分法等。筆者認為僅有「官窯」與民窯兩大類。民窯中有貢瓷、貿易瓷等,貢窯也屬民窯的一部分;官窯又可分為中央官窯與地方官窯,中央官窯又派生出「御窯」,「御窯」名稱僅存在於明清。官窯一直存在,至明清又在官窯與御窯並存的特殊現象,可知官窯不等於御窯。筆者《有關「官」類款瓷器及官窯問題》一文有較詳之論述。因此,下面討論時所遇到的「官窯」皆非指「御窯」,特指官手工業中的官營(國有企業)窯場,產品可在市場上流通。汝官是官窯,歐陽修有:「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也是偽書)說得很明白。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2件金代銅鏡,各刻有「承安二年上元日陝西東運司官局造,監造錄事馬押、提控所轉運使高押」、「承安四年上元日陝西東路運司官局造作匠楊林,監官錄事任押、提控所轉運使高押」,說明官局屬路一級機構下屬,運司、轉司、轉使分別為轉運司和轉運司使的簡稱,掌一路鹽鐵、米糧、錢貨的運輸、儲藏和出納,以及權衡度量之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孺子牛老師說收藏 的精彩文章:

鑒賞推薦:宣德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賞析
每日薦瓷:明宣德 青花纏枝蓮托八寶大碗和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碗

TAG:孺子牛老師說收藏 |